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吊金庸大师,兼缅怀早已逝去的青葱岁月 惊闻新派武侠小说一代宗师金庸今天逝世,享年94岁,特撰此文以凭吊,兼缅怀早已逝去的青葱岁月。 金庸本名查良镛,生于浙江海宁,是新派武侠小说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与黄霑、蔡澜、倪匡并称“香港四大才子”。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始,金庸一共创作了十五部武侠小说,除了一部《越女剑》外,《飞狐外传》《雪山飞狐》《连城诀》《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白马啸西风》《鹿鼎记》《笑傲江湖》《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侠客行》《倚天屠龙记》《碧血剑》《鸳鸯刀》等14部作品,按名称字首可概括为“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年轻时,熟读过金庸大师的所有武侠小说,深感金庸群侠传中的人物形象塑造鲜明,至情至性,让人爱不释手,也记忆尤深。神威凛凛的乔峰、洪七公,潇洒任情的杨过、令狐冲,聪慧狡黠的黄蓉、任盈盈,绵密深情、为情所累的程英、程灵素,青青翠羽、淡淡黄衫的霍青桐,如一朵不想开的花那般令人怜惜的郭襄……似乎都以真实的情感,真实地存在着。从那些虚无而又真实的男男女女身上,我们领略了了乔峰虽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魄,领略了段正明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大师风范;我们钦慕那堪称“魏晋风骨、名士风流”的东邪黄药师,也钦慕那“郎艳独绝,世无其二”的杨过,为他们在那纷繁复杂的世间能够特立独行而感到由衷地钦佩;成大事不拘小节的向问天,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曲洋刘正风,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无崖子,出身低微却在宫廷与江湖之间游刃有余的韦小宝,也深深地铭刻在读者的脑海里。 我们凭吊与缅怀金庸大师。因为他所精心构筑的武侠世界,为六零后、七零后有些贫瘠的青春岁月,增添了一抹绚丽多姿的色彩。 有行家评价说,金庸继承了古典武侠技击小说的写作传统,又在现代的阅读氛围中对这一传统进行了空前的技法与思想革命,开创了“新派武侠”的风格。我很认同他这一观点。金庸的作品风靡了全球华人世界,也使中国特有的武侠小说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谨以此文悼念金庸大师,并缅怀我们早已逝去的青葱岁月。愿金大侠一路走好,逝者安息! (22:30,晚自修结束后,回到师村宿舍,草就此文,聊表一位武侠迷的心意。) 我年青时,是一位典型的武侠迷,吃饭时也是一手拿筷子,一手拿书,金庸、古龙、温瑞安的小说都一一细读过。 还记得就读高中时,我曾用班里其他同学剩下来送给我的方格纸,写过一部以颜真卿、郭子仪等为主角、以安史之乱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十一二万字,就是当时受金庸大师的影响而产生的创作冲动。尽管当时涉世不深,文笔很稚嫩,但在当时同学之间还是小有影响的,而且年青时的这段经历,这一练笔,对我如今喜欢“舞文弄墨”,几十万字诗词、评论及长篇小说等不同体裁的作品(著作)在各类刊物发表或由出版社正式出版,皆有着一定的影响。 当然,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并非所有的名家著作都值得我们去关注、细读,当代有的作家名声鹊起,但其著作我却从来没有完整地阅读过一本。无他,个人兴趣不同而已,不一定非得有高下优劣之分。 (10月31日00:40,补写,权当文后之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