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25年校友文萃 >

我的故乡我的梦之三(广东)----陈福军(广州)高中八0届2班【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25-05-16  【字体:

我的故乡我的梦之三(广东)
陈福军 (广州) 高中八0届2班

  1979年10月12日,父亲部队转业,我们依依不舍告别了福建洪濑。乘坐长途汽车翻山越岭来到了广东和平县,爸爸的家乡,自然也是我的家乡。

  爱家乡,必须了解家乡。和平县地处广东九连山区,当年属惠阳地区,现隶属河源市,是一个客家人聚集的小山城。身为客家人,长期客居他乡,了解家乡甚少,更不知客家民系渊源。回来后,才渐渐完整了解了客家人的历史和文化。据史料记载,中原部分汉人因战乱和自然灾害南迁,这些人群被称为“客家人”。客家民系,是中国广东、福建、江西等地的汉族民系,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客家文化被誉为“古汉文化活化石”,客家语言则被称为“唐宋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是汉语七大方言分布区域仅次于官话的第二大方言。遗憾的是回乡仅半年多又出外求学务工,再次“客居”异乡,这么伟大的方言,我只会听不会讲。遇见“老乡”,语言半通,乡味变淡,有些尴尬。

  了解家乡,更爱家乡。家乡虽穷,却有铮铮风骨,优秀品质,在“家人”身上,我看到了团结、勤奋、节俭、诚信、热情、重教等精神特征,并自觉传承和发扬,我自豪为客家人,相信经过一代代的努力,家乡终会富强起来。

  迎接高考是我回乡后的头等大事,也是一场硬仗,全家动员,妈妈宣布免除我一切家务活,要求我全力迎战。我感动之余,坚决要求把洗碗的任务留给我,就当做课间休息,爸妈笑着答应了。200多个日夜,我积极奋战,除了学校上课,回家就隐身阁楼直至深夜,常常小楼夜灯与晨星同辉。插班后不到一个月就迎来第一次模拟考试,我克服了两地教材不同,进度不同的困难,奋力夺魁,震动全级。之后,基本上都保持在全级前两名,一时名声大噪。最后,以全级第二名考上了武汉华中工学院,人生首战告捷,也为和平中学争点光。兴奋之余,冷静思考,成功之道有个人拼搏奋斗之原,更与他人支持协助之因分不开。我感恩家人,感恩老师同学,感恩所有帮我扶我的人。秉怀初心,带着稚嫩,我踏上了去武汉的火车,与爸挥手告别那刻,我知道,该独闯“江湖”了。

  刚回和平,首先吸引我的是那独特的客家美食。牛肚胱、猪肉汤、酿豆腐、‌油果、黄粄,角仔……和平的客家菜品多用肉类、山珍、河鲜,就地取材,原汁原味,乡土清鲜。烹饪下油重,味偏咸,多香浓。客家菜是广东三大菜系之一,不仅好吃,更有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寓意美好。例如,油果外酥里嫩,甜而不腻,象征着团团圆圆,甜甜蜜蜜;角仔形状像荷包,寓意钱包鼓鼓等等。

  我最喜欢牛肚胱、猪肉汤、酿豆腐三大样,其中。牛肚胱位列第一。‌牛肚胱是由牛的第四个胃——皱胃制作而成,口感爽脆,汤底醇厚鲜甜,并加入了薄荷叶和大量的黑胡椒和薄荷熬制‌。再搭配特色灵魂蘸酱(含薄荷、辣椒和葱头油等)食用,味蕾体验绝妙。其中,“深记牛肚胱”名气最大,我是常客。后来,偶有回去,总要前往品尝回味。

  和平历史文化景点众多,较出名的有阳明公园、林寨古村、水背古村、兴隆民俗文化村、华表塔、粤赣古道、仙女灵石、进士牌坊、高泉寺、杨村坳遗址、大丘面墓群等。

  其中,阳明公园是在原来的东山岭基础上,是为了纪念明朝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王守仁(王阳明)而建立的。公园内有666级的天梯,象征着六六大顺。山顶设有王阳明博物馆,详细介绍了王阳明与和平县的深厚渊源。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阳明在此平乱,希望以“和”化民,遂奏请朝廷设和平县。在治县过程中,其心学文化精神对当地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和平也成为了“阳明文化”重要传播地之一。历经百年沉淀,阳明文化已深入人心,以“阳明”命名的建筑物、街道、物产随处可见,如阳明镇、阳明纸、阳明中学、阳明大桥等等。县城因而有“阳明古郡”之美誉。同时,王阳明的理想境界精神也在和平的山水生活中得到历练和升华,两者结下不解之缘。

  读书期间,我几乎天天晨跑东山岭。清晨,山上空气清新,远望群山逶迤,俯瞰山下河流环抱,楼房错落,鸡犬相闻,偶见炊烟。尤是“街日”赶集,车水马龙,人群熙攘,地摊像一条长龙般蜿蜒在街头,蔚为壮观,此时乡味最浓,宛若一幅山城乡俗水墨画徐徐开展,美如仙境,画藏心中。

  林寨古村位于和平林寨镇,是广东省首批古老的村落之一,中国最大的四角楼之乡,拥有200多座四角楼。四角楼是客家围屋的一种类型,主要分布在东江流域的河源、惠州、深圳等地区‌。四角楼传承了赣南围屋、闽西土楼、粤东北围龙屋的格局,前有风水池,后有风水林,中轴为祖公堂,左右为横屋,同时吸收了代表海洋文化元素的骑楼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历史韵味,展示了客家人的智慧和技艺。

  仙女灵石位于阳明镇东北15公里处,一座海拔857米的石山,山上有一块高耸入云的巨石,远远望去就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此景被誉为和平县八景之一。

  高考前夕,曾与同学徒步几十里,途经古庙、清泉、岩洞,登上了仙女石。居高临下,气势磅礴,举目远眺,数十里风光旖旎。晚霞映照,山风轻抚,我们围坐石顶,有幸听一位老者在讲述一个美丽传说:有位仙女,受玉皇大帝派使到人间做皇帝,京都设在广东境内。仙女受命后,肩挑大石,不慎石掉在和平东面,好似大龙头。因为龙头石风景优美,常有仙女下来游玩,石顶上留有仙人足迹。每逢久旱,乡民前往仙女石祈祷下雨,霎时,天上兴云化雨。故此有仙女灵石之称。故事美丽,听者动容,夕阳剪影,仙气飘飘,只是无缘见到仙女了。

  去年,相隔四十年,与表弟再登仙女石,现可驱车直达峰底,交通便捷多了,登高环视,仙迹犹在,风光依然,我还是我,只是多了头银发,多了份怀旧和感恩。心里有个闪念,当年高考成功是否有仙女帮忙?虽无从验证,就当另一个美丽传说吧。

  1987年,我回和平大婚。虽在广州工作,还是决定把婚礼留给家乡,父母在那里,家在那里,我要把娇妻带回家,带回家乡,这是传统,更是血缘传承的力量。婚礼在县城华侨大厦举行,亲朋好友同学前来见证祝福,其乐融融。爸妈喜笑颜开,用他们辛勤的汗水和心血,再次为我人生新篇添加了爱的序章。中国父母伟大,总在孩儿关键或转折时刻挺身而出,悉心指引,之后又悄然隐去,助其翱翔,勇往前行。

  阔别家乡45年,砖瓦已无,心系家乡。我知道,祖先在那里,根在那里,血脉传承,亲情不断。每逢清明时节,白烛清烟,祭祖思亲,乡情油然而生。姑姑、父亲、姑父已相继驾鹤西去,虽是天命难违,想起依然唏嘘不已,感叹岁月无情,弃我漂泊人间。回乡越来越少,家乡渐渐变成故乡了,更多时候藏在心里,独自怀念。

  三个故乡,和平居住时间最短,却是刻在骨子里的,流在血管里的,不可忘记,也不能忘记,因为她是我的家乡。有空还得回去走走,望望我的旧居,找找父亲的身影,看看我的学校,爬爬东山岭,吃吃牛肚胱……每每想到这里,总会有首熟悉的旋律在耳边回旋,“找点空闲 找点时间 领着孩子 陪同爱人 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是故乡的呼唤,是游子的心声。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