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有别,友情无限 听到挚友黄种生兄去世的消息时,我在美国科罗拉多的高原上,不是像往常那样为逝者怆然涕下,而是从书桌边站起来,仰天长啸,朝着东方大哭,并立即写下“悲失兄弟,天空从此缺一角;哀别手足,心痛何止哭千年”。我知道自己内心的哭泣将哭到地老天荒。 我和种生兄的友情是大家知道的,国光中学三年同窗,厦门大学四年同学。在厦大时,我是团支部书记,他连团员都不是,但我们形影相随,一起创作《厦门大学战歌》,一起朗读普希金、惠特曼诗歌,一起疗治浮肿病。我被攻击时,他挺身而出,为我仗义执言,充当我的“辩护士”。在饥饿袭击时,我们一起拿起脸盆去拾白菜绑子,然后一起煮着吃。如果得到两三块钱的稿酬,我们又会“有福共享”,一起去吃带鱼头汤或响往已久的“冰激凌”。我们常常交流青年时代最高的秘密,恋爱的秘密。不仅透露真相,而且商量如何“圆满”。从一九五六到二〇一六整整60年,我们的友情不易不迁。我的小女儿“刘莲”的名字是他起的,就在他逝世的当天,刘莲给我发了信。她说:“种生叔叔去世,您一定特别悲伤,连我的名字都是他起的,可见您们的友情有多深,请节哀、保重。”刘莲是金庸“平生唯一的记名弟子”,她知道我和金庸、施光南、李泽厚、高行健、黄种生等朋友的情感有多深。她生怕我经受不住悲痛的打击。 出国之后,圈内的朋友问我:“种生和你走的路不同,他数十年担任党报(《福建日报》)总编辑,为党的方针政策作註,与你这种独立的知识分子大不相同。道不同,不相往来,你们怎么又如此相契,友情如此之深呢?”听到这样的提问,我回答说:“我们道虽不同,心却相同”。 二〇一〇年五月,种生的好友、懋利(种生的爱妻)的哥哥陈懋强兄(也是我国光中学的同学)带领我和菲亚到福州郊外的琅岐与阔别30年的种生见面。在他的宽阔大寓所(“紫云晨川楼”)里,我们为相逢而兴奋不已。我们都知道这是天赐的难得的瞬间,内心一些久藏的话要一吐为快。我就说“人家以为我们走的是不同的道路,我却说,我们道不同而心相同。”他说:“我们何曾走出故乡的那座高盖山!?”我说:“其实,一个人重要的不是身在哪里,而是心在哪里。我虽到处漂流,但还是心系故国故乡故人。” 他说,“在二〇〇三年我就写你‘走不出故乡那座山’,打死我也不相信你会忘记自己的祖国与故乡。”他还认真地声明,“说我们道不同,也不完全对。我们都选择邓小平的改革大道,而且是这条大道的坚定卫士。”我说,“不管走到哪个天涯海角,不管自己如何升沉起落,我们都认定,中国只有改革才是出路。”也许为了深谈,他把我带到屋外的小花园里,悄悄地说:“再复呵,真没想到,我脾气倔,您比我还倔。”接着,他又说,“我早就读了您写胡乔木的文章,知道你喜欢他的‘书剑无成众志成’的诗句,你这个人呵,是诗书有成冠无成,当不了大官,脾气太倔。为了诗书,什么荣华富贵都不要!”听了他的话,我感动了。觉得他很理解我,于是,我也掏出心窝说:“说我们道不同,既对也不对。我们读中学时就做中国的富强梦,你坚持我也坚持,只是我多做了一种个体自由梦。我的脾气就倔在这里,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他说:“我是一个梦做到底,你却做两个梦,不合时宜呵!” 那一天,我们所有的话都掏心掏肺,不掺一点假,只要有一点点假,都是对友情的背叛。谈心之后,我们走回屋内,我放了施光南和我合作的歌给他听。那是施光南自弹自唱的录音带,我写道:“相思树,相思长,相思树下别故乡,此去五湖四海日,唯有床前明月光”,他听完说:“这不是诗纖吗?怎么把命运唱得这么准?”说完他竟落泪了。我看到他悄悄地擦了眼睛,明白了这位知心的朋友是为我走远天涯而伤感。为了安慰他,我连忙请茅洲(他的爱子)铺纸写字,写的是“读沧海”。漂流不正是读沧海、读四海吗?漂流,至少眼界扩大了,没有什么可感伤的! 但我深知,在他的眼泪里,对我曾有过多少牵挂,多少担心,多少痛惜。不管怎么说,泪珠里饱含着他最深的情义。在此次见面中,他还说,“在担任总编期间,和历届省委第一书记,如贾庆林、宋德福、陈明义等都很熟悉,我想给贾庆林写一封信,让他和中央召唤你回国。”我当场立即回应:“你这好意我领了,但没有必要上书,我在海外生活很好,自造一个象牙之塔,进入很深邃的精神生活,不想回来了。” 但此后听懋强兄说,他还是写了。不管怎么写,“写”本身是他爱我信赖我的明证。我知道,为了我,他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会尽一切不可能而能之。这一点,我的脾气倒不如他那么倔强。 种生兄远走了。我还想对他说:承认吧,承认吧,承认我们选择的道路有所不同,但友情却是永恒与无限。你做一个梦有充分理由,我做两个梦也有充分理由。不必争论。让所有的理由都在我们的友情与乡情中融化吧。生前的是是非非,身后的明明灭灭,哪能比得上我们的友情的无限高贵与无限深厚呢?! 写于二〇一七年八月二十二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