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仙游 仙游即仙游县,仙游县是故乡南安市的北面邻县,历史上曾属泉州地区,过去与我们地区有比较密切的联系。以前还没有高速公路时,我们上省会福州的两条路线都要经过仙游县,一条从泉州惠安县经过仙游的枫亭镇,另一条从南安乐峰镇经泉州洛江区进入仙游。我在1978年至1982年到福州读书都要路过仙游,对仙游印象很深。 在我年纪很小的时候我就懂得有仙游这个地方,懂得仙游人。因为每到要过年或重要节日之前,总能听到带有浓重仙游口音的闽南话吆喝声:“绑笼程(蒸笼)”。声音很奇特又拉得很长,吆喝的是仙游人。这些人通常穿的是又黑又脏的黑衣服,挑着工具走乡闯巷,收入很微薄。他们帮人修蒸笼时主人能给一点粥喝就很高兴,晚上住在破庙或祠堂,反正能有一个地方随便过夜就可以。他们步行外出离家很远,比较长时间不能回家,衣服就很脏。一直到现在我们地区流行一句话,当某人衣服脏乱,人们就会批评他象“绑笼程”。我年纪虽小,就觉得那些仙游人很可怜,很穷苦。在农村使用的缸有一种黑色的大缸,人们叫它仙游缸,那缸来自仙游,仙游是生产缸的地方。现在前两种现象已经消失。我在福州火车站,在厦门,泉州街头,在我们南安小镇上遇见了不少卖油条,包子,稀饭的仙游人,这是近年许多仙游人外出谋生的行当,赚钱虽少,但比过去“绑笼程”好多了。 我真正到过仙游是前面说的,从1982年开始的四年路过。我乘的车从南安乐峰进入仙游,第一印象是仙游的房子和我们南安的不一样,没有闽南的大厝,仙游的房子大都是两层的土楼。墙体是用泥土夯实的,而且往往外墙没有涂白灰,容易被雨水浸蝕。常见有人在外墙披上用甘蔗叶编成一排排披护,像外衣一样。1978年春上福州,车到仙游就坏了,要等修好了才能再开动(没有替换的),仙游的交通不佳。我只好在仙游过夜,旅社也很简陋。有一次我在仙游县吃午飯,看到与我邻桌的一个男青年,他没有买菜,只买飯,大口大口地吃完。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到的,菜可好可坏,怎么能吃饭没有菜呢?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有一次骑摩托车到仙游县城。发现仙游县面貌已大大改观。土楼不见了,路边出现了不少砖砌房或石砌房,但是那些房子大多没有外装修。路上跑的载人小车是三个轮子的小车而不是四轮小汽车。在离现在约二十年前,我偶然到过一次仙游的农村,那村子没有公共厕所,却有一个很大的有几十个大缸组成的厕所群。大概每个露天没有任何外围的大缸就是一家的厕所,人蹲在缸边如厕。在这些大缸的外面用废大缸包围。这让我非常吃惊,怎么会有这种厕所? 总之,历史上仙游给我的印象是经济比较落后,近年有了大进步。事隔多年,最近闲来没事,又遇疫情,少外出旅行。仙游是近邻,听说仙游有个九鲤湖好地方。我们一小群人于2022年11月1日乘车到仙游,想看看今日的仙游,看看仙游的美景。 车一进入仙游县境,发现交通有很大的改善。以前从南安乐峰进入仙游只有一条公路,现在有多条,要到仙游县城必须用导航,否则会走错路。公路比过去宽,路面不少是沥青路。路上跑的是小汽车,不见三轮小车,更多的是摩托车。住房的质量往往是衡量一个地方经济状况的重要因素。从仙游的城镇到农村,到处是密集的楼房,其中还有漂亮的别墅,但不很亮丽,比南安要差一截。房子很多,耕地很少。我查了一下,仙游有90万人口,耕地只有40余万亩,耕地少人口多也是过去造成仙游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仙游文庙 仙游经济比较差,但仙游人穷则思变。仙游人所走的道路之一是崇文重教。因此,历史上仙游文化昌盛。在历朝中就出了五位状元,七位宰相,732位进士。其中有蔡襄,蔡京,郑纪等历史名人。蔡襄在泉州为官,组织修建了洛阳桥,有功于民。蔡京在水浒传中却是一个反面人物。近代中国有陈思职,俞永新等五位仙游藉的两院院士,曾任教育部长的陈至立也是仙游人。解放初期仙游的教育水平比南安高。南安缺少师资,就由莆仙引进。我在国光中学读书时,教师中有不少莆仙人,副校长朱先兴就是仙游人。正是由于仙游有浓重的崇文氛围,修建了堂皇的文庙,尊孔重教,鼓励仙游学子学而优则仕。 仙游文庙始建于北宋初年,距今已有1270年,历史悠久。以后文庙几经兴废,经过十二次的重修,直至清朝乾隆16年才由当年的知县陈兴祚对文庙进行一次大修葺,大大地扩建了文庙殿宇。可惜的是诸多历史变故,文庙的一些建筑已不存在。当年将文庙大成殿和戟门四对木柱换成雕龙石柱,並保留至今。现存的还有戟门,大成殿,崇勋祠。现在文庙总面积有4100多平方米,规模不算大,但它保留了不少旧建筑,古香古色。文庙建筑气势不凡,极具艺术价值。 当我们来到文庙前,在门外就可以看到文庙内三株如华盖的高大榕树,榕树枝干上密集的长长气生根下垂,在微风中飘动。不知什么原因,正面绰戟门没有打开,我们由侧门进入庙内。绰戟门后方有大成门,两大门都很古朴壮观。在绰戟门两侧有金声和玉振两门。再往内是乡贤祠和名宦祠。二者之后是长长的庑廊,庑廊内有由名贵的梨花木雕刻的《孔子圣迹图》,共36幅。雕刻图像线条流畅,形态逼真,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孔子圣迹图》是文庙的一珍贵的艺术品。大成门后和两侧庑廊以及之后和大成殿之间是一个面积达300平方米的天井。天井两边摆着盆景,前面两石刻写着“虎峰晚明”,“阳暮迥景”。天井的中部有一半月形的泮池,上跨平梁式的石构泮桥,桥上有石护拦,两侧各有一个水池,这两个水池叫墨池。泮池和泮桥正对文成殿的大门。文成殿最前方是丹陛,丹陛上有长3,3米,宽1,5米的浮雕龙绿青石龙。雕刻釆用镂空工艺,精美古朴让人萌生厚重的历史感。 文庙最重要且最精美的建筑是文成殿。文成殿几乎保持其古老的建筑状态,显示了古代工匠杰出的艺术水平。殿顶塑置双龙戏珠,两端“燕尾翘天”。殿前有6根青石盘龙柱,石雕比较简洁,形态逼真生动,不同于近年的雕龙。殿穹顶更精美,斗拱重重叠叠,天棚描龙绘凤。典穹藻井状呈八角,精美绝伦。殿内有五块匾额,为仿制的清代道光,康熙,乾隆,嘉庆和咸丰五个皇帝的御书。殿正中是孔子塑像,孔子儒雅庄重,威而不猛。在孔子塑像前有四列孔子最有名气的弟子塑像。中间两列各3人,侧面两列各6人。其中有孔伋,孟子,颜回,曾参,朱熹等共18人。 仙游文庙是仙游人崇文重教的历史证物,也是一件珍贵艺术杰作。仙游的优秀文化传统代代相传至今。离开文庙时,我衷心祝愿文化之乡仙游繁荣进步,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仙游九鲤湖 在仙游县西北三十公里处,有一个湖光山色秀丽的地方。相传汉代有何氏九兄弟在此地乘九条鲤鱼升天,因此这地方叫九鲤湖。二千年过去了,神仙本虚幻,山水却长存,留下了九鲤湖地名。很久就听到仙游九鲤湖大名,现在终于有机会前往观赏。我们乘车从仙游县城往西北方向行进。九鲤湖位于仙游县钟山镇,地处戴云山余脉的万山之中。久旱无雨,今天下着毛毛细雨,空气特别清新。临近九鲤湖时,只见绿色高山山腰上白云飘动,山间偶有紫红色屋顶露出,构成一幅天然美图。 车沿着盘旋的山路行进,终于来到九鲤湖景区入口处。这里是一块山间平地。景区的牌坊式石大门高耸,前面是大片石砌广场,周围绿色山峰环抱。站立在广场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环顾四围山林,使人心清气爽,精神抖擞。 进入景区大门,右侧便是宽阔的延寿溪,延寿溪两岸是绿色山坡。溪边长满了草木,有些地段浓绿的树枝伸向溪面,有的地段是长草遮岸,夹杂着不知名的小花。由于干旱,延寿溪大片溪底裸露,形成片片的小洲。小洲上长满长长的绿草。其中有几个小洲上的长草开满红色的小花朵,细细的花茎随风摇曳。小洲间的水上漂着彩色浮萍。有几只白鹭正悠闲地在溪上漫步,或觅食,或嘻戏。我们在延寿溪右侧的木栈道上行走观景。木栈道的一边是溪谷,另一边沿溪是垂柳,再向上有不少建筑物。其中有许多小木屋,供游客居住。另一些屋子是沿公路的便利店。由于疫情,这些屋子都空无一人。在木栈道上的一些路段是曲折的长亭式建筑,更增添了溪边美景。继续上行,来到九鲤湖。溪谷变窄,溪底有的已是石底,清水旁流。在溪石上出现一个个的球形凹洞,凹洞如臼,如樽,如瓮。这一特别形态是七千万年前地壳运动形成的。在九鲤湖入口处有石桥跨过溪面,从下上望,高高在上似与蓝天相接。这桥叫通仙桥。通仙桥为石砌拱桥,长50米。通仙桥两侧翘起,中部高拱,顶托有74朵莲花石雕,桥两侧有8对辉绿岩石狮。石桥虽不大,但雕刻技艺精湛,很有特色。过了通仙桥,在桥的上方是新建的九鲤湖禅寺,这大概是为了旅游的需要特地花巨资建造的。九鲤湖禅寺巍峨堂皇,金碧辉煌。它如同一般庙宇,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两边是钟鼓楼,最上面的是观音庙。殿的两侧有走廊相连。因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不再赘述。 看完九鲤湖禅寺,又过通仙桥,往周边下行。这里一字摆开多座庙宇。先是祈梦楼。在九鲤湖地区,从汉代开始就有上九鲤湖祈梦的习俗。现在,为了祈梦人的需要,新建了祈梦楼。祈梦楼同样建得精美,也增添景区的景点。从祈梦楼往下是九真观,九真观应是九鲤湖区最古老的庙宇,所以显得陈旧古朴。九真观始建于汉朝,有两千年的历史。现存的庙宇建于宋朝,庙内供奉的是九仙和范侯。宋孝宗赵昚赐给九真寺《仙水灵惠》牌匾,九真观因此声名日隆。在这些寺庙之间和山边有大石,大石上布满了摩崖石刻。由于年代已久,字迹大多模糊不清,难以辩认。这些石刻有的只题字,如“道家蓬莱”四字,为仙水桃城陈学礼施财立。有的题诗,如温陵郑缵绪题写:“湖上飞龙去不期,瑶台翠篁锁咨漓。烟生崖壑多开Ⅹ(字迹不清不能辨认),水绕云根尽出奇……”离开摩崖石刻,我们前往观看九鲤湖瀑布。沿着山腰约二千米的栈道下行,来到瀑布下方。举头上望,瀑布的左边是密布的浓绿大树,石边是灰色峭壁。白色的瀑布从近百米高的山崖奔腾而下,如白练悬挂在空中,水珠四射,喧嚣声震耳。因为久旱缺乏来水,瀑布虽不很壮观,但仍光彩夺目。附近村民告诉我们,在每年三,四月雨季,九鲤湖瀑如银河倒悬,声吼如雷,非常壮观。 告别九鲤湖瀑布,乘旅游车回到景区大门。此时近黄昏,白云笼罩山头,九鲤湖景区显得幽远而静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