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甘肅天水伏羲廟(上) 甘肃人会很自豪地说:看中国8000年的历史请到天水!兰州的旅游导游的口头禅会说“金张掖、银武威,金银不换是天水!”甘肃人很谦虚,老会说“甘肃没什么可牛的,只是三皇五帝里有四个(伏羲、女娲、轩辕、嫘祖 )!”或者说“甘肃历史不太长,就从伏羲、女娲算起吧!”
就先说下天水的历史。“龙城天水,羲皇故里”,“龙城天水”是甘肃省天水市的别称,甘肃省第二大城市,位于甘肃东南部,古称成纪,亦叫秦州。《汉书·地理志》载,天水郡有成纪县,这与传说中伏羲氏有关,称天水为“龙城”是它“人首龙身”的人类始祖伏羲出世之地,秦州的名字最早起源于三国魏文帝元年。天水是当地历史使用时间最长的地名,秦末汉初,上邽连年干旱,繁华、富饶的县城变得残垣断壁,民不聊生。传说,一夜红光闪耀,大地震动,天上河水倾泻而下,形成一湖“天水湖”,“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湖与天河相通,这就称之为“天水井”,美丽的“天河注水”形成了“天水”。虽说是传说,但也是有迹可寻:天水湖的确是存在的,也极有可能是地震引发而形成的堰塞湖,可见传说还是有谱的。公元前688年,秦人在天水设立邽县,这就是史书记载的中国第一个建制县,它是中国县制初始地,天水市甘谷县具有华夏第一县的美誉。天水有很多不同于甘肃其它地区的特质,这里不那么西北,既有“天水相连苍茫外”的壮阔无际,更有“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的缥缈迷离,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富饶,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称。 天水因有华夏始祖伏羲氏诞生地的美丽传说,也就有“羲皇故里”之称,它拥有8000年文明史、3000多年文字记载史和2700多年建城史,有着浓郁的风情。春秋古柏映衬着这座古老的城市,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谱写了中华文明的序曲,它被誉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享有羲皇故里、娲皇故里、轩辕故里的荣誉,是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天水是秦人和秦文化的发祥地,在历史上为陇右第一重镇,秦人曾“在西戎,保西垂”,东进北伐,封侯建国,最终完成一统天下大业。在天水以“秦”字命名的地方很多,历史记载的秦州(今天水市)、秦安、秦亭、秦谷、秦水、秦川,一连串地名记载了秦人六百多年的奋斗史。秦人跨越秦岭,经略关中平原,一统六国,华夏最基础的政治、文化、经济框架,至此奠基。后来汉武帝设置了“天水郡”,置绵诸和上邽二县,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新欧亚大陆桥横贯全境,带动了天水经济文化的繁荣。它自古就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和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期,天水是魏蜀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和处于蜀魏交锋的前沿,有“得陇望蜀”之说,诸葛亮六出祁山、马谡痛失街亭、著名三国人物姜维诞生地与三战小陇山、智收姜维、计杀张郃等重大战事都发生在这里,境内有街亭、天水关、木门道、诸葛军垒等三国遗址多处,三国文化是天水历史厚重的一页,也是天水历史极富盛名之所在。盛唐时期,天水为秦州上邽县,是西出长安的“千秋聚散地”,史书载“富庶者无如陇右”,作为进出长安、连接河西走廊和西域的重要关隘,是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军事重镇。唐玄奘西去取经,曾“过秦州,停一宿”。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弃官,挟家带小,赴秦州避难,他的足迹遍布秦州的青山绿水。在秦州前后三个月的时间写下了117首诗,差不多平均每天一首,写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相当于是用诗歌形式写日记。秦州一定是让诗人既欢喜又忧愁,既快乐又无奈,唯一遗憾的是,生活依旧困苦,虽南下成都、他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称心的结庐之所。北宋时期,天水成为西北边贸中心,熙宁七年(1074年),朝廷在秦州设茶马司,专门负责与西北少数民族的茶马交易。元朝为秦州成纪县,明朝废成纪入秦州。清雍正七年,秦州升为直隶州,隶甘肃承宣布政使司。民国二年二月,秦州直辖地改为天水县,治今天水市区,隶属甘肃省陇南道。 天水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被陇山渭水与西秦岭西汉水环抱于怀,明显是被大地恩宠的模样。既有“天水相连苍茫外”的壮阔无际,更有“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的缥缈迷离《诗经》中产生于甘肃天水的《秦风·蒹葭》写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其情思悠长,意境深远,她正如渭水河畔上一位伊人,场景会让我们忽略了这个美好的故事就发生在有“陇上江南”之称的天水一带。在走过历史的今天,她依然美丽而神秘,正是她温润而博大的胸怀,得天独厚的地方自然也少不了先贤圣人的印迹,孕育出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 2020年10月20日下午1:43,自兰州动车西站乘坐D2692 动车慕名来到天水,就为了游览天水的两处著名景点,这里先切入第一站伏羲庙。
天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境内文化古迹众多,几乎每平方公里就有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保护文物296处,国内唯一有伏羲彩色塑像的天水伏羲庙,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号称“东方雕塑馆”的麦积山石窟,还有其他大小石窟六处。天水是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发祥地,羲皇始创八卦,天水被誉为“易学之都”,易学博大精深;她集伏羲文化、轩辕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早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佛教石窟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于一体,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灿烂的篇章。天水共有国家A级景区19个,其中5A级1个,4A级5个,3A级2个,2A级11个,从而形成寻根祭祖游、名城古韵游、百里石窟艺术走廊游、陇上江南游、温泉康体游五大旅游品牌,天水的山水景观既有北国之雄奇,又有江南之秀丽,今天已经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和探寻中华先祖圣迹的知名旅游景点。 伏羲是我国古籍中记载最早的先祖和三皇之一,他的年代比炎帝、黄帝还要早。历史上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记载:“故渎东经成纪,故帝太皞庖牺(即伏羲)所生之处也。”唐代学者司马贞著文云:“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 伏羲“人首蛇身,有圣德”,《尚书》称伏羲聪慧过人,相传其人首蛇身,女娲也是人首蛇身,结成夫妻,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成为华夏民族繁衍的人文始祖,亦是与女娲同为福佑社稷之正神,是中国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记录于楚帛书中。据史书记载,伏羲氏生于古成纪,风姓,号太昊,是一个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首领,常年活动在中原地区,以木德王建都于宛丘(河南淮阳),在位一百一十五年。他智勇双全、力大无比,在中原地区征服了许多部落,集中了当时人们喜爱的几种动物特征,创造了马的头、蛇的身、鸡的爪等许多动物的综合体,自称“龙师”并将龙作为华夏族的族徽——图腾,龙马是伏羲时期图腾融合的一种体现。从此,中华民族始称龙的传人,龙成为了一种中华民族和文化的象征,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这在中华民族的心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这是他的功绩之一。他的其他功绩包括:创文字、造书契,汉字起源,代替与继承结绳;始创八卦,以定阴阳,应天时地利得人和(天人合一、阴阳辩证);作历法、定节气,掌管天地,以利农耕;正姓氏,自姓为风;制度婚娶,男婚女嫁,始有家和姓;做网罟,教民渔猎,驯养牺牲,以充庖厨,民食乃丰尝百草、发展农业、医学之道由此开始;造琴瑟,俪皮为礼,功成作乐;定官职,分理海内;立九部,设六佐,以龙纪官,创社会初型,让人类走出了原始混沌的野蛮时代,具有了文明时代开始萌芽的一些要素特征,实现了人类最初的社会管理制度改革,开始社会分工,是人类文化史上政治制度伟大的创举。这些来自长期生产生活的实践、完成于肇始文明的伏羲。
近年来,当地政府在伏羲庙进行复修、保护的基础上,建成东西两座雄伟壮观的城门和伏羲祭祀广场。广场坐落于伏羲城中心段南端,东西宽96米,南北宽100米,占地约16.65亩(一万多平方米),广场沿伏羲庙轴线布局,由祭坛、祭台、牌坊和东西两侧的诗文碑廊等组成,并与伏羲庙大门形成一条南北迈向的中心线;顺着广场中心线从朝南北,各自建了小图腾柱(八卦柱)、石牌坊、阳阴刻六十四卦、太极、大图腾柱(华表柱),不一样地区装点有河图、洛书、日晷、罗盘、二十八星宿石等,体现伏羲文化底蕴的园林小品,诠释伏羲文化的独特内涵;祭台四周选植四季长青的松柏95株,寓意九五之尊之含义。广场东、西、中三座大牌坊呈“品”字形,环拱护卫着伏羲庙。东为“继天立极”坊,西为“开物成务”坊,中横“开天明道”坊。原“开天明道”四个大字匾额由时任湟中观察使杨应琚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辛酉年)题写,匾书圆润遒劲,洒脱飘逸。“开天明道”坊耸立于青石高台之上,三间四柱三楼形制,庑殿顶,吻兽昂首,翼角飞椽,檐牙高啄。正看古朴雄健,庄严肃穆,侧看轻盈灵动,清秀典雅。据说,东西牌坊下原来各立一石,刻铭:文官下轿,武官下骑,以此表示对人文始祖伏羲氏的崇高敬意。整个广场气势恢宏,呈现出古朴、庄严、宏伟的景象,成为祭祀伏羲的主要场所。
伏羲庙门口有三座牌坊,呈正品字形排开,与路南的戏楼组成一致性的建筑群,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包括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共10座,新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览厅等六座,新旧建筑共计76间。大门筑台基上的单檐歇山顶明代木质牌坊由四组红色木柱支撑,庑殿顶上是绿色琉璃瓦,黄绿琉璃龙吻花脊,雕花斗拱繁复密集,彩绘图案有虫鱼花草,瑞兽祥云,大木为五檩中柱悬山结构,正中有“开天明道”匾额嵌在斗拱之间,筑建在同一个台基,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同牌坊相连的是正门,榜曰“太昊宫”,这就是伏羲庙。 据记载,元朝时期对“三皇”伏羲、神农、轩辕十分推崇,元成宗铁木尔还下旨要求全国各州、县修建“三皇”庙以祭祀。天水境内的三皇庙有确切记载是创建于元至正七年(1347年),但规模较小,没有塑像,伏羲庙也正是在三皇庙的基础上创建而成(随着元朝覆亡,三皇庙也随之萧条、破败,到了明代初期,三皇庙几乎已倾倒坍塌)。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由地方官员奏请朝廷批准,在秦州指挥“明威将军”尹凤的倡导组织下,才在原三皇庙的基础上,在秦州小西关城创立庙宇,始称“伏羲庙”,此名延续至今,已近五个世纪。伏羲庙,俗称“人宗庙”,就是太吴宫宫门,又称大门、或前门,紧依着“开天明道”牌坊,坐北朝南,临街而建,面阔五间,四进四院,院落重重相套,宏阔幽深,通长17.6米悬山式,置宝瓶,正脊璃吻尾向内,背兽尚全,有缠枝牡丹,背部置剑把以拒鹤。伏羲庙大门,门面铜钉镶嵌,有铜色环形拉手。门框有莲花外部装饰,门槛前有大型石鼓,面阔五间,悬山顶。檐下所悬“与天地准”匾额及门联“立极同天德合乾坤百王仪则,开物成务道传今古万世文宗”均由明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缵宗题写。伏羲庙正门前的明间悬“开天明道”牌,三楼四柱三门歇山顶,飞檐长出,古色古香。伏羲庙是伏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专门祭祀伏羲氏的宗庙建筑群,被人们尊称为“中华第一庙”。1963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进入正门,穿过仪门,便到中院。院内正北有两米多高的月台,高大雄伟的伏羲庙主体建筑先天殿落坐在高台之上。先天殿,又称大殿、正殿,整个伏羲庙的中心,是伏羲庙建筑群中创建年代最早、最主要的建筑和主题部分,东西两侧分列朝房、碑廊、钟楼、鼓楼,因伏羲创画先天八卦得名“先天殿”。明弘治三年(1490年)落成,之后历年有修缮。先天殿建筑结构精妙,为重檐歇山顶砖木结构,重檐歇山顶,覆绿色琉璃瓦,内部空间极为开阔,正殿屋顶被等分为六十四格,內刻绘着伏羲八卦中的64卦爻,藻井正中绘有太极八卦图,被誉为中国古代以“减柱法”建造大屋的成功案例,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先天殿神龛正上方,是明代绘制的“伏羲两仪图”和“河图先天八卦图”,蕴含着深奥的八卦易学、二十四节气和数字奇偶数的理论。有意思的是,白色的圆圈为奇数,黑色的圆圈为偶数,中间的数字为“五”,正所谓“五为数之首”。先天殿面阔七间,长26.4米,进深五间,宽17.3米,高15.1米。先天殿外檐装修精美,木刻精细繁复。前檐垫栱板、斗拱、平板枋的雕刻、彩绘取材广泛,主要内容有神兽瑞草、八宝博古、伏羲八卦、天宫仙境,寓意深刻,反映了伏羲文化的内涵,也表现出人祖伏羲氏恩泽万民,期望子孙后代福禄寿喜、满堂生辉。殿前柱联“道列先天乾坤立极生奇偶 理涵太极水火移宫用坎离”,借用的是明代学者胡缵宗《登伏羲台口占》诗句。底层檐下自西而东挂有“道启鸿蒙”、“一画开天”和“开天立极”三块匾额。其中,“一画开天”匾额由大书法家赵孟题写;现悬于先天殿东侧门上“开天立极”匾是伏羲庙现存原迹匾额中最早的一面,为清乾隆四年(1739年)甘肃巡抚、都察院佥都御史元展成题书。元展成,字允修,号芝亭,今天津市静海县子牙镇人,他从乾隆二年至乾隆六年(1737年—1741年)任甘肃巡抚,“开天立极”匾就是元展成在甘肃巡抚任上的第三个年头为伏羲庙题写的。匾上款题“大清乾隆四年岁次己未仲秋谷旦”,下款题“巡抚甘肃都察院佥都御史元展成敬题并书”。题此匾的本意是赞颂伏羲开天辟地、首创八卦之功,而伏羲八卦就是指导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人类自身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法则的最高准则。清代分巡巩秦阶道姚协赞所书“道启鸿蒙”匾额今已不存(姚协赞,字馨圃,奉天承德人,由翰林院编修简放分巡巩秦阶道道员),西侧门上的“道启鸿蒙”匾额为当代著名书法家李铎所书。其左落款为“丁卯秋月湖醴李铎书”,丁卯,指书写时间为1987年;湖醴,系其籍贯湖南醴陵的缩写;李铎,男,号青槐,字仕龙,文职将军,研究馆员,毕业于信阳步兵学院,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全国著名书法家,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研究员、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特约教授、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顾问、齐白石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等职。 钟鼓楼分列先天殿露台东西。清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创建,均呈六角攒尖顶,小巧玲珑。原来都是封闭式的,只留一面为门。现柱间的雕花窗棂已全部拆去,与亭无二致。钟楼在民国29年(1940年)因失火被焚毁,清代的大铁钟下落不明,现存的钟亭是1988年天水市博物馆复原重建的。民间祭祀伏羲的组织“上元会”补铸铁钟一口,悬置其中。鼓楼依旧,而鼓早已不知去向。原来鼓楼的鼓很大很响,民国33年中国戏剧学社戴涯话剧团来天水演出话剧《雷雨》,还曾借用这面鼓伴奏雷声。 仪门又称二门,明嘉靖二年(1523年)创建。明代榜书“文祖”,清代时改悬“道启鸿濛”匾,现悬著名书法家楚图南的“伏羲庙”匾。清顺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嘉庆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间由原三间扩建为五间,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间又重修,始成今制。悬山顶,形制和大门同,规模略小,遥相对应,构成甬道式建筑。
远古传说:在伏羲氏时代,曾有龙马在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这匹彩色龙马,表示黄河与洛水“河洛汇流”处“龙马载书出河洛”的神话。再是伏羲带领着部族在黄河一带繁衍生息,那时黄河上有一只巨大的“龙马”兴风作浪祸害百姓,伏羲经过七天七夜的较量降服了它。伏羲从龙马背上的斑点得到启发,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结束了混沌蒙昧,开启了华夏文明,而龙马也就被视为炎黄子孙的化身。后来周文王又依据伏羲八卦研究成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并分别写了卦辞。 “河图”中央画着五个圈,代表数字5。上下左右画着的小圈,代表数字1—9,其中的偶数用实心圈表示,而奇数则用空心圈表示。他们用数字表示东西南北和中央五个方位。” “洛书”就是一个三阶幻方:其横行、纵列和斜向的三个数字相加都等于15。这是古人对数字的一种崇拜,他们认为这种幻方一定有一种神秘的力量。
天水伏羲庙是国内唯一在神龛内供奉伏羲氏全国最大最精彩的彩色塑像的庙宇,这尊伏羲泥塑彩绘巨像高达三米,为明代原塑。塑像手托先天八卦太极盘,威仪古朴,目光炯炯,体型魁梧、气宇轩昂、浓眉长髯,浓眉长胡,肌肤丰腴,树叶为衣,赤膊跣足,与远古神话中人身蛇首的模样完全不同,粗狂中神情聪慧凝重,且灵气逼人,俨然是“开天明道”、“人文始祖”的化身,反而有点天然呆,十分亲民,俨然是原始部族首领的形象。神龛上悬“文明肇启”匾额,题写者是时任秦州(今甘肃天水)知州王赐均,时间为清嘉庆十年(1805年)秋。 先天殿后为第三院,有月门可入,即太极殿,又称后殿、退殿、寝殿或寝宫,依前殿后寝之惯例而建造,创建于明嘉靖元年至三年(1522—1524年),原供伏羲,后祀神农(供奉的是比伏羲更早的先祖的神像),建筑规模略小于先天殿,殿宇规格没有先天殿高。殿内两幅雕刻,一龙一凤,寓意“龙凤呈祥”和“阴阳太极”。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为大式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太极殿明间檐下悬“太极殿”巨匾,此匾是中国现代书法大家沙孟海在九十高龄时所书,书法苍劲浑厚,大气磅礴。 卦台山的古建筑在文革期间被破坏无遗,而天水城里的伏羲庙主要建筑、塑像和其它文物,却由于天水市文化部门及时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基本保存完好。数百年来天水地区发生多次七级以上地震,城内古建筑破坏无遗,而伏羲庙却始终安然无恙。国内不少专家、学者认为:重视保护这一建筑群,对于研究我国远古历史、探讨明代建筑艺术、考察天水地方民俗风情等,有着相当重要的实物资料的历史价值。 天水人相传伏羲的诞辰日是农历正月十六,当地民间自发组织的“朝人宗”,在这里举行隆重的民间春祭伏羲典礼,因而祭奠伏羲最隆重的就是这一天。只有正月十六朝拜了伏羲,天水人才算过完了年,上香拜祀,艾灸治病等习俗保持至今。祭祀伏羲自秦人始,“秦文公十年(公元前756年),设鄜畤。”后经历朝历代,相延成习,从未间断。史料记载,宋、金、元对三皇陵寝祭祀相当重视,元代统治者对“三皇”特别推崇。从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五年开始,秦州祭祀伏羲的中心逐渐转到秦州城伏羲庙。祭祀由礼部特制标准祭文,地方官员负责祭祀,一年二度,礼乐齐备,规格非常高,秦州成了全国性的伏羲祭祀中心,此后祭祀风俗一直延续至今。相传农历五月十三日是龙诞日,伏羲氏被尊为龙祖,自1988年开始(时值龙年),天水市政府在民间祭祀的基础上,将农历五月十三日确定为公祭伏羲之日,自此每年都要在伏羲庙隆重举办“天水伏羲文化节”,对人文始祖进行大规格隆重的公祭,有肃穆的祭祀、朝拜仪式。除2008、2009年,受5.12汶川地震影响,公祭活动暂停了两年外,2005年升格为省级祭奠,2006年6月,伏羲祭奠被国务院荣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天水市人大常委会立法上报并经甘肃省批准,今后祭祀均以每年公历6月22日为准。甘肃省已连续举办了三十一届伏羲文化旅游节,并举办伏羲文化研讨会、伏羲文化观光和考察活动,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前来寻根祭祖、旅游观光、经贸交流洽谈。“羲皇子孙,开来继往,优秀文化,既厚且长,一带一路,协和万邦。” 作为羲皇故里,天水千百年来延续着对伏羲氏的祭祀和对伏羲文化的传承。公祭伏羲大典成为甘肃省独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也是一个以海内外华人寻根访祖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性节日,博大精深的伏羲文化给海内外客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伏羲文化节因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被国际节庆协会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十大节会之一。
备注: 开物成务,为汉语成语,意思是通晓万物之理,得以办好各种事情。成语自《易·系辞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2、明代学者胡缵宗《登伏羲台口占》诗句 理在先天未画地, 3、伏羲画卦台。伏羲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天水作为伏羲文化的发祥地,以卦台山、大地湾、天水伏羲庙为主的遗址,其承载的伏羲文化内容异彩纷呈。卦台山相传为伏羲画八卦之地,其祭祀由来已久。距天水市区17公里的三阳川,有伏羲氏创画八卦的卦台山——又名伏羲画卦台,明正德12年(公元1517年),从巡按冯时雍奏立庙于州北三阳川卦台山上(《秦州志》),建许多庙宇,以纪念伏羲,为国家AA级景区,是传说中伏羲演绎八卦、开启华夏文明的地方,也被列为伏羲的另一处陵墓,成为全国羲皇祭祀中心之一。 卦台山位于天水市北30公里处的三阳川境内,山上至今还留有一座画卦台,海拨1363米,相对高度170米,这里山峰隽秀,气势宏伟,溪流淙淙,环境壮观,山体山势奇特,形如龙头,突兀挺拨,如一龙马之态雄卧于景色秀丽的三阳川西首,集一川风脉于山岭,画卦台远视如一古老城堡。它西接渭河,东望三阳川;四周群山环列,若抱若揖。渭河以S形流过三阳川,卦台山与导流山东西相望,守卫三阳川,又恰似太极上的两点。在渭河中心有数处酷似太极图形的滩地,有一块既如笋柱又似画笔的大石,名为分心石。 卦台山最有神秘感的是与画卦台隔河相望的龙马山,每逢云遮雾锁之时,山上的龙马洞忽隐忽现,给人以龙马出没之感。早年山上建有一座很大的伏羲庙,庙内有伏羲塑像。庙堂上原有古朴木架,架上悬着一具圆盘,正面黧黑平光,有如古代铜镜,照人见影;上刻八卦,规整常新;用手指轻轻扣击,铮铮如金鸣声,清脆悦耳。据说,那是伏羲当年赠送给大禹的玉质圆盘八卦。可惜,庙宇早已拆毁,玉卦也无处寻找。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文革动乱之前存放于封台山伏羲庙的另一个木质八卦盘,不久前在一个农民家里发现了卦盘,虽已被人截为两半,难成完璧,但总算找回来一个幸存的古老八卦了吧!这盘八卦系五百年前明代复制品,直径三尺,厚三寸,紫红色,上面除了八卦以外,还刻有日月星辰天体图、二十八宿星座、二十四节气及六十四卦方位等,造型美观,雕工精巧,堪称珍贵文物。 卦台山原先建有亭台楼阁、庙宇庭院。“文革”期间,这些殿宇钟鼓楼等古建筑设施大部分被拆除。改革开放后,被破坏的殿宇修复如旧,使卦台山恢复了历史的原貌,已成为秦州名胜和陇上佳景。台湾中华六经学术研究会张渊量会长遍察全国山川地理,来到卦台山,对其进行仔细的勘查和研究之后,盛赞三阳川是“太极无双地”,画卦台是“华夏第一山”。伏羲创画八卦的遗址卦台早已引起学者研究和重视,学者霍松林【(1921年9月-2017年2月1日),甘肃天水人,著名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德高望重,蜚声四海。幼承家学,有“神童”之誉。早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1951年赴陕执教,曾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撰写了《卦台山伏羲庙记》的碑文,充分肯定了卦台山人文景观的重要性。 4、伏羲庙 5、新闻背景:天水伏羲庙沧桑七千年 6、伏羲庙简介 大事年表 7、2022(壬寅)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全程实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