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 初30组 林翔云著《望洋兴探》 |
第六十五章 明郑时期又被称为明郑王朝、明郑政权、明郑台湾、东宁王国、南明郑氏治台时期、南明郑氏治理时期、郑氏治台时期、郑氏王国、郑氏王朝、郑氏时代(时期)、延平王朝、延平王国,当时西方人亦称之为“台湾王国”、“福尔摩莎王国”。是由奉大明正朔的延平王郑成功于1661年在台湾建立的郑氏政权,共历五王、前后二十二年。 明亡后,南明政权建立,郑芝龙家族在福建拥立隆武帝与清兵抗争,郑芝龙降清后,其子郑成功高举反清复明大旗,继续拼搏,后因北伐失利,退守东南沿海。为了寻找反清复明的基地,1661年郑成功东征,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 郑成功建立了台湾历史上第一个汉人政权,第一次在台湾建立中国人的行政机构。将台湾改称东都,赤崁地方更名“东都明京”为承天府,为台湾最高行政机构,仿明朝中央官制,设六官;府城分为东安、西安、宋南、镇北四坊,各设首领,管理事务;府之下设二县,承天府以北叫天兴县、以南叫万年县。这是台湾设置郡县的开始。 郑成功之子郑经继位后,改东都为“东宁”,并以其为自称。依陈永华之议,对内奉南明正朔永历帝正朔,与清朝互不统属,所谓“东宁建国,别立乾坤”,始有开国长治之想,经营成效斐然。西方称之为东宁王国,清朝史料称之为东宁省。 明郑奉明正朔、礼遇许多明朝宗室,以大明延平王、招讨大将军的身分号召恢复明朝,是南明的延续;但实际上,未再拥立明朝宗室称帝和监国,是一个独立行政、以郑氏王族为最高元首的独立王国。 郑氏政权在台湾历经郑成功、郑经及郑克塽等三世,后因施琅师法郑成功收台伎俩,攻克澎湖岛,明郑於1683年降清,明郑时期结束,台湾进入清治时代。为免台湾民众起反抗之心,郑氏在台诸坟悉数遭清朝掘起迁葬中国内陆。 陈永华 陈永华(1634年-1680年,见图65-1),字复甫,明朝福建省漳州府龙溪县人,十五岁时通过科举,取得龙溪生员的资格,为博士弟子员。其父陈鼎是明朝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举人,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中进士。任同安县教谕。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南明永历二年),清军攻陷同安,陈鼎在明伦堂自缢。清军入城后,陈永华出逃。
当时郑成功占据厦门,图谋恢复明朝江山,于是延揽天下士子。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荐陈永华,郑成功与他谈论时事后高兴地说:“复甫,你是当今的卧龙先生。”后授予参军,并以宾礼相待。但据考证,陈永华此人平时不善言谈,只有在部分政见等政治方面的谈论才能发挥。 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南明永历十二年),郑成功与诸将讨论北征之事,很多人都认为不行,只有陈永华力排众议,认为可行。郑成功很高兴,于是派他留守厦门,并辅佐世子郑经。郑成功对郑经说:“陈先生是当今名士,我留下他辅佐你,你应当以老师之礼待他。”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南明永历十五年),延平郡王郑成功驱荷开台,以陈永华为咨议参军,于是陈永华乃为初辟的台湾展开城乡聚落的空间规划。他首先区分东宁(今台南市)为东安、西定、宁南、镇北四坊,同时又制定郊野为三十四里,每里都设有社,社立小学。除了东宁府城中以圣庙学校为神圣中心之外,依陈永华所置村里的构画,则有社。社者即社祭与社学,以教村里聚落中庶民之子的小学也。因此,在第二圈的空间中,遂亦建构了散布各地的村级聚落的神圣中心,而亦是以儒家教化为其性质。而在这两圈的教化空间之基层,就是生产富庶谷类和甘蔗的南台湾肥沃大地,即第三圈空间,因此以三层空间圈而托庇了明郑黎民百姓的身心一如之安宁。陈永华为明郑台湾的空间规画,其理念乃源自儒家传统,合于《系辞传》所标举的生生大化的天地空间之大义。 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南明永历十九年),陈永华向郑经提出“建圣庙,立学校”的建议。但郑经认为:“荒服新创,不但地方局促,而且民众稀少,姑暂待之将来。”陈永华引经据典,力陈教育之重要。他认为,台湾沃野千里,远滨海外,民风纯朴,若能举贤才以助理,经过一段时间教养生息,便能赶上中原地区。应当择地建立圣庙,设学校“以收人才,庶国有贤士,邦本自固,而世运日昌矣”。最后郑经被说服,同意设立学校,发展台湾文教事业,并授命陈永华负责有关事宜。 陈永华创建一套自上而下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全台设立“国子监”,为最高学府,各府、州、县设立“府学”、“州学”、“县学”。还要求高山族同胞居住区的各社设立“小学”,方便高山族子弟入学受教育。为了减轻高山族同胞的负担,鼓励他们送子入学,特地规定,凡是高山族子弟“就乡塾读书者,蠲其徭役”。他把教育与选拔人才相结合,推行大陆的科举制度。规定台湾儿童必须“八岁入小学,课以经史文章”。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州试有名送府,府试有名送院,院试取中,准充入太学,仍按月月课。三年取中试者,补六官内都事,擢用升转”。于是,台湾民众“自是始奋学”。这种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施行,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的传播。 陈永华在承天府宁南坊择地建造了圣庙学院。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南明永历二十年)正月,圣庙建成,又在旁建明伦堂。三月,又建了学院,陈永华亲任主持,聘请礼官叶亨为国子助教。在陈永华等人的努力下,“台湾文学始日进”,“后秀子弟亦乐弦诵”,就连本来比较闭塞落后的高山族地区也有“……能句读……能通漳、泉语者”。陈永华是在台湾推行大陆教育科举制度的第一人,其对台湾文教事业的开创之功,永载史册。 为解决军队粮食不足的问题,陈永华鼓励明郑将领进行军屯,以米为最重要的农作物。甘蔗也是农业发展的重点之一,将甘蔗提炼出砂糖,再作为商品贩卖给日本、英国。 此外,当时台湾民众,只会用煎熬海水来制造食盐,因此盐的品质很差。陈永华为了改良制程而引进淋卤晒盐法,流程大概如下:先在盐田附近挖水沟,使海水淋到沙土上形成盐土,再将从盐土提炼出的盐卤,拿去结晶池经过日晒得到一颗颗的盐粒,提升盐的品质。 还有,因为清朝实施迁界令,造成台湾物价的上涨,尤其以布料最严重。陈永华建议郑经贿赂清朝海防将领,进行走私,货物得以流入台湾,稳定了物价。 陈永华引进保甲制度,来维持地方秩序。以十户为一牌,十牌为一甲,十甲为一保。民众无论迁徙、职业、婚姻、出生、过世都要透过保甲向地方官员报备。在治安考量下,陈永华还禁止赌博。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南明永历十六年),郑成功攻克台湾,授予咨议参军。同年五月,郑成功病死台湾,其子郑经继位。郑经很是倚重他,军国大事必询问他。 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南明永历十八年),郑经在金门、厦门被清荷联军击败,退往铜山岛。这时人心不稳,投降清朝的人很多,就连郑经身边也有人力劝降清。但是陈永华和洪旭劝说郑经,投降的人很多都是奴仆、商人之类,谎报是明郑的官员,才得到清朝优厚的赏赐。万一投降后,得到的待遇不理想,那可是会被当作笑话看。郑经于是放弃投降的念头,退往台湾,并且将国政都交给陈永华处理。 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由于发生了三藩之乱,清廷因为无暇东进,郑经与耿精忠会师伐清,郑克臧监国,陈永华以东宁总制使留守台湾辅佐。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陈永华任东宁总制使。这时三藩之乱爆发,受耿精忠之约,郑经率领大军进入大陆。郑经之子郑克臧监国,陈永华于是协助女婿郑克臧总管台湾政务,所以遭冯锡范、刘国轩嫉恨排挤。 几年之后,清廷处理完内陆叛乱之后,开始着手处理台湾事务,加之郑经在军事上不利,从大陆撤退,陈永华自惭护驾西征无效,十分心忧。 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三月,陈永华自请解除兵权。六月,郑经退返台湾,陈永华被当权者冯锡范、刘国轩排挤,后为冯锡范所骗,辞去总制与勇卫,退居龙湖岩(今台南市六甲区赤山龙湖岩)。因忧悒成疾,当年七月在台湾病逝。郑经亲临吊丧,谥文正。后葬于天兴州赤山堡大潭山(今台南县柳营乡果毅村)。后来清朝把他的骸骨迁葬回泉州,遗留一小部分在原位。 李光地:“台湾长久以来没有被收复,主要是由于陈永华经营有方。今上天讨厌战乱,让他殒命,从此台湾的收复将指日可待。” 连横:“汉相诸葛武侯,抱王佐之才,逢世季之乱,君臣比德,建宅蜀都,以保存汉祚,奕世称之。永华器识功业与武侯等,而不能辅英主以光复明室,彷徨于绝海之上,天也!然而开物成务,体仁长人,至今犹受其赐,泽深哉!” 川崎繁树:“有经世之才,长于时务。郑经经营的台湾政策,泰半出于陈永华的方寸之间”。 刘国轩 刘国轩(公元1629年-1693年,见图65-2),字观光,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四都镇溪口村人,他从小就受客家文化熏陶与山区艰苦环境的磨炼,养成了果敢坚定顽强的品格。 刘国轩早年即以智略闻名乡里。清军入关后,战争波及刘国轩的家乡,乡民结寨自保,刘国轩曾献伏兵计,并亲自指挥乡民大破扰民之敌,略显其将兵之才,此时他年仅15岁。
1646年(隆武二年、顺治三年),清军大举攻入福建,刘国轩因家庭变故往投清军,在漳州开始了他的行伍生涯。刚刚到漳州时仅仅作为一个门卒,后来升任为守备千总,把守漳州北门。在为清军效力期间,刘国轩曾受到原明郑将领、当时作为他顶头上司的清军总兵施琅的赏识,但毕竟职卑人微,尽管他在军事上有所表现,也始终只是一个下级将领,声名也不显著。在这一时期,郑成功已经在厦门、金门建立了抗清的基地,而且声势日大。刘国轩十分钦佩郑成功的义举,早就产生了投奔郑成功的意思。1654年(永历八年、顺治十一年),郑成功围攻漳州,刘国轩积极策反清军守将献城投降。十二月初一日,刘国轩在晚上引导郑军兵不血刃的攻入了漳州城,迫使清廷漳州守将张世耀等降郑。事情完成后,初四日刘国轩被授予都督佥事,掌管护卫后镇的事务。然而郑成功谋略自任,驭兵用将以勇武为先,刘国轩依然未受重用。郑军号令严明,刘国轩曾经有几次战败的情况,陈永华深知他非常有谋略,所以免其死罪。 1656年(永历十年、顺治十三年),郑成功北伐南京时,刘国轩仅仅是一个右虎卫随征营副领兵,随郑成功转战江南,屡立战功。后来郑军将领出现缺员,刘国轩被推为候选之一,但是最终因为资历不深而未能获任。 1659年(永历十三年、顺治十六年),刘国轩又随郑成功屯兵厦门、金门,准备收复台湾,开辟新的更大的反清复明基地。刘国轩全力支持郑成功收复台湾,率领将士利用厦门、金门广阔的水域,日夜苦练渡海作战本领。 1661年(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初,刘国轩被授为收复台湾的前军大将。四月二十一日刘国轩随郑成功所率的2.5万大军,200余艘船舰,从金门出发,横渡波涛汹涌的海峡,直逼台湾。四月三十日,郑军在台湾鹿耳门胜利登陆。 刘国轩率军与荷兰侵略者浴血奋战,很快就随郑成功攻占了荷军重要据点赤嵌城。刘国轩身先士卒,与都督马信等亲率弓箭手击退荷兰军队的反扑,为收复台湾立下汗马功劳。刘国轩所部郑军所到之处,受到台湾原住民和汉民的热烈欢迎,“南北路土社闻风归附者接踵而至”,“士民男女壶浆迎者塞道”。 攻占赤嵌城后,荷兰侵略军总督揆一,仍龟缩在热兰遮城内负隅顽抗。刘国轩又率部参加了围城战斗。他们在台湾民众的支持下,击溃了从巴达维亚派出的荷兰援军,切断了城内荷军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随后,又改围城为攻城,重创荷军。陷入绝境的揆一,不得不于1662年(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二月一日缴械投降。在台湾持续38年之久的荷兰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1662年(永历十六年、康熙元年),郑成功去世,郑氏台湾出现继承人的内乱,郑成功之弟郑袭策划自立,刘国轩曾经和他一起谋事,被授为管镇兵。后来郑经靖难后郑袭失败,刘国轩因为不是郑袭的心腹,郑经没有深究其责。 郑经嗣位,刘国轩像辅佐郑成功一样,忠心襄助郑经。他先后奉命驻守鸡笼(基隆)、半线(彰化)、半尾、龙岸、沙辘等地。这一时期,刘国轩指挥军队多次进剿台湾高山族部落,灭沙辘等部落,并且击败斗尾、龙岸等番社。 自从郑经入台后,变得昏庸懦弱,不理政事,所以刘国轩能够逐渐地掌握了台湾的军事大权。 1669年(永历二十三年、康熙八年),刘国轩作为郑经的管镇兵,后来担任了左、右武卫,与陈永华、冯锡范鼎足而三,成为郑氏政权的顶梁柱。 1674年(永历二十八年、康熙十三年),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起兵反清。耿精忠遣人东渡台湾请求郑军进入福建作为援助,郑经命刘国轩等人于四月率领大军进入思明(今福建省厦门市)。 然而,耿精忠因为郑军兵马不满一万、战船不足一百为由,轻视郑军并且将之前的盟约置若罔闻。耿、郑之间于是反目成仇,十月,刘国轩在泉州涂岭击败耿精忠的部将王进。耿精忠在被清军击败后很快再次降清。刘国轩继而率军入广东。 1674年(永历二十八年、康熙十三年),清廷的三个藩王吴三桂、尚之信、耿精忠等率部反清。郑经趁“三藩之乱”率刘国轩等将领进攻大陆沿海。同年七月,清军围剿潮州,刘国轩奉命赴援,大败清军,占领潮、惠两州,迫使清军主帅投降。随后,又回师福建,会同诸将先后攻占漳州、汀州、邵武、兴化等州县。 1675年(永历二十九年、康熙十四年)五月,刘国轩率领仅仅数千饥饿无援的士兵在广东潮州的鲎母山大败数万清军,名振粤东。 1676年(永历三十年、康熙十五年)二月,刘国轩率兵入镇广东惠州,与吴三桂的势力划界而守,周旋于刘进忠与尚之信之间。 1677年(永历三十一年、康熙十六年)六月,刘国轩奉命率军撤出惠州,广东的兵民夹道赠送食物欢送刘国轩的军队。 1678年(永历三十二年、康熙十七年)一月,刘国轩被郑经封为正总督,并赐尚方宝剑,委以统帅全军重任,并且有行事便宜之权。其受命之日,正值郑军尽丧八闽七府之地的时候。刘国轩率军出击,连战连捷,取得江东桥、祖头山等战役的胜利,攻克平和、漳平等县,进围海澄。清军闻讯后,各路援兵蜂拥而至,刘国轩采用自己所擅长的战法,在水陆之间来回作战,清军无论满汉,都因为这而变得非常疲劳。五月,刘国轩指挥郑军攻占海澄,俘、歼自清军提督段应举以下3万余人。接着,又连克长泰、漳平、永春、安溪、德化等地,威震东南。六月初十日,刘国轩终于攻破了包围长达八十三天的海澄,清守将段应举、穆黑林自缢身亡。 此后,郑军乘胜再下长泰、同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县,并进围泉州。七月,郑经以刘国轩战功屡著,封其武平伯,征北将军。刘国轩围攻泉州两月,清守军死守不下,至八月底,清陆路援兵陆续到来,刘国轩指挥自如。此时,郑军进攻浙江的水师略受小挫,却妄报清水师将突至福州,刘国轩于二十四日整军前去福州解围,三日后,清援兵始出营,二十六日入泉州。九月十九日,刘国轩与耿精忠等战于长泰,被打败,激战之后溃逃,凭借深沟高垒,退守海澄。 1680年(永历三十四年、康熙十九年),康熙在基本平定三藩叛乱后,又集中力量对付郑经和刘国轩。不久,郑军所据福建各地先后失守,刘国轩只得保护郑经退守澎湖、台湾。 在保卫海岛安全的同时,认真实行郑成功“屯田法”,提倡“寓兵于农”,要求将士“有警则荷戈以战,无警则负耒以耕”,做到按镇(郑军军事单位)分地,按地开荒,野无旷土,而军有余粮。 他还动员文武官员迁家属来台经营农事,奖励种植甘蔗,发展糖业,并让新迁来的汉民向土著居民传授农业技术,帮助他们发展生产,为开发台湾、巩固郑氏政权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清朝政权逐步巩固和此次长达6年的反攻战役的失败,实际已彻底打破了郑氏集团反清复明的梦想。 1679年(永历三十三年、康熙十八年),清廷实行迁界禁海的政策,意图困死台湾。郑军粮饷没有了来源,金厦两岛居民的赋役日益加重,以致怨声四起。三月,刘国轩为了减轻百姓负担,自请停俸,并为其辖下士兵助饷三个月,吴淑、何佑、江胜、林升等将领也跟着他一起自请停俸。七月,刘国轩在一夜之间筑起了浔尾寨。十月,再筑丙州城,还没修筑好就有清朝满、汉大军数万袭来,刘国轩率数千人且战且守,想尽办法抵御清军,在激战中斩杀清章京巴石兔等人,清军畏刘国轩如虎,金厦两岛暂时无虞。 当时,清朝对郑氏剿抚并用。清福建总督姚启圣数次招抚刘国轩,刘国轩都是婉言谢绝。姚启圣又数次遣人暗害刘国轩,都没有成功。清朝设修来馆,悬重赏招降郑氏将卒。当时郑军正好缺粮,刘国轩对将卒降清并不苛责,任其往来循环,虽然是饥卒疲师但是兵额却并不缺。 1680年(永历三十四年、康熙十九年)二月,郑经的心腹施明良(一作施齐)密通姚启圣,想要捉住郑经献给清朝,刘国轩得知后诛杀了施明良。此时,郑氏水师刚刚失败,退守金门,郑军海澄守将苏勘(一作苏侃)献城降清,金厦两岛无所屏依。上至郑经下至将卒都没有继续守卫的意图,刘国轩也深知不可为,所以放弃了两岛,整军撤回台湾。 郑军入闽的时候,东宁(即台湾)总制陈永华留守台湾,兼管这里的兵马和守卫情况,颇有人望,郑军撤回台湾后,侍卫冯锡范嫉恨陈永华,想要谋取他的兵权,刘国轩与冯锡范态度暧昧。五月,陈永华被解除职务,并辞去东宁总制之职,他的所属兵马全部归刘国轩统辖。数月后,陈永华郁郁而亡。 郑军归台后,清朝以水师还未齐备,台海风涛凶险为由,进剿台湾的议论多次不下。刘国轩勤操水师,严密布防,并且不时有觊觎福建的企图。 1681年(永历三十五年、康熙二十年)正月二十八日,郑经病逝,他的诸子为争夺王位大打出手。当时世子为郑克臧,郑克臧是陈永华的女婿,已经成年,担任监国很多年了,各方面的评价都不错。冯锡范想要让自己的女婿、年仅十二岁的郑克塽取代郑克臧,并且派人同刘国轩商议。刘国轩起初犹豫不决,但是很快就听从了冯锡范之议。不久,冯锡范与郑经的诸子以郑克臧非嫡出之由,将其缢杀。郑克塽承袭了延平王的爵位。二月,郑克塽因为刘国轩拥戴有功,晋封他为武平侯,主持台湾军务。十二月又被封封镇国公。至此,台湾的政事由冯锡范做主,军事由刘国轩掌握。 冯锡范公开主张“自立乾坤”,遭到刘国轩的坚决反对。由于刘国轩等人的坚决反对,冯锡范的分裂阴谋才未得逞。也是在这一时期,清廷加紧了征台的步伐。尽管台湾局势难料,但身为军事主帅的刘国轩,为报郑氏祖孙三代的知遇之恩,支撑台湾的割据局面,仍亲自驻守澎湖,一面严密布防,一面日夜操练水师,以迎战攻台清军。 1682年(永历三十六年、康熙二十一年)十一月,清朝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提请专征权,率军武力攻台。福建总督姚启圣仍然主张招抚。刘国轩向清廷请求台湾仿照琉球、朝鲜成为大清属国,只称臣进贡,不剃发、不登岸,这一请求遭到了清廷的拒绝。 1683年(永历三十七年、康熙二十二年)刘国轩在澎湖海战,却被施琅击败。同年八月,刘国轩在说服郑克塽和群僚后,即令修表归顺清朝。 1683年(永历三十七年、康熙二十二年)五月,清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进兵台湾。六月十四日出兵澎湖。此时,清郑两军势力悬殊,而施琅又谙习水师军务。担任统帅的刘国轩勉强尽力布防,并以台湾海峡六月多飓风为利,坐待天时。六月十六日,清郑两军接战,至二十二日,风涛不起而郑军大溃,刘国轩败归台湾。 施琅得澎湖后,于降清将卒中拣选刘国轩亲信,往台湾招抚,许以官爵。刘国轩经此大败,已无战守意,决定向清朝投降。此时,台湾岛内群情汹汹,大有趁机作乱者。刘国轩一面督请郑克塽、冯锡范等早作决断,一面维持社会稳定,并果断制止了部分将领远走吕宋(即今菲律宾)的图谋。 同年闰六月,郑克塽向清朝请降。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三月初六日,刘国轩被清廷任命为天津总兵。四月初二日,刘国轩辞京赴任,康熙予以特别嘉赏。十二月十三日,刘国轩授顺清侯。仕清之后的刘国轩在天津任上进行建设,政绩卓著。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二月二十八日,康熙再命赐刘国轩京城宅第。刘国轩在天津任上,为官清正,不爱钱,大力兴修水利,推广水稻种植方法。 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刘国轩逝世于任上,终年六十五岁。十一月初二日,清廷追赠刘国轩为太子少保,赐葬顺天府苏家口。康熙帝追赠他为光禄大夫、太子少保。 冯锡范 冯锡范(见图65-3),号希范,明末清初福建龙溪人,生于晋江县,郑成功工官冯澄世之子。郑成功薨,郑经嗣位,辟为侍卫,从往台湾征郑袭,靖内难,颇立战功,从此备受信任,成为台湾明郑时期的主要将领,与陈永华、刘国轩并称为台湾三杰。 冯锡范之父冯澄世,为明郑延平王郑成功之工官。清朝接连攻破燕京、金陵后,冯氏父子乃投身于郑成功的反清军队,随郑军转战闽南十余年。 永历十六年(公元1662年)郑成功逝世后,明郑王朝爆发了郑成功长子郑经、五弟郑袭的争位内哄,台湾的明郑大臣黄昭、萧拱辰等以郑经曾因私纳妾一案得罪郑成功,不可继位。于是立郑袭为延平监国,代理招讨大将军。
当时驻守于厦门的郑经,得到福建沿海的郑家将领普遍的承认,直取台湾。冯锡范被郑经任命为随身侍卫,相当受到郑经信任。郑经的部队进入台湾之后,与支持郑袭的黄昭在大员赤崁(今台南)海岸开战,黄昭战死。从此之后,原本支持郑袭的将领都纷纷向郑经投降。郑经入主台湾之后,优抚人心,在陈永华等人的辅助之下,很快地安抚了台湾军民。为示宽仁,并未处决叔叔郑袭,而将郑袭软禁于厦门。 永历十八年(公元1664年)二月,金门、厦门沦陷,时郑氏宗族部将多降清,惟冯锡范与陈永华、洪旭等随侍无猜,同还东宁。 永历二十八年(公元1674年)三藩之乱时,郑经渡海西征,以锡范为侍卫从征,甚为郑经亲信。冯锡范昧于大体而喜弄权。 永历三十年(公元1676年)耿精忠汀州守将刘应麟以汀州来降,郑经恐爽约,而锡范劝经纳之,致耿精忠转而降清,形势乃迫,及清军压境,复请郑经擢右虎卫许耀为总督,许耀自以非将材,坚辞,终不许,卒致为清军所败,七郡俱失,狼狈而返。 永历三十三年(公元1679年),郑经立子郑克臧为监国,处理政务。郑克臧为人刚毅果决,颇有郑成功的风范。加上他是陈永华的女婿,所裁决的事务受到陈永华教导,因此执法一秉至公,即便是郑氏宗室也不例外,因此郑氏宗室和冯锡范都很讨厌他。 永历三十四年(公元1680年),郑经去世后,冯锡范与郑哲顺等人发动东宁之变,罢黜监国郑克臧,并将其绞死。以董太妃令,立郑经次子郑克塽,冯锡范独揽台湾军政大权。 在清廷意欲攻台前,永历二十六年(1672年)正月,颜望忠、杨祥拟向外发展,向郑经建议“愿领兵船征吕宋,以广地方。”但是冯锡范却加以制止说:“吕宋乃黎国埠头,其地并无所产,况年已纳贡桅船,今若征之,有三失;一。师出无名,有失远人之心。二,残扰地方,得之不足吾臂指。三,欲守之,有鞭长莫及之势。况且在台湾年来安守,幸尔丰收,岂可妄兴无益之兵。” 永历三十七年(公元1683年),清廷攻陷台湾,冯锡范随郑克塽降清,封忠诚伯爵,隶汉军正白旗(摘自《清史稿》卷一百七十‧表十‧诸臣封爵世表三)。 陈 泽 陈泽(公元1617年-1674年),字濯源,海澄县霞寮社(今龙海市浮宫镇下寮村)人,是郑成功帐下驱虏复台名将。陈泽自小喜欢在九龙江南溪中游泳,练得一身好水性。少年时替财主牧鸭,常自嘲为“鸭仔元帅”。清军南下时,他与同乡青年习武练拳,保卫家乡。 1647年(清顺治四年,南明永历元年),郑成功在闽南招兵买马时,陈泽便前往投奔郑成功。郑成功见这位比他年长七岁的农民武艺高强,便十分喜爱。投军后陈泽机智勇敢,立下许多战功,很快便被郑成功提升为信武营统领。 1652年(清顺治九年,南明永历六年)三月,清廷派闽、浙督抚陈锦,带兵数万,进驻同安;又调潮州和汀州诸军,想要三面夹攻漳州,消灭郑成功在漳州的主力。郑成功和陈泽从厦门引渡精兵,悄悄埋伏于龙池岩。龙池岩山高林密,泉水四溢山谷里尽是瀑布的吼鸣声,十分隐蔽。三月十三日早上,密探上报说:清军已在围攻白礁城。郑成功率军冲出密林,陈泽紧跟其后,一战之后,清军三万人马全军覆没,仅剩陈锦落荒而逃。郑军乘胜攻下长泰县城。 1653年(清顺治十年,南明永历七年)五月,清朝派固山金砺,会同闽浙总督刘清泰,统领马步兵数万,大小铳炮数百门,日夜炮击,使海澄城坍塌多处。陈泽乘船渡过九龙江,来到白礁城请求援兵。白礁数百人连夜乘小船跟着陈泽赶赴海澄参战。郑成功亲自坐镇指挥,令部下将火药埋于河沟边,发地炮把清军炸死、烧死。白礁青壮年在陈泽指挥下,乘胜追杀。海澄解围后,郑成功下令增筑海澄城。当时,郑成功以厦门、金门为大本营,海澄为囤积粮食和生产兵器的陆上主要据点。为了顾全大局,白礁的百姓把城墙的石头全部拆下来,在陈泽指挥下,一船一船运往对岸的月港,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使海澄城高二余丈,旧有五都土城连而为一。外通舟楫,内积米谷军器,据漳州之咽喉,与金、厦二门相为表里,以为长守之计。 1656年(清顺治十三年,南明永历十年),陈泽奉令前往保卫周头湾。同年七月,他率军配合甘辉的部队,攻下了莆田、兴化一带,并屯军福安,为郑军主力部队征集了大量粮饷,受到郑成功的犒赏,被擢升为护卫中镇。他向郑成功献策:不能只固守东南沿海,而应乘清朝尚未站稳脚跟举行北伐。 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南明永历十二年)初,陈泽升为“宣毅前镇”。五月,郑成功率甘辉、陈泽等将领北上,统领大军十七万,铁人八千,战船八千北上长江口。郑军按照陈泽从投降的清将那里了解所画的水、陆军图,攻瓜洲,占领镇江,势如破竹,直逼南京城下。郑成功命令八十三营包围南京。清军将领假装投降,实为缓兵骄敌之计。陈泽等建议先发制人,火速攻下南京,再捣北京。但郑成功却屯兵坐等清军投降。陈泽连忙布置战士修整战船。后来清军援兵四至,陈泽等部将杀开一条血路,突出重围,保护郑成功撤回厦门。陈泽加紧训练水师。多次在崇武沿海击败清朝水师,竭力阻止清军南下。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郑成功发起驱荷复台的战斗。陈泽带领战士前往龙池岩砍伐参天古木造船,并在白礁村招募300多名青年,编成忠贞军。陈泽时任宣毅前镇提督、虎卫将军。他指挥的铳船队四千余将士,在北钱尾全歼荷兰精锐部队;又与水师合作,击沉击伤荷军所有舰船战艇,立下赫赫战功。 是年农历四月初三,郑军驶人鹿耳门,大部队乘潮急挺进台江,向赤嵌城推进。根据郑成功的部署,陈泽率领的铳船队,在鹿耳门登陆,扼守北线尾,以断开荷军援救赤嵌的舰船。这时,荷兰总督揆一已派上校队长土马斯彼得尔率领荷军精锐部队数百人,驾船急驶北线尾,企图阻截陈泽部队在此登陆。同时派上校阿尔多普卒荷军炮舰,阻击进入台江的郑军水师。 军情紧急,陈泽沈着镇定,果断指挥,卒部以最快的速度在北线尾登岸。士马斯彼得尔率荷军已占领高地,凭借有利地形,相机发击。陈泽部队前进受阻,将士们一鼓作气,从正面和侧面,向荷军阵地发起多路冲击。一场拼杀,全歼荷军,夺取高地。士马斯彼得尔阵亡。北继尾战斗的胜利,沉重打击了荷军的士气,保证了郑成功作战指挥部署的实施,断开了敌军的援路。接着,陈泽与水帅联系,遣铳船队直驶台江,击沈击伤荷兰所有战船。阿尔多普率领的荷军,眼见主要舰队已全数覆灭,自知不敌,转身而逃,缩回一鲲身。由于北线味丝谕台江之战,荷军水陆部队遭受重创,荷兰侵略者元气大伤,再经九个月的残喘,被迫投降。台湾收复。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陈泽跟着郑成功到台湾各地视察,鼓励他们发展农牧业。陈泽辅助郑成功安抚番族,开垦荒地,卓有成效。他率领的部队,“农隙则训以武事,有警则荷戈以战,无警则负耒以耕”,“使野无旷士而军有余粮”。他还亲自组织故里乡亲移民入台。其夫人郭氏,胞弟陈丑、陈亥、陈拱皆相随迁台。 陈泽在台湾推广大陆先进生产技术,与台胞一起开发宝岛。闽浙民众大批入台,烟火相接,开辟荒土,终于成为一片膏腴之地。 郑成功病逝后,陈泽辅佐郑经,为开发台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永历二十八年),大陆的清廷发生三藩之乱,陈泽随郑经带兵渡海入厦门。不久,陈泽一病不起,同年逝世。陈泽本人无后嗣,由其弟陈亥之长子陈安过继,世代藩衍,已成为望族。那座历史悠久的颍川家庙被后人尊称为“德聚堂”。 林 凤 著名史学家连横在《台湾通史》卷29列传载:“林凤,福建龙溪人,为延平郡王部将,从入台。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年),率所部赴曾文溪屯田,则今之林凤营也……” 台湾林凤营垦殖始祖——林凤的祖籍地在福建东山县康美村。据新编《康美林氏志谱》的《林凤传略》载:“林凤(又名凤明、凤鸣),字兴义,号怀诚,谥才德,男,出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农历十二月初八辰时,系康美林氏大祖二世八房刚烈公(称功万侯)之十世裔孙,乃康美八世林日瑞之侄。” 林凤跟随郑成功去台湾的史实是:明末清初,郑成功把铜山(今东山)作为主要军事基地,在此招兵、驻军、操练水师、督造战船,发展抗清义军。据《台湾外记》载,当年郑成功派部将甘辉率兵到康美驻扎。《东山县志》(民国版)载,郑成功部将万礼到康美建城堡。城堡约1万平方米,长方形,城墙用三合土和石块砌成,间隔5米为一炮眼,现留下北门,有石匾“北勒石碣”,南门有石匾“南标铜表”,匾宽168厘米,高44厘米。城堡有郑成功练兵场,十分宽大。当年郑成功部将就在城堡内练兵、招兵,林凤家就在城堡内的祠堂后面。 郑成功在康美驻军期间,许多康美村人主动参加郑成功部队,林凤便是其中之一。林凤参军时间约在清顺治十四年(明永历十一年,1657年),林凤时年28岁。郑成功得知林凤乃出身军门世家,十分器重,便委以重任,将他选入充当左虎卫、镇左协将,协助操练水师,成为自己的部将。 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4月21日,林凤跟随郑成功渡海收复台湾,赶走荷兰殖民者。郑成功任命林凤率水师为前锋。林凤身先士卒,屡建战功。清廷收复台湾后,林凤奉命率部队到台南县曾文溪北屯田,开荒种地,开辟营盘田。在他的领导下,把一个荒芜的地区变成村社,荒地变成良田,成果显著。他为开发台湾披肝沥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林凤因收复台湾和开发台湾立过大功,于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官授统领水师署总兵、都督佥事。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林凤癸卯科中武举人,任大武镇总兵,功加左都督。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福建总督李率泰约合荷兰人攻打台湾,荷兰军队重占台湾鸡笼(今基隆)。直至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命勇卫黄安督水陆诸军,并以林凤为先锋,进攻鸡笼荷兰侵略军。在郑军强大的攻势下,荷兰侵略者被打败撤出鸡笼逃遁。林凤在这次战役中勇敢战斗,奋不顾身,最后壮烈牺牲,为保卫台湾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时年是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农历十月初五未时,死时39岁。 周全斌 字邦宪,明末清初同安县金门浦边人。永历五年(公元1651)随郑成功抗清,常献进兵之策,授房宿镇。跟随郑成功转战南北,屡有战功,先后又任左先锋镇、右戎旗镇。永历十五年(公元1661)又随郑成功征台湾后,总督承天府南北诸路。 郑成功去世以后,其弟郑(世)袭在黄昭和萧拱宸的鼓动下在台湾自立为继承人。周全斌作为世子郑经所率讨伐军先锋,趁大雾强行登陆潦港。黄昭察觉后亲自率军迎击,周部几溃,此时周全斌刚刚登陆,见状大呼:“后面是水,大丈夫宁可死于战,不可死于水。吾已将船弃掷,可速从吾前往!”随后亲自冲锋。诸军闻之,都反身奋战,一时间喊声震天。黄昭中流矢死,其军大乱。随后郑经免盔相示,招降了剩余的叛军。 郑经主台时,督理五军务。翌年回厦门,九月大败侵犯厦门的清军。永历十八年(公元1664年),金门、厦门失守降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随施琅征台湾任副帅,至澎湖遭风引还,编入汉军正黄旗,封承恩伯。 甘 辉 甘辉,明末清初海澄县(今属福建省龙海市)东园村下房人。父母早丧,家贫如洗。为人重义任侠,好打抱不平,因此遭族长迫害,流浪于漳州、石码、海澄等地,不敢久居乡里。 甘辉与万礼、余新都被解至南京,清两江总督郎廷佐与固山金砺会审。甘辉挺立不跪,万礼、余新皆跪,甘辉以足蹴之,说:“傻子,到这里还想活命吗?”甘辉大骂不屈,英勇就义。 北伐之役,郑军将领十二员战死。还师至崇明(今县名,即长江口崇明岛),王起凤战死;至浙江舟山,刘猷阵亡。师至思明(今厦门),郑成功以甘辉为首,建忠臣祠。 马 信 字子玉,南明爱国将领,陕西长安县人。明末为浙江台州(治今浙江临海县)总兵。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率部归附于明将郑成功,被任命为右提督,随郑成功克镇江,围南京,骁勇善战。 1661年初,郑成功准备进军台湾岛,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我国领士。马信坚决支持郑成功的爱国义举,充任先锋。在同荷兰侵略军交战的危急关头。马信身先士卒,命弓箭手向敌人猛射,亲率军士猛冲猛杀,将敌人击退。马信英勇无畏,竟以弓箭战胜了殖民军的新式武器--来复枪,使侵略者丧胆,马信的部队在台湾城外将荷兰侵略军围困了八个月,使敌军损失惨重,迫使侵略军投降。被荷兰殖民者侵占长达38年之久的台湾,从此回归祖国。 侵略者被驱逐出台湾后,郑成功和马信着手发展生产,组织军队垦荒屯田。马信率所部在彭化一带屯田,不幸患病去世。 |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余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