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12年校友文萃 >

“十八村”的来历----------刘宝贵(深圳)高中85届【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2-11-15  【字体:

“十八村”的来历
刘宝贵 (深圳) 高中85届

    芦溪的水,哗啦啦的流,流入“皇赋圳”,经过埔头,流过候安,滋润着一代又一代沿圳两旁的罗东人,小时候去老姑妈家吃“佛生日”时常沿着这条大圳沟边走,不曾想过这条大水圳曾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明朝武宗正德年间,南邑十八都大芦领山下有座村庄,居住着道齐公的后人,勤劳朴实,以农为生,但是村里的水源不足,要靠天吃饭,常常是旱灾不断,颗粒无收,村民们度日如年,只能望天长叹了。

    那时村里有个壮汉,长得虎背熊腰,力大无比,绰号叫牛牡,牛牡为人淳朴敦厚,不善言语,可是家里一贫如洗,只好跟一个邻居搭伙给人抬轿度日,有一年初秋的午后,秋老虎依然发威着,空气闷热难耐,突然间雷鸣电闪,顷刻下起了暴雨,牛牡正抬着一客官过芦溪,此时水已淹没到腰间,进退两难,走到溪中,谁知又山洪暴发了,溪水猛涨,汹涌澎湃,抬在前面的伙伴本来就瘦弱,一脚踩滑,歪倒在波浪中,很快就被洪水冲走了,肩上的竹轿,天倾南北,地斜西东,一下子就失去了平衡,那客官大惊失色,心想这下完了,“说时迟,那时快”,牛牡眼疾手快,双手把轿连人高高托起,举在头顶,那客官如坐云端,吓得魂飞魄散,牛牡在没胸的洪水中奋力前行,终于上岸,但不见伙伴踪影,于是垂泪逐波找了一阵,没找到,此时天色已晚,客官也狼狈不堪,于是就带着客官,扛起轿子先回家,客官只好在他家暂住一宿,牛牡以茶代酒款待殷勤,客官感激不已。

    原来这个客官并非等闲之辈,正是武宗正德皇帝微服私访江南经过此地,这次能够保命,多亏了牛牡,皇帝回朝后就立刻召见这个救驾之人,牛牡惊喜交加,茫然进京,跪叩殿前,皇帝说:“你舍己救驾,功大恩深,特设十八顶乌纱帽,任你挑选”。牛牡回话说:“小民目不识丁,只会抬轿种田,那敢当官,愿求皇上赐给小民水圳一条,让村里的子孙万代免遭干旱之苦,小民足矣”。皇帝见他无所奢求,苦笑道:“哎,人穷志短,难道你子孙十八代都甘愿为村夫,不求仕途,真是十八代村也。”说完就命工部大臣为刘爱卿家乡修建水圳一条,从虎头山脚引入溪水,穿过埔头,注入侯垵至凤山头脚出口,归入芦溪,长约五公里多,宽当时要用“嘎梨”(竹编的圆形农具,直径约一米多)放在水中漂流,流不过的就要拓宽,哗哗的圳水从此就灌溉着新明和维新两村的大片农田。因蒙昧遭皇帝的耻笑,却受益世代,繁衍生息,人丁兴旺,贤能济济,真是好人有好报也,十八村也由此而来。

    此圳是皇帝钦赐,故村民就尊称其为“皇赋圳”,俗称“侯垵圳”。几百年过去了,加上这几年的改革开放,务农的人越来越少,水圳已年久失修,坍塌积淤,如今已变成小水渠了。

本文摘自整理于《芦川刘氏族誌》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