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前裕后千秋业
——爱国爱乡的校主李光前博士
李远荣(香港) 高5組1班
髻龄随父渡洋谋生
李光前博士生前是世界十大华人富商之一,他所控制的橡胶王国,对世界橡胶价格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李光前博士是我的同乡,论辈份,我该称他为疏堂伯父。先父在世时曾在他的南益橡胶有限公司服务达三十多年之久,并担任该公司总巡、经理等要职,因而平时耳闻目睹,我对李光前博士有深刻的认识。
李光前,原名玉昆,别号光前,福建省南安县芙蓉乡人,生于一八九三年。李光前的父亲李国专,初习缝纫,后易理发,因生意不景气,嗣后又开小客栈于厦门市,亦难有起色,被迫歇业。一九零三年,年仅十岁的李光前随父亲自福建出洋,去新加坡谋生计。
不肯冒姓领用毛毯
这一年秋天,侨领陈嘉庚先生率团回国慰劳,任务完成后,从厦门乘搭港轮船返新加坡。
开船不久,气温剧降,这时寒流南下,加上刮风下雨,冷得不得了。船上都是新客,大部分是福建人,来自穷乡僻壤,他们离乡背井,准备去南洋谋生所以衣衫单薄,冷风袭来直打哆嗦。
陈嘉庚见状,十分同情,就吩咐仓库保管员说:「你通知全船的人,凡是姓陈的,每人发給一条毛毯。」船上的旅客不管张三李四纷纷报名说姓陈,先拿一条毛毯御寒再说。
不久,陈嘉庚很高兴到各船舱巡视,看到大家都领到毛毯御寒,很放心。可是当陈嘉庚走到船舱的一个角落时,看到一位小童在那里打冷颤,陈嘉庚觉得很奇怪,忙走上前去盘问:「你叫什么名字?是哪里人?全船的人都领到了一条毛毯来御寒,为什么你不去领?」
那小童十分有礼貌地回答说「我叫李光前,福建省南安县芙蓉乡人,因为你通知姓陈的才可以领毛毯,而我姓李不姓陈,所以我不敢冒姓去领毛毯。」
陈嘉庚听后,不断点头,接着说:「你很有骨气,又很诚实,我再通知一次,不姓陈的也发給毛毯一条,你去领吧。」
李光前听后,才高高兴兴地大步走去领了一条。
李光前这种诚实的举动,给陈嘉庚留下了一个极为深刻的印象。
船抵达新加坡,分手時陈嘉庚拍拍李光前的肩膀说,希望日后再见,如有困难,可到公司找他,他乐意帮忙。李光前十分感激,一再道谢。
蚊子咬大放牛娃娃
童年时的李光前,因为家庭贫苦,所以他小时念私塾,每天放学后,还要替人家放牛,赚几个钱,以帮补家计。
李光前到新加坡后,以他的成绩本可读著名的英华书院,但这一所贵族学校,学费昂贵,穷人免问。李光前的父亲李国专是位穷裁缝,当然没能力让李光前念这间名校。只好退而求次,去读一间收费低廉的英印学校。从校名就可以知道这是一间以收印度人为主的学校,学生都很贫苦,因为天气热,再加学生穷得连买鞋子的余钱也没有,所以上课时个个赤着脚,成了赤脚大仙,放学后这些印度儿童要回家放牛或挤牛奶。李光前因在乡下放过牛,赤过脚步,所以来到这间学校后,与这些印度牛仔相处和睦,大家有共同的语言,不久就成了好友,因这些印度小友平日皆以印度语言交谈,李光前起初听不懂,但和他们交上朋友后,很快就学会了他们的语言。使少年李光前不必交学费,就精通印度语。
这间英印学校,虽然收费低廉,但英语水准却不低。李光前勤奋学习,奠定下了很好的英文基础。
这一年,李光前才十五岁。
清政府在一九零八年派了一名叫汪视学的官员,前去新加坡与荷属印尼,招收华侨学生,李光前报考获录取,遂与四十多位华人学生,赴南京暨南学堂求学。
时年十九岁的李光前,分别在南京和北京念了四年书,接受了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西方的文明教育,大大增广了见识。
以后返新加坡,他先后在母校道南学堂和崇正学校教书,生活十分清苦,为节省一点费用,他不敢去租房子,晚上睡在教室里,将几张桌子合并在一起,当床来用。
为了多赚点钱,他白天教书,晚上在新加坡一间华文日报《叻报》当电讯翻译员。因那时通讯设备不发达,报上的外国新闻都是译成英文的《海峡时报》。有时李光前也把当天出版的英文报,带回住宿的教室翻译成中文。教室内没有电灯,他只好点上蜡烛,一手写稿,一手赶着成群结队的蚊子,往往工作到三更半夜。
有的教师看到这种情形,十分同情地问道: 「何必这样搏命呢?你不 怕蚊子吗?」
李光前笑着回答:「年轻时不拼命要等到什么时候呢?你没有听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古语吗?况且我又是被子蚊子咬大的,只有蚊子怕我,我何必怕它」
这位老师只好摇摇头,苦笑着走了。
原来我们的家乡—福建省南安县芙蓉乡,位于山凹地带,树林多,蚊子也特别多,我们都是被蚊子咬大的,李光前并没有说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