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23年校友文萃 >

锄 山 村--------------------戴明哲(厦门)高十二组、原副校长【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23-07-25  【字体:

锄 山 村
戴明哲 (厦门) 高十二组、原副校长

  目前,在厦门的街头广泛宣传学习嘉庚先生的奉献精神和锄山村的革命精神。锄山村位于厦门翔安区最西北部的一个小山头,锄山村过去便是南安水头镇。这里山高林密,在抗日战争时期它是革命据点村;它秀丽的山水又是一个旅游打卡地。两三年的疫情打乱了锄山村的生活节奏。火旺的旅游断绝,上山的公交车取消。我们对锄山村依然向往,怀着一颗崇敬心,5月10我们打的上山。

  小车在曲折的山路上盘旋而上,路边为绿色森林所笼罩,野花在山中开放,鸟儿在林间歌唱,路上並不寂莫。处处美景让你眼睛应接不暇。在林疏之处,往山下望去,山下原野中有大片楼群,晴空之下阳光照射在桔红色的楼顶,金光闪闪。临近锄山村,大路上出现一个恢宏的大门,横樑上书“武安侯苏益公园”,门柱对联为:龙脈得天唤日芙芙行环宇贤昆,珠光耀眼朝堂笔架臻万年福地。路边靠山一面一堵高高砌墙上方一大石牌,石牌中部有“苏益陵园”四个大字,边上楹联是:英豪自豫南,武镇八闽地。点明苏益祖藉为河南南部固始县,随王潮入闽南有武功。苏益为芦山堂始祖,是厦门同安地区重要人物,宋初追封上将军,武安侯。他的六世孙苏颂既是北宋宰相,又是著名的科学家。陵园前方有一广场,两侧“边上有“恩泽亭”和“华菲亭”两亭。陵园坐北朝南,站在广场上近看山林,远眺原野,风光无限。墓冢两座,场地宽大,很有气派。奇怪的是,苏益本住同安,怎么会埋于此?两墓中一墓是苏益和陈氏夫人墓,另一墓碑上只有“苏”字一字。在广场边上有一小楼,门上有“芦山衍派”四字,为原复旦大学校长著名数学家苏步青题写。小楼住着两位守陵老人。一位老人回答了我的问题。他说苏益去世后请风水先生看地,看中此地风水绝佳,所以墓地远离原同安居所。风水先生无后,请求苏氏家人给他一穴位,承蒙苏家荣光,也作为对他相好风水地的奖励,故有上述情景。苏步青是苏氏卢山堂后人。苏益陵园也是涉台古迹,现在的陵园为以后重建。厦门市人民政府在2001年特别立碑确认。

  途中经过“樱花走廊”,可惜樱花花期已过,但仍留下了青翠的倩影。我们先到达锄山村妙高山佛国寺。佛国寺始建于清末,至今有一百多年。佛国寺所处妙高山高居于锄山村落之上,群山环抱,景美且幽静。寺中的玉佛殿正在装修,殿中莲花座上玉佛居中,众佛在侧,殿上金光熠熠生辉。在大殿一侧有一高大宽敞的招待室,一些人在忙碌着。在边上有一大木作为长桌。这是一大树制成的,长有三十米,宽有二米多,厚三十多厘米,树龄应有几百年,这是我平生中所见过的最大木头。我不知制作长桌的树产生何处,又如何制作,如何运来。一座小庙居然有这样巨木制的长桌真是难以想象。佛国寺周边,妙高山的山腰分布着150亩的茶园,这茶园呈梯田状,一条条如绿毯,在条条茶园间是一排排的樱花。茶树长得很好,又绿又嫩,人们说秀色可餐,看到这么嫩的茶叶,真想尝上一口。在佛国寺的右侧山腰,在大树之下,茶园之上立着一座白色观音佛像,与佛国寺遥遥相对。当云浮山腰时,二者有如海上仙山。

  从妙高山佛国寺下行,路过锄山村的民兵水库,民兵水库不很大,湖呈蓝色,四周全是山峰,民兵水库就好像一块镶嵌在山间的蓝宝石。车穿过村口一个橙红色的拱形长廊到达锄山村口。村口有一个公交站,公交站名“锄山站”,公交站很宽大,有两条长凳供客人休息候车。公交站的前面有一围栏,围栏位于二三十米砌墙之上。站在围栏边可以下瞰前方山麓下的锄田村村落。围栏边有一列健身器材。如今因疫情公交车线路车已停运。站的左侧前方是锄山小学。奇怪的是大门上方写着锄山公社,大门对联是:人民乃衣食父母,公社即温馨家园。公社已是几十年前事物,这对联大概是怀旧者所为吧。往大门内一看,大操场上停放着直升飞机,高射机枪,大炮和坦克。为什么?问了周边的村民,才知道由于锄山小学已经只剩两三个学生,锄山村人口很少,许多村民下山务工,带走了孩子,有的孩子转学。学校学生人数太少,学校已经办不下去,停办了。学校操场地租给锄山“战狼”军事拓展训练营基地,教室租人作为乡村旅游住房。现在村里几乎不见年青人,一些老人下山带孩子。村里剩下不须带孩子的三十二位老人,还有几家办饭店的人家。整个上午我们只遇到几个乘车来锄山村的游客,与我们一样参观完上午就走了。锄山村的旅游业路在何方?但愿再过一些时日,锄山村能恢复昔日的辉煌。由锄山小学往下走向锄山村落,先经一处“香草园”,园区确有几种花草,景观还不错。但花草有些零乱,好像不太管理。

  走在田间,还未进入村民居住区就听到响亮的哗哗流水声。细看一下,前面就是锄山溪。锄山溪水清净,溪中有过溪石跳,边上长着水草野花,岸上有长长的护栏,两座拱桥连结着两岸。过桥后我们先往左路上行。锄山村落布列山坡,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多为别墅,虽不很亮丽,但整齐美观。我们先参观锄山村幸福院。这是一个真正的幸福院。幸福院的管理人员叫宋雅阳,她正紧张地和一些帮忙的人搬运一大堆装袋大米。一打听,这些大米是爱心人捐献的。食堂有人正帮着洗菜,切菜,炒菜,准备午飯。餐厅中摆放三四块圆桌。一位老人告诉我,幸福院每天为三十二位村中老人免费供应午餐和晚餐。费用由爱心人捐助。老人聚在一起,在此用餐,聊天,健身,娱乐,其乐融融,锄田村的老人太幸福了。

  我们顺着村路下行,来到一口水井前,这一水井叫进士井。小小锄山村,竞出了一个进士宋永述。宋永述考上进士后,他的父亲宋国荣在进士楼边挖了一口井,供当时全村人饮水做饭。井水甘甜,制作豆腐量多质美,细腻滑润;这水泡茶,茶香喉韵特好;村中有人生孩子,孩子满月用井水给孩子剃头洗脸,孩子会长得眉清目秀,聪明伶俐,学有所成……进士井远近闻名。现在的进士井井水依然十分清冽,站在井边探头,人像清晰如在镜中。进士井边是一座前落平房后落为二层楼房的建筑,人称进士楼。进士楼为清朝村大户宋国龙在锄山溪畔所建的一座四合院,作为家族人祭世堂,也叫祖宗堂,村里人称之“土楼”。门前铺设砖埕,埕边种植樟树。在埕前方挖了一口圆形的养生池,现在养生池中仍放养一群彩色魚,让人观赏。乾隆年间宋国龙次子宋永述考中进士,宋国荣任朝中的耆官。宋国荣政绩显著,在嘉庆年间被泉州府授予“盛世耆英”匾额,此匾悬挂于堂中,至今二百多年。后人故称此楼为进士楼。现在的进士楼作为锄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活动中心,乡村大礼堂等用途。在进士楼大门挂了一对牌子,上书:乡村振兴同奔新时代,农创文旅共走致富路。横联为:党建引领。进士楼内有一学习厅,厅中正中有习近平书记一段话:我曾作为一个特区人,厦门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对厦门所取得成就感到格外自豪,也从中受到很多启示,备受鼓舞。语气很亲切,表现出总书记对厦门有着深厚的感情。学习厅有多个房间,系统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厦门期间的工作成就,对厦门的建设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在侧面有一个乡村党校大礼堂,大礼堂很简朴宽大,可容纳几百人开会。锄山村充分利用旧建筑物,没有看到新建的村委会大楼房,反映了其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这大概也是他们红色基因所使然。进士楼的一大区域作为锄山抗日民族解放暨内厝革命老区史迹馆。史迹馆内开设多个馆室,详实地介绍了锄山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锄山村作为革命据点,对中国革命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在进士楼前,锄山村始祖宋继育八世孙宋文初建起的百年建筑“竹篙楼”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锄山地下抗日武装就在此设据点,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斗争,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1931年年仅16岁的宋公辅参加地下党,1934年时宋公辅任晋(晋江)南(南安)同(同安)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攻击敌联保办事处,打死哨兵,攻击仓库,除掉“鸦片大王”纪亚扁,伪区长曾一平,与反动派的征粮队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反动势力,获得广大群众的支持。1939年初,锄山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组织攻打马巷镇公所,击毙与日伪勾结的侦缉队副队长余本分。此后,锄山队的宋公辅,宋代,宋温相继牺牲。后来锄山村小学校长苏深渊(与宋公辅遗孀结婚,落户锄山村)继续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8月被捕壮烈牺牲。锄山村在同安抗日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47年,中共闽中支队地下党林文庆等来到锄山村,发展本村党员宋永芬,宋汉,宋钳等人,建立党小组,宋永芬任组长,后成立游击队,继续坚持地下革命斗争,直到同安解放。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锄山村宋公辅,宋代,宋温,苏深渊为抗日战争革命烈士,颁发革命烈士证书。锄山村具红色基因,锄山村的革命精神一直激励后人,在中国的革命建设中砥砺前行。

  离开纪念馆,我们沿锄山溪畔村道前行。锄山溪岸石砌,岸上有护栏。溪面变宽,溪中有石跳,稍远有一白色拱桥,桥的一边是馨德山庄大楼,另一边是蓊郁的小山。蓝色水面上有莲花,莲花刚长出绿叶,偶见叶中挺出两支小花,真可谓亭亭玉立。再过两个月,莲叶将铺满溪面,莲花朵朵,笑迎宾客。到了馨德山庄,锄山溪面已是一个宽阔的湖泊。馨德山庄在此处有一大片突向湖面的木板地面,上有盖棚,木板地面设有坐椅圆桌,人们可坐在这里泡茶,面对蓝湖青山,任溪风吹拂,不管今朝今夕是何年。稍作停歇再走,来到湖泊的尽头,临岸湖里有两座桥。一座较大较长,紫色护栏,砖砌桥面;另一桥为石桥,桥面是白石,边上是白色短圆柱间隔排列,也是白色。两桥对应,别有情趣。湖边拱华宫石坝拦住湖水。石坝边有小小的拱华宫。拱华宫的右侧是锄山村污水处理点,大概处理后的水可进入湖中。拱华宫的左侧有一棵树龄一百五十年的大榕树,大榕树边便是一条深谷,锄山湖水就从大坝边上下泻进入深谷。由于山谷边又高又陡,湖水下泻成了几段白色小瀑布。瀑布两边高树长草遮掩,只听响声,不见全貌。在山谷边上有石砌小路,小路有护栏,人们可以沿小路小心下行,观看谷中瀑布。在山下有小块耕地,斜对面山腰挺立着一个小亭子,远处也是绿色峰峦。返回村中,这里的民居也不错,多为楼房别墅。我看门上大多有“荔苑传芳”字样,个别住房是“平阳传芳”等。说明村中多数人家姓宋,少数人家姓饶,还有汪姓等。在明朝嘉靖戊申年间(1548年),浙江浦讧县乡绅宋尔德的后人宋继育带家人从水头移居于此,挥锄劈山开垦家园,故取名“锄山”,470多年过去了,锄山村村民仍是以宋氏为多。

  历史在前进,事物在变化。锄山村走在发展的十字路口。相信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锄山人,必会继续前进,走向更为光辉灿烂的明天。


▲(1)锄山村车站


▲(2)苏益陵园


▲(3)妙高山佛国寺


▲(4)巨木为凳


▲(5)妙高山茶园


▲(6)茶园中的观音石像


▲(7)民兵湖


▲(8)进士第


▲(9)进士井


▲(10)锄山村中


▲(11)锄山村中两石桥


▲(12)锄山溪涧


▲(13)锄山村中的居所


▲(14)


▲(15)


▲(16)


▲(17)


▲(18)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