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的 父 亲
各位亲朋好友: 非常感谢你们来参加我父亲黄种生的追悼会,来和他做最后的告别。感谢您与我父亲多年的相处和给予的帮助、支持和厚爱;感谢在我父亲病重期间,到医院看望、关心、问候父亲的众多亲朋好友;特别感谢的是我的母亲,她和我父亲相濡与沫50年,在父亲病重长达4年的这段日子里,朝夕相处、求医问药、不离不弃,从未离开一步的陪伴和悉心的照顾。 我的父亲出生在闽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大学毕业后在福建日报工作38年,直到退休。父亲一辈子与文字打交道,为人诚恳、厚道,处事低调、严谨,虽然性格内敛、不善言辞,但他的感情世界却是非常细腻、丰富,对家乡和乡亲、对朋友和同事、对父母和家人都有着深厚的感情。 父亲一生写过许多文章,有两篇寄托他对家乡那山那水的文章,至今让我记忆犹新。一篇是《走不出那故乡的山》,一篇是《不可分离的绿色根基》,字里行间包含着他对家乡的感恩之情。父亲一生对家乡的事有求必应,事情不论大小,都尽力帮忙;对家乡来人身份不论高低,都是热情款待。 我父亲是一个有名的孝子,他的文章《我带父亲去洗脚》《为了母亲的微笑》等,表达了他对父母养育之恩、眷恋之情。每年春节,无论工作再忙,困难再多,他都要带着我们全家回村里陪伴爷爷奶奶过节,那些年几乎没有错过一次;我奶奶生病期间,父亲彻夜难眠、时刻守护床前,精心服侍,生怕照顾不周。期间父亲写了2万多字的治疗日记,记录奶奶在福州期间每天的病情变化,记录了父亲对奶奶的牵挂、病痛和希望。 父亲对朋友真诚相待,视同家人。记得前些年,他的同窗、同乡好友刘再复叔叔,与他二十多年未见面后,第一次回到福建,父亲特别把我从北京叫回来与他一起张罗、陪伴刘叔叔。期间他们结伴游览、品茗、谈心,作诗唱和;再复叔叔手书《相思曲》相赠,父亲把他裱糊起来挂在书房里,经常吟诵,共同抒发着对故乡、对母亲特殊的情感! 父亲对家人是严格的关爱。父亲的笔名“清明”,给我的小名叫“阿明”,给弟弟的小名叫“阿清”;希望我们清清白白做人、明明白白做事;每年大年三十晚上,我们家都要开个家庭会议,父亲都要对我们一年来的成长进步和存在不足,做出认真的总结、点评。父亲没有更多地说教,而是语重心长的启发和引导,让我们一生受益匪浅。父亲这样做,是他内心深处血浓于水的真实写照。 父亲在福建日报工作38年,历经艰辛,备尝酸甜苦辣。他作为一名职业报人,他编辑、撰写了几百万字的社论、通讯、小说和诗歌,还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成就颇丰。父亲总结了两句话,一句是“屏山聚正气,笔下起风雷”;另一句是“从容评时政,凛然论是非”。 父亲还有着深厚的音乐天赋,我们还在读小学的时候,他就亲自教我和苇洲弹琵琶、吹洞箫、拉二胡、唱南音,自娱自乐,其乐融融;很多曲子,甚至是流行曲,没有乐谱,只要听几遍,他都能用乐器弹奏出来。 父亲还热衷于装修设计,琅岐建造的“紫云晨川楼”,装修、设计、建造、监工都是自己,得到很多人的赞赏,如今已是花木茂盛、瓜果飘香。 父亲还有一项手艺,就是每年端午节包几百个包肉粽,分送亲朋好友,得到很多人的赞赏,我认为这是世界上最为香的粽子,甚至许多年没到端午节就有老朋友预定,他说退休后要开一间“黄记肉粽店”。 父亲热爱生活,给了我们一个温馨、和谐、有情、有爱的家。 父亲说他是“卖文半辈子,潇洒走一回”。多想再听父亲弹一曲琵琶、吹一曲洞箫,多想再开车送父亲回到老家村口走一走,多想再陪父亲喝一杯喜欢的红茶、陪他聊一聊;多想在陪他到琅岐采摘百香果,但是这一切都成了奢望。 正如他的文集《团团转集》中所言,父亲一生中有太多的牵挂。今天父亲累了,要休息了,终于放下牵挂,走完了他风风雨雨而又光辉灿烂的一生,愿父亲在另一个世界里祥和、安宁;如他所愿,“清风伴明月,与他长相随”。 谢谢大家! 【编者按】:黄茅洲乃黄种生校友之长子,这是他于8月23日追悼会上代表家人的致词。摄影黄苇洲乃黄种生校友之次子。黄种生太太陈懋利乃国光高八组校友。 |
►走不出那故乡的山----------黄种生(福州)高五组【校友文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