2020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20年校友文萃 >

糖 铺---------------------戴明哲(厦门)高十二组、原副校长【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20-04-26  【字体:

糖  铺
戴明哲(厦门)高十二组、原副校长

  糖铺是什么场所?糖铺并不是卖糖的地方,它是早年闽南地区古式榨甘蔗制糖的场所。在南安的丰州镇,有一个地方叫糖铺,就是过去制糖所在地,并以此作为地名。闽南地区的糖铺存在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现已消失于时间的长河。

  时间的长河是以物质存在的变化和顺序来表现的。保存记录和研究历史的方法之一,就有建立各种纪念场馆或保留各种建筑场所的举措。在我国,我见到了湖南毛泽东和刘少奇故居,那里展示了过去湖南的古式家俱和农具等器物,在张家界有土家族风情馆,在墨戎苗寨有苗族风情馆,在新疆有哈萨克族风情馆。国家的大型博物馆就更不用说了。由于糖铺它占地不小,不好保留,因此你可以看到古式榨油(如葟岭的古式榨油)展示,可以看到各种古式农具家具,各种作坊,但没有古式榨蔗制糖的保存。只有上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才知道糖铺是什么样,恐怕以后再也没有人目睹了。我在小时候村里就有糖铺,所以我以过去儿时的目光加以介绍。

  在离我老家不远的一个村落叫赤土埕,赤土埕有一个糖铺。我第一次拉牛去找糖铺,在离糖铺还远,看不到糖铺时,我就知道它在哪里了。首先我听到了榨蔗石碾的特别声响(我不会用文字表达那声音),而且闻到了一股牛尿的骚味,我多年放牛,太熟悉那气味了。一到糖铺,首先你可以看到一个大的场子。场子的中央有两个大的石碾,那石碾是压榨甘蔗的。两大石碾是竖立的,而且紧靠,只留下很小的隙缝,把甘蔗放在两石碾的隙缝间,由一人操作。在这个人的旁边,另外有人不断地送来甘蔗。石碾的轴上连前一大条长的杂木做的木头架子(一般用整棵树做成),作为推动石碾转动的长轴。木架的外端架着两条黄牛,黄牛拉着木轴作圆周运动,为榨甘蔗提供动力。为了不让黄牛头晕,牛的两只眼被蒙上了一只,只露出另一只。黄牛不懂得卫生规矩,在拉木轴时时不时既小便,也大便,加之脚踩,大小便与泥土相杂。因此,在离糖铺很远既闻其声,又闻其味。为了怕黄牛偷懒,有一人拿着棍子监督,牛如走得太慢,棍子伺候。在石碾边上有一小池,榨出的甘蔗汁就流到小池里。每隔一段时间,就来了两个夯汉,用大木桶装上甘蔗汁,由两人扛到煮糖房子。需要抬桶时有人拉长嗓音大声吆喝:领——汁(闽南语,意思是抬甘蔗汁)。不知道为什么那木桶很大,要两个壮汉才抬得动。时间久了,我认识其中的两个人,一个叫矮仔麻(闽南语,意思是下巴比较长),一个叫大头默。

  制糖房里有几个大锅,把甘蔗汁倒在锅里煮。燃料就用榨完甘蔗的甘蔗渣。制糖坊边有一人负责添蔗渣烧火,房子里雾气腾腾。甘蔗汁在锅里煮沸浓缩,会浮上一些黑色的杂质,要捞掉。甘蔗汁变稠,引入平底器,最后成为一片片大约三四公分厚的糖片,那糖片叫糖帮,制糖完成。那糖帮(糖片)被粉碎后就是红糖。红糖与现在的白糖成分有所不同,用中医的角度看较热,可入药,比如制作糕糖,现在的红糖馒头很受欢迎。

  在制糖房子边有一个很大的场子,场子里堆放三样东西。一是运来待榨的甘蔗,一是榨完后的蔗渣,三是收割后的蔗尾(甘蔗末端的鲜叶)。场上不断有人运来甘蔗,甘蔗有两类,一类叫干蔗(闽南话叫官蔗),那是一种耐旱的品种,种在山坡旱地,比较细长,产量低,出糖也少,现在已经没人种了。我在埃及看到的甘蔗,长而弯曲,样子很象这种干蔗。另一类甘蔗叫大蔗,又长又粗大,要种在水源充足的地方,目前种的是这一类。其中有一品种叫134,这种甘蔗每一百斤可榨得十三斤四两的糖,故得名。有一种叫台湾蔗,蔗的茎节皮黄色,大概是从台湾传过来的。甘蔗要过秤记录,有人运出去压榨,有人运走蔗渣。甘蔗渣晒干后一部分用来烧火做饭,一部分用作制糖的燃料。在粮食缺乏的年代,有人以甘蔗渣制酒(甘蔗渣有残留糖分),那种酒叫蔗粕酒,酒质差。有人分取蔗尾,那些提供牛的主人可以取走一些蔗尾喂牛。我每次接牛回家都来这里拿一些蔗尾。在场子的一角,常常有几头黄牛,用来替换压榨场卸下休息的黄牛。整个场上人来人往,一片忙碌。

  总之,糖铺包括压榨场,制糖房和堆放广场三部分。我年纪太小,不大懂事,只是拉牛来糖铺。为糖铺提供牛大概是有报酬的,我只懂得去领蔗尾回家,领取报酬是大人的事。小孩子不让进制糖房,我只能从大门外往内看,房内制糖的一些细节就不清楚了。

  以后,办起了现代的糖厂,制的是白糖。在南安就有美林糖厂和洪濑糖厂等,从此,本地糖铺就无声地消失了。一些年后,由于外来的糖更便宜,美林糖厂,洪濑糖厂消失了,福建最有名的仙游糖厂等糖厂也消失了。

  几十年后偶尔走到糖铺旧址,我所认识的糖铺的劳动者,一个也没有了,大概都到了另一世界。糖铺连影子也没了,那里建了住宅,有菜地,有庄稼地。糖铺那两个巨大的石碾也不知哪里去了。站在那里,回想儿时糖铺的场景,心中涌起些许的惆怅。古人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史在向前,时代在进步。新事物替换旧事物,世界变得更美好。糖铺已成了历史,那是闽南劳动生产的一个小节点。


高中74届校友陈志忠家里保存的糖铺石磨

----------------------------------------------------------------------

►糖蔗生产 今昔摭谈-------林广明(南安)高六组【校友文萃】

南安古代制糖补遗------许志强(厦门)高中88届【校友文萃】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