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甘肃天水伏羲庙(下) 太极殿后是一座花园,花园正中是“见易亭”,园内植木育花,垒石筑山,碧草修竹,绿茸茸的大草坪处处风景如画,这也真正体现了宫廷式建筑“前有宫、次有寝,后园林”的规制。现有大部分的建筑于2004年4月正式启动保护修缮工程,2016年12月全面竣工。见易亭中立一碑,背面为唐·司马贞撰写《史记索隐·三皇本纪》碑记:“太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鹿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伏羲氏。” 见易亭正面的楹联为“德合天地 恩泽神州”,高度概括伏羲创立八卦对华夏大地的重大贡献,进一步确定他在中国文明史上的地位、被尊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所以历代都把伏羲作为人文始祖而祭祀和纪念。这部分最早的建筑始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在此设置见易亭、水池、桥亭等,并植有花木,经嘉靖十年(1531年)整修,成为风景幽美的园林,类北京故宫的御花园。明胡缵宗有《与赵太史见易亭小坐》诗,正是在此院中吟作的。为体现建筑群的完整,明代创庙时,仿河南淮阳伏羲陵形制,天靖山麓半山设有象征性的伏羲陵标志,民国时称“后陵”,认为是归葬伏羲之地。庙前置大片庙地,有“负山带河”之说。山即指天靖山,河即藉河。“见易亭”北向称后院(后陵),又称第四院,位于太极殿和伏羲城北城墙之间。因明末兵燹不断,于是筑小西关城环围庙宇及附近民居,伏羲庙后院即和北侧天靖山割裂,后逐渐荒废。清乾隆四年(1739年),秦州知州李铉主持重修伏羲庙时,院中的亭、池、桥已不复见,只在庙西北余地种花构亭,供作游憩。
天水市博物馆建于1979年,1986年由天水城隍庙搬迁至伏羲庙,2009年10月免费对外开放。博物馆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展厅面积2400平方米;2009年天水博物馆获得“中华旅游文化杰出贡献奖”、“中华旅游文化品牌博物馆”称号;2010年被甘肃省文物局表彰为甘肃省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单位;不算太大的馆,2016年却能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的行列,2017年成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年接待观众60多万人次。天水市博物馆担负着天水地域内历史文物、民俗文物的征集、保管修复、陈列展览、科学研究,以及天水伏羲庙、天水民俗博物馆的保护维修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并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向海内外观众展示天水源远流长、丰厚璀璨的历史文化——“太昊伏羲祭典”礼仪的保护与传承等多项工作任务。博物馆形成“馆庙合一”的体系,基本陈列以“文化天水”为主线,包括序厅和七个常设展厅:序厅名为“走进天水”,通过文化浮雕墙、沙盘、多媒体等方式,简明展示了天水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早期秦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和佛教石窟文化。博物馆馆藏有石器、骨器、陶瓷器、铜铁器、石雕砖刻、古钱币、书画古籍、现代书画、民俗文物、杂项等各类文物30492件,其中三级以上文物2048件、珍贵文物985件,藏品以天水区域内的出土文物为主,以周边地区出土较为珍贵的文物为补充,形成了完整的文物藏品体系。博物馆各类文物如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及宋、元、明、清瓷器数量比较多,为馆藏特色,还有三国时期的魏蜀兵戈、隋唐贴金彩绘围屏石榻,历史爱好者在此一定能大饱眼福,是非常值得一看。博物馆里展览的1919年从天水出土的著名青铜器秦公簋(展览为复制品),其精致的纹路和图案,很难让人想象这是接近三千年前的作品。馆藏的“镇馆之宝”是反映粟特人文化的围屏石榻,粟特人是源于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的古老民族,以擅长经商闻名于世,他们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1982年,天水市秦州区石马坪发现一座古墓,出土了一具围屏石榻和一组随葬品,石榻后来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定为“国宝级”文物。同时展馆内还有栩栩如生的大型壁雕,演绎着人类文明的进化史。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天水的文化就像在这个地区流淌了万年不竭的渭河一样,浩浩荡荡汇入黄河,形成了中华民族母亲河的一部分。以秦岭和陇山为核心的早期中华文明,逐渐融入中华大文明的体系中,成为中华文明的强劲力量。从这里开始发迹的秦国,经过接近五百年的努力,最终统一了中国,成为中华大地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
伏羲学院是由天水市博物馆发起(天水市博物馆管理伏羲庙,实行馆庙合一体制)、联合大易文化等国内六家企事业单位于2009年12月注册,共同成立的了以传承和发扬易学文化为主要宗旨的机构,设址于伏羲庙。学院于2011年6月建成挂牌(原李铁映副委员长亲笔题匾),主要从事伏羲文化的交流研究、资格认证、文化展示、出版发行等国学活动的组织策划和文化产业的开发,将建设成为立足天水,面向全国,逐步走向世界的伏羲文化传播平台。学院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刘大钧先生任名誉院长,天水市博物馆馆长李宁民先生任院长,以中华第一庙——伏羲庙为平台,聘请和组织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机构,集中开展伏羲文化、易学研修和学术交流等活动,推动国学的普及和传播,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凝聚海峡两岸及全球华人的文化信仰。
游客初来伏羲庙,对这里高大参天的千年古树尤为喜爱。院落疏阔,古柏苍槐,柏影掩映,柏枝浓密,老树参天,丛郁繁茂,遮天蔽日,密严森列,禽鸟翔集,冬夏常青,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妙趣横生,为陇上之奇观。走进仪门,先天殿四周千年古柏林立,这些古柏大多是明代所植,原有64株,象征着伏羲六十四卦方位栽植之数,现存古柏37棵,唐槐一株,时至今日仍生机盎然,其中先天殿门前的一株也有一千多年历史,已经像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凭着腋下一只拐杖颤颤巍巍,穿过历史长河走进伏羲庙,来守卫这位上古先人,它的臂膀分为两支,一支已经干枯,一支仍长出郁郁葱葱的新绿,历尽千年风霜(雪)和沧桑而挺拔之势,犹如飞龙在天,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如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传承。院内星罗棋布的这些忘年古柏,现已成了珍贵的文物古树,让古建筑和古植物相得益彰。 侧柏,故有“卦柏”之称,为中国特产。除青海、新疆外,“侧柏”是中国栽植最广泛的园林绿化树种之一,属常绿乔木,树冠广卵形,小枝扁平,寿命很长,常有数百年和千年以上的古柏树,排列成一个平面;大片的森森古侧柏营造出了肃静清幽的气氛,自古以来就常栽植于寺庙、陵墓和庭园中。伏羲庙的古柏充分突出了先天殿、太极殿的神圣、庄严,表达了“大地与天通灵”的主题。院落里有一株古槐,系唐朝所植,历经千年风雨沧桑,现在树心已空,树干已空朽,而残躯断皮上又长出新枝,老树换新颜,生机勃勃,它见证了伏羲庙从初建到现在的所有历史,古槐树前有一奇石,名曰:补天石。 为了祭祀朝拜伏羲,千百年来,中华儿女走进伏羲庙,在苍松古柏下,在云烟缭绕中,聆听伏羲的传说,解读伏羲庙的神秘。在天水,相传农历正月十六是伏羲诞辰,按照传统人们要到伏羲庙“朝人宗”,上香拜祀伏羲、艾灸治病等习俗保持至今,天水人做了这些才算过完了年。每逢这一天,天水人都会涌进伏羲庙,仰望“人祖”朴实、憨厚、慈祥的面容,追思华夏民族遥远辉煌的历史,怀念人文始祖肇启中华文明的丰功伟绩,缅怀始祖恩泽,弘扬伏羲文化,促进社会进步。人们抚摸、辨识着年代久远的碑文,观赏着笔精墨妙的书画作品,受到了一次极好的传统文化教育,这便是伏羲庙庙会,隆重而盛大。 天水民间相传,伏羲既为人文之祖,那他就肯定是无所不能、无所不会的。每逢伏羲庙的“朝人宗”,人们汇聚伏羲庙,赶庙会、唱戏、烧香、磕头、施舍,参加祭祀活动,钟鼓喧天,宝烛辉煌,香烟缭绕,一派庄严肃穆的景象。人们会把心里许多话“告诉”伏羲,以求从他那里获得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突出的事情,就是求伏羲医病。伏羲庙院里原有种植八八六十四棵柏树,每一棵都能懂凡人之言,都能解伏羲之意,人们尊为“神树”。人们按照天干地支(六十花甲子)的循环规律来套,每一年都要推选出一棵柏树,让它在庙院内“值班”;轮流到值班的树,便是“神树”了,也就是伏羲的代表(化身)。百姓把红纸人儿贴到神树身上,然后,自己在过去的一年里,身体哪个部位闹过病,或不舒服,就用点燃的香头(或者用点着的艾草绳头)去烧红纸人身上那个部位,一定要烧一个洞才算,头疼烧头,脚疼烧脚。一定要把红纸人贴在“神树”上用香烧,可实际上多数人才不管那回事,贴到哪棵树上就是那个树,贴了、烧了,据说那儿就舒服了,千灾百祸都可以消除。因此,正月十六日一过,伏羲庙院落的柏树身上,棵棵都贴满红纸人儿,风一吹,“哗哗哗”地作响,就好象它们为了祝福人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而发出的笑声一样。可即便是寻常时候,伏羲庙依旧是宝烛辉煌,香烟缭绕,游人不断,祈愿声声。无论是怎样的愿景,都饱含着世人对于伏羲的敬仰祭拜之心,为华夏大地、中华民族祈福之义。
碑廊(碑亭),原在先天殿西侧。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建置》提及庙内有“碑亭”,据此推测创建于明代。有史可证为清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重建,时有碑亭六所。光绪11-13年(1885~1887年)间改为碑廊一列,共五间。1955年,天水师范搬入伏羲庙后,占用碑廊,将碑碣放翻另置。1990年,天水市政府在仪门内侧东西新建碑廊两列,共10间,卷棚顶、砖混结构,所有碑碣均得以安置。伏羲庙内有古碑17统,新建4统。进门第一道为当代著名书法家舒同1988年所书“羲皇故里”碑,背面刻有唐·司马贞《三皇本纪·索引》中关于伏羲生平事迹的文字。伏羲庙先天殿有大幅对联匾额装饰,以前部分毁坏后又重新集联集字补写,现有的17副,大多为历代地方名宦或著名书法家题写,如“与天地准”、“一画开天”、“开天立极”、“文明肇启”、“道启鸿蒙”、“象天法地”等。图45左碑是日本高岛易断总本部会长高岛成龙题写的“太昊伏羲功盖千秋 八卦易经道贯五洲”。可见,伏羲的影响远达海外。 让墨客、书法家们不解的是历代帝王对这座伏羲庙好像都不咋的,竟然没有一个帝王为之题书赐字。
中国百姓民居的功夫都在屋檐和窗棂间,砖雕木雕石雕、书法绘画、诗词歌赋。而且庭院天井、厅堂厢房、家俱装饰,都有规矩,可谓集汉家文化之大成者。在伏羲庙的建筑细部和装饰等方面,最能体现出道教审美因素的影响,道教建筑结构多用装饰来体现“吉祥如意”、“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等思想,如用日、月、星、云、山、水、岩石等寓意光明普照、坚固永生等思想;用松柏、灵芝、龟鹤等象征长寿;用扇、鱼、水仙、蝙蝠、鹿取谐音象征善、裕、仙、福、禄;用牡丹、竹、麒麟、龙、凤、狮象征富贵、君子、辟邪、祥瑞等。伏羲庙廊檐、门楣、横梁的许多彩绘和装饰都采用了道教装饰惯用的内容,而道教中最有标志性的符号“太极八卦图”更是随处可见,这些都丰富地表达了道教所提倡的宗教意义和内容。伏羲庙各个殿宇的门窗隔扇都雕刻有龙、凤、仙鹤、麋鹿等吉祥动物图案,具有浓厚的地方和道教特色。天门殿门窗雕刻龙、凤、鹤、鹿等吉祥动物图案,配以牡丹、松枝等,质朴又典雅,华美而精致。门额上迎风板上彩绘各种造型的博古图,如书卷、乐器、花瓶、熏炉,还有人首蛇身的女娲像等,尤其是窗棂上的明代团龙雕刻,采用透雕技艺,雕饰蝙蝠扑云,龙凤呈祥,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太极殿装饰不及先天殿华丽,但其尽间对称的龙凤槛窗木雕,鲜明生动,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太极殿的一对明代木质龙凤槛窗,窗棂上透雕的团龙团凤图,雕刻精湛,栩栩如生,较之伏羲庙内其他处的木雕工艺,雕刻最精美、最能反映其时天水木雕工艺。这两块明代木雕,由多块油松木板经过加工拼接成正方形,相互拼接而形成镂空木雕图。龙为团龙,呈太极模式,凤为立凤,龙凤呼应,美好吉祥,颇具阳刚之气。用透雕技法雕刻出腾龙和舞凤,堪称明代木雕中天水雕刻技法的传世佳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木雕艺术的精品,属国宝级文物,在国内十分罕见。 天水博物馆有“地灵人杰——天水历史人物选介”的基本陈列,介绍天水著名的历史人物。古语云: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秦人肇基于天水、陇南;天下李氏的根在陇西,这三点概括了天水的卧虎藏龙与钟灵毓秀。历史上的甘肃、天水名人以将居多,主要集中在两汉和三国,这也合符“乱世出英雄”之道。这些著名的历史人物(按年代排序)主要有:伏羲、女娲、壤驷(si,音四)赤、赵宣子赵盾、由余、秦非子、尹喜、秦祖、秦襄公、石作蜀、赵充国、隗嚣家族(隗嚣隗纯隗恂)、甘延寿、赵壹、李氏家族(李广、李广从弟李蔡、李广的儿子们、李广孙辈、唐高祖李渊及儿子李世民等22个兄弟、李渊堂兄弟堂弟、李渊侄辈堂侄辈们)、姜维(后裔姜恪)、上官桀、李蔡、庞德、董卓、任棠、段会宗、上官桀、杨阜、权德舆、苻洪家族(苻洪之子苻雄、苻雄兄苻健、苻雄儿子苻坚、苻坚堂叔苻定、苻坚弟弟苻融苻双苻忠、苻健12个儿子、苻坚堂兄弟们、苻坚夫人张氏、苻坚的堂侄苻辈等)、姚苌(姚苌子姚兴)、李恂、尹夫人、吕氏家族(前秦太尉吕婆楼、吕婆楼之子吕光吕宝、吕光之弟吕德世、吕光之子吕隆、)、李崇、李贤、权万纪、王仁裕、姜公辅、纪处讷、李白、李翱、李贺、李实、李益、李道宗、张俊、张炎、张镃、张尹甫、胡缵宗、王羌特、胡忻、巩建丰、杨于果、尤爱、田树桢、(近代的)邓宝珊、霍松林、潘石屹等等,他们的背景可自行查询。
------------------------------ 备注: 9、甘肃天水伏羲庙旅游宣传视频 10、伏羲庙的古柏树被雷电劈成两半,不料随后竟发生了这种事 11、天水—伏羲庙 12、甘肃天水:《伏羲庙》 13、天水历史人物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