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那条河 校友苏世洪唱闽南歌,唱出了闽南味,唱出了闽南风情。在唱歌之前,播出一段闽南歌谣,让我动了故乡情,勾起了我浓浓的乡思。歌中到泉州的那条河就是故乡的河——东溪。我不知道世洪现在住在哪里,但我知道,在过去的一段岁月里,我住东溪头(洪濑镇),他住东溪尾(下游的康美镇),我们共饮一江水。 东溪发源于永春县境的戴云山,一路下奔到丰州双溪口,与西溪汇成晋江,经晋江市流入东海。在我儿时,东溪溪水清又清,我们每天从溪中挑水回家烧水煮饭。那时,东溪上没有拦河坝,春夏两季溪水丰沛,溪面上常常有一大片一大片的来自永春的木排和竹排,在茫茫的雨中经家门口往下漂,排工拿着长长的竹篙,戴着斗笠,点拨着木排的流向。黄昏时刻,还有木排停靠在岸边,入住村里广裕婶的客栈。溪面上航行最多的是尖头船(两头尖的木船,现已不见),尖头船满载着各种货物,还有载人操双桨的小木船,在永春和泉州之间航行,所以在苏世洪的歌谣中有到泉州的句子。忘不了尖头船在上滩时的号子,几十年了还常常回响在耳,那是劳动者的雄浑之歌。那时,我们一行在河边放牛的孩子,自发地抓住船工的竹缆,也弯着腰,吭哟吭哟地壮大号子声。在千百年的岁月里,东溪是从永春(经南安)到泉州的运输干线(那时没有公路),东溪上船只来来往往,盛况空前。我们村里到南洋谋生的人,先要在东溪下船,由船运到泉州。因为船运的需要,历史为我们留下了码头,诗口,芸美,琉塘,洪濑等一个又一个码头小街。在我们村里的溪边就有三个码头,分别是永源埕码头,布房埕码头和船米埕码头(现在已经更少人知道)。在大榕树底下大石砌成的码头,还在诉说着当年的兴盛岁月。我们村以前叫琉塘街,现在还留有新街,布房(码头上卖布的小店)的地名,以及鹅卵石砌成的小街道。在溪面上游动的另一类船只是打渔船,我们当地人叫渔仔船。渔仔船前舱装鱼,中舱当床用,后舱放东西,也是划桨入站位的位置。一条渔仔船打渔时一般两人操作,一人划桨,船头站一人撒网。晚上,溪面蒙蒙,月昏黄,船上渔火独明,张继的江枫渔火对愁眠就是这一场景。我们小时候最喜欢看鸬鹚捕鱼。渔民站在竹排上,鸬鹚也站在竹排上。在鸬鹚的脖子上套一个环。来到捕鱼区,渔民快速强烈抖动竹排,鸬鹚一只只地跃入水中。鸬鹚是水下潜泳健将,捕到小鱼进入嗉囊,中鱼衔在口中,大鱼由几只鸬鹚合作拉到竹排,渔民拉住鸬鹚收取猎物。结束后,渔工取下鸬鹚脖子上的套环,以小鱼奖励鸬鹚。到了夏天中午,东溪上活跃着一群群光屁股的儿童。这群儿童或游泳,或戏水,最快乐的是打水仗。水仗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面对面两人PK,把水撩向对方。孩子们个个都上阵,一时水花四溅,溪面上是叫声和笑声。另一种方式是两人合作,一个驮着一个,然后两组人互相推搡,落水者为负。我们溪边小孩个个会游泳,大的教小的,没有请教练也没有人在旁护卫,从未听说谁溺水。注礼小学的校长有时到场,在岸上一收裤子,全军覆没,谁也跑不了。以后就把裤子藏在隐蔽处,安然逃脱。最近,由于学校禁止学生在东溪游泳,结果孩子们都不会游。玩水是儿童的天性,有个别孩子稍稍下水,死了几个人。谁之过? 东溪滋养了河谷地区万物,在南安境内因而形成了诗山,码头,梅山,康美,洪濑诸镇,造福了几十万人民。但东溪有时却也桀骜不驯,在1937年东溪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淹没了河边庄稼,冲垮了房屋,造成严重的灾害。我家老屋倒塌,母亲和两个哥哥差点被倒下的房屋压死。在1956年那次洪水,我看见东溪洪水滔滔,黄色的水面上飘浮着大树,门窗,床和衣柜等家具(房屋倒塌后冲走的),我村里河边的大片土地被冲走,场面恐怖。在1960年,严重的干旱又使东溪断流。为此,建成了山美水库,驯服了东溪。从此以后,下游严重的洪灾消失,东溪再不断流。山美水库的电流向了村村镇镇。在丰州河段建了拦河坝,把东溪水引入泉州市区,为泉州提供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灌溉了周边良田。东溪对泉州人民居功至伟。但是,东溪被拦,影响了生态,影响了溪中鱼类。 我儿时的东溪水中,水产丰富,游鱼群群。那时溪里我叫得出名的鱼就有:鲤鱼,赤眼鳟,光鱼,鲫鱼,鲈鱼,大虾虎,小虾虎,黄光龙,乌鲀,胡子鲶,河鲀,鳗鱼,刻觜鱼,甘坐,鳖,扁鱼,泥鳅,红花鱼,青曹,么虎,“棺材杠”(俗名)溪白等二十余种,还有一些我叫不出名的鱼种。其中我以为数量最多的是赤眼鳟,溪边有大榕树,风一吹,榕树籽如雨点般掉到水里,一大群的赤眼鳟冲了过来,水花四溅。我常到溪边钓鱼,钓到的主要是大,小虾虎,偶尔钓到鲈鱼和鳗鱼,其它鱼很难钓到。后来,由于釆用了电,炸,甚至毒杀手段,又由于建了拦河坝以及水质污染,东溪里的鱼种大多已灭绝,只剩下鲤鱼,鲫鱼等几种,而且数量很少,这不能不说是生态灾难,失去的物种或永远回不来了。早些年我在永泰县见到了大虾虎,在安溪县见到了光鱼,这是东溪消失的鱼种。在前段时间,东溪水被严重地污染,非但不能直接饮用烧水,人们都不敢入水游泳。更有甚者,过度的采沙,把东溪挖得坑坑洼洼,把溪岸挖得千疮百孔,严重地污染破坏了东溪的生态环境。随着时代的进步,环保终于被人们所重视。早在二十年前,有一次泉州市人大会分组讨论时,时任泉州市市长的何立峰来到南安组。有代表在会上提出应把南安东溪上游的山美水库作为旅游景点,以利于水库的开发利用,增加收益,许多人拥护这一提案。何立峰并没有随大流,当场拒绝这一提议。他的理由是:山美水库水是下游上百万人的饮用水,如把水库开辟为景点,必然会造成水库的污染。我当时就佩服他的远见。现在在东溪两岸,凡是会对东溪造成污染的工厂企业都被关停,东溪水质明显变好。许多游泳爱好者重入溪水。在洪濑镇还成立了一支五十多人的冬泳队,国光中学的朱仕成老师是冬泳队的队员。东溪已全面整治。在许多河段的河岸得到修补,砌了石坡,岸上铺了水泥路,岸边遍植树木。如今河岸绿树簇拥,溪中碧水长流,东溪岸边已成了人们的休闲佳地。从离我家门口不远东溪边的琉塘宫,直至洪濑镇镇区,每天都有成群的步行者,漫步溪岸,观赏溪上美景,呼吸新鲜的空气。 东溪,我故乡的那条河。东溪,美丽的河,永远留在我的记忆,留在我的梦中。
以上是东溪在洪濑镇河段照片,由吴伯义先生拍摄。
以上照片由戴致家先生拍摄 |
责任编辑:余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