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24年校友文萃 >

燕山黄氏历史名人黄允肃----黄印尧(厦门)高十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24-07-16  【字体:

燕山黄氏历史名人黄允肃
黄印尧(厦门)高十组

人物介绍:

  黄允肃,字元静,号思亭,南安人士。雍正癸卯(1723)年,乡荐联捷进士,授江西廣昌县令。在任九年,革陋习,立新规,勘明丘段,酌定租额,造册报部,佃不得匿田吞租,丁不得额外多索,扰累永除。清理十三年旧账,办学堂,修水利,正民风,不唯上,只唯实,秉公执法不畏强,惩凶治恶惠佃民。公素明义行,宅心仁厚乐助人,公之一言一行深得广昌官民好口碑,公卸任回原籍时,当地军民扶老携幼,十里相送二百余里,足见思亭公深得民心矣。回乡后,立《族约》规范人生,后赴豫章担任道源书院院长,传道著述育新学。68岁,因病去世,士人设灵位于书院鹤鸣堂纪念。家人扶灵回乡,葬于南安洪濑岭头四世山。公还是当年的作家,一生所著颇丰,其文稿有《东山文萃》、《同社试草》、《澄源拙笔》、《萍游偶记》并文集等。

  一、新官上任理旧账

  允肃公刚到广昌任上时,他的前任给他留下了一堆长达十三年的陈年积欠。俗话说,新官不理旧账。对于这个烂摊子,他本可以甩手不管,任由它就这样继续拖欠下去。然而,允肃公认为,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他知道这些陈年积欠关系着多少老百姓的血汗,年深日久,再不处理,以后就更难办了。作为一方父母官,解决好这件事,既是担当,也是责任。他仔细查阅案卷,条分缕析,先易后难,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能办的先办,暂时不能办的给事主一个回复,等待时机成熟再办,分期分批逐步解决。在他的努力下,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长达十三年久拖不决的积欠终于得到了圆满解决。这件事让允肃公获得了当地百姓的尊敬和拥戴,广昌任上九年,公赢得了很好的官声。

  二、惩凶治恶惠佃民

  广昌有屯田九千余亩,多由当地佃农租种,每年照章纳税。有些不法兵丁互相勾结,合伙作弊,私自加征税赋,欺诈佃民从中渔利,佃农们叫苦不迭,纷纷告到思亭公那里。思亭公秉公执法,严厉惩罚了鱼肉百姓的不法之徒,并重新丈量土地,酌定租额,造册报部,制作表贴发给佃户作为税赋交纳依据。在惩戒枉法者的同时,他也告诫佃民不得隐匿田亩私吞地租,地方上的小吏更不得额外多索租金,扰累永除。

  官地除了核定正税赋外,还有兵折、兵米、兵粮、耗费、饭食、物料,赔亡、籽粒各项,有些差役常借此巧立名目敲诈索取,不少佃农忍气吞声,致使这些差役没有得到应有的追究。思亭公获知此事,立即进行严厉的打击,将祸害佃民的差役绳之以法,及时制止了这一不法行径。全县三万余户佃农,每年每户由此受惠一千余文。

  三、秉公执法不畏强

  公在任上九年,始终秉公执法,照章行事,一切按规定办,不徇私,不舞弊。审理案件时,从不严刑逼供,而是察无情之词,伸难明之冤。他重新审订了25条判案规则,规定审案时不得随意用刑,严刑逼供。当时有一起案件,一个叫廖玉书的富家子弟因争山林持刀杀人,而后买通族人代其顶罪。公经审讯,将案情据实申报。臬司(上级提刑按察司)收受贿赂勒令他改换供词。公正义凛然坚执不从,并作《告城隍文》自誓。誓言内文有“丹心一片长有,历久弥赤,僻性倔强犹昔,不能改移”等字句。臬司闻之大怒。刚好当时有宋席氏毒死亲夫一案,臬司便借此生事,故意刁难翻驳,将该案转发五县会查、三府会讯。有官员曲意逢迎,故意揑造檄驳,更换死期,私改供词。公具表请参,当时正值新巡抚上任,便据此上奏章将臬司弹劾了。

  公从省城回署时,当地绅士兵民到郊外数十里迎接,列旗张蓋,执戟佩刀,鼓吹声炮,蜂拥不绝,并将一块勒着“廉明公正”的石碑立于县堂,为文记之。

  四、临危不惧平叛乱

  公在任上时,同城的都司练兵过于严苛,时间太长,不少营兵受不了没日没夜的艰苦训练和官长的责罚,有些人便趁机冲出城外,集结在一起想要挑起事端,公开叛乱。公得知情况危急,如不及时化解,必将使全城百姓生灵涂炭,流血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他不顾自身安危,孤身一人赶往城外,耐心倾听营兵诉求,苦口婆心劝说,向他们讲明叛乱的严重后果和厉害关系,终于促使营兵醒悟,纷纷悔过谢罪。公对他们没有过多责罚,而是好言抚慰,仍将他们送归兵营,从而化解了一场即将发生的叛乱,避免了流血事件的发生,保护了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使全城安然无事。

  五、兴学筑坝正民风

  思亭公在广昌任上为地方办了许多好事实事。根据当时的风俗,妇女是不宜到寺庙里烧香拜佛的。他由此发布通告予以禁止,端肃了地方民风。鉴于城西水患连年不断,他倡导修筑平西坝,遏止了水患,使百姓们在风雨季节没有生命之忧。为了改善当地的办学环境,他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整修文庙,清理学租,让办学资金有所保障,空闲时则身体力行,亲自到明伦堂给学子们讲学授课。

  六、宅心仁厚乐助人

  公素明义行,宅心仁厚。尚未及第时,祖山有座沈校尉的坟墓,其子孙由于犯事而逃亡到海丰去了。当地有一豪家想要霸占这处墓地。思亭公听说此事后,立即赶到县衙,仗义执言,使豪家霸坟未能得逞。同时出资将墓葬修复,竖立墓碑,刻上名字,使墓地不再为他人强占。

  在广昌时,前县令张晓因贪财而被革职,他为自己辩解。太守望不同意,一定要治他的罪。公说,张令死了固不足惜,但他的母亲是开封府大臣命妇,年老,日夜痛哭,十分可怜。张晓由此得以释放。公又资助盘缠让他回到家乡。还有另一个前县令,将六千余担霉烂仓谷发放给灾民而获罪,致使他和一个幼小的孙子淹留他乡十八年,如今已经94岁了。公了解详情后,帮助他获得了赦免,使他得以还乡。县邑内有一个小吏亏缺库项一百八十余金,其子弟贫穷无力偿还,因此每天都要被杖责。思亭公出面为他募捐,并动员他的亲族一起捐助,帮他还清了亏缺。

  七、规范人生立族约

  从广昌离任回到福建南安老家后,思亭公清心寡欲,敝衣缩食,清贫度日。他觉得有必要将自己的人生阅历和体悟整理出来,供族中子弟学习借鉴,规范各自的言行。他的想法得到了族中长老们的一致支持。于是,他与燕黄家族长老们共同研讨,经过深思熟虑,不断增删,几易其稿,执笔写下了《燕山黄氏家族族约》,教授弟子。

  族约要求黄家子弟要秉承先祖忠厚开基,礼教垂笵,崇孝悌,重诗书。立下的五条族约:一要“正名份”,百事孝为先,孝顺父母,尊敬长上;二要“安本业”,立足本业,劳心勤力,随分尽力;三要“严打架”,不好勇斗狠,以危父母;四要“崇文学”,以先贤为榜样,经学起家、诗书传世;五要“敦和睦”,不论本家子弟、乡邻故旧,和睦相处。

  这五条族约乃是黄氏族人保身成家,建功立业的必修之理。《族约》文字简洁,含意深远,文采斐然,富于哲思,是难得的一篇好文,它体现了思亭公深厚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八、传道著述育新学

  思亭公在乡期间,朝中有大臣筹资请他前往省城(豫章)。动身时,恰遇广昌寄来书信,言及“士民系思,当取道广昌,以慰众怀”。

  公一生清廉,身无余财,临行前一时无法筹足置办行禳的所需银两。听说公欲远行,贫难治装,族人纷纷凑钱为他置办行装,使他终于能够顺利成行。一路舟车劳顿,来到广昌,只见欢迎慰问的百姓摩肩接踵,挤满了大街小巷。及至上船要离去时,人们又争相赶来送行,挽缆饯别于龙珠亭,不忍离去。

  抵达豫章后,中丞陈榕门有意延请他主持鹿洞教事,而此时南安太守游绍安已聘他为道源书院院长。

  在道源书院,公以朱子鹿洞规条为标准,又以六经精养为依据与诸生反复辩难,剖析人生,不断提高学子们的学术修为。

  公曾是当年的作家,一生所著颇丰,其文稿有《东山文萃》、《同社试草》、《澄源拙笔》、《萍游偶记》并文集等。

  68岁那年,公因病去世,士人设(灵)位于书院之鹤鸣堂,以此纪念。家人扶灵回乡,葬于南安洪漱岭头四世山。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思亭公做人刚强正直,为官清正廉明,爱民如子,深得民望。人们敬重这样的清官好官。虽然他的清正廉明触动了某些权贵的利益,以至正当壮年就不得不告“老”返乡。然而公并未因此消沉气馁,而是重新出发,以自己的学识修为和丰富阅历,传道授业,化育学子,为他们释疑解惑,引导他们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作为思亭公的后人,我等更要牢记《族约》,加强自身修养,努力上进,不负先人,无愧时代,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

族人黄印尧编写 2024.7.5

* 资料来源:

  燕山黄氏族谱概要、百度文献

  族人黄少华先生提供宝贵资料

* 本文的编写得到厦门日报社资深记者吴瑞生先生的协助,特此致谢。

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