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22年校友文萃 >

“陆上丝绸之路”的先行者和拓荒者(下)----戴金安(厦门)高中75届【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22-11-27  【字体:

“陆上丝绸之路”
的先行者和拓荒者(下)
——游历记之四十六
戴金安(厦门) 高中75届四班

第十位: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Kumārajīva,344-413农历4月13), 一译“鸠摩罗什(耆)婆”,略称“罗什”或“什”,意译“童寿”, 祖籍印度天竺,混血,出生于龟兹(今新疆库车),家世显赫,其祖上为名门,其父亲来自印度贵族,名鸠摩炎,母亲是龟兹王妹罗什,字耆婆。后秦高僧,与真谛、玄奘、义净、不空并称中国佛教史上五大翻译家,他位列译经家之首,被誉为把佛学带入中原的第一人和我国“第一位译经大师”、翻译学鼻祖、语言学大师,连后来唐玄奘的很多翻译还要运用他的经典译法。

  鸠摩罗什7岁随母出家,受业于龟兹高僧佛图含弥,初学小乘经典,如同神童、或天才,每天能背诵三万六千偈颂;9岁随母赴罽宾(今克什米尔地区),从槃头达多诵读杂藏、阿含等经;12岁,与母返龟兹途中,在疏勒驻留年余,修习阿毗昙及六足论,诵读《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14岁,罗什回龟兹后,广习大乘经论,讲经说法,尤精般若,成为中观大师。当时罽宾国王的堂弟,德高望重的高僧槃头达多从罽宾到龟兹,罗什告诉其大乘宗义,使之垂信。于是罗什之名声大震西域,其名声也传至汉地;20岁,罗什之母辞别龟玆王,和罗什去往天竺,并对罗什说,方等深教,不可思议,要流传至东土,唯有靠你了,但这却耽误你自身的修行,你怎么选择。罗什回答说,一定要宏传佛法,虽苦无恨。游学于北印度(今尼泊尔)、疏勒、莎车等地,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博闻强记,天资聪颖加上高僧指点,鸠摩罗什进步神速,精通佛学、天文、地理、术算等诸多学科,被尊为龟兹国师。《高僧传》记载:“什道震西域,声被东国。”据说当时的龟兹国及前来聆听讲经的各国国王让鸠摩罗什踩着他们的膝盖登上讲坛以示仰慕。前秦皇帝苻坚,统一北方之后,襄阳有名的高僧道安向他推荐去龟(qiu)兹国请一个叫鸠摩罗什的高僧,有问题可向他求教。为了得到鸠摩罗什,苻坚派大将吕光带兵远征龟兹去抢人。公元382年,吕光终于灭了龟兹,抢到鸠摩罗什。当吕光的归途走到凉州时,传来苻坚在淝水之战中惨败、各部落头领趁机反叛,苻坚已被叛军杀死的坏消息。既然皇帝已死,长安无法回去,吕光率大军就驻扎、割据凉州,即今甘肃武威,自称大将军。吕光知道鸠摩罗什是希世奇才,不可多得的高僧,就把他关在寺庙里,好好照顾,派兵严加看守。就这样,鸠摩罗什在凉州一住就是十七年。期间鸠摩罗什除了精研佛理,弘扬佛法,还从看管他的士兵那里学会了汉语,而且在汉语学习上投入很大精力,这为他日后的翻译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建的后秦,弘始三年(公元401年),皇帝姚兴遣使迎请鸠摩罗什到长安,此时他已经五十八岁。

  姚兴把鸠摩罗什安置在长安的草堂寺,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译场,请他主持译经,奉为国师,以国师礼待,声重一时,当时译经的名僧有八百余人,这样的的翻译规模,在历史上是空前的。之前,这儿就因高僧释道安在此译经,而创立了不小的译场规模,后来逐渐成为译经的重镇。且此时姚秦信佛更盛于前,译经事业进而由朝廷全力支持、加以扩充,直到发展为国立译场的开端。此后十余年间,据《出三藏记集》载,经鸠摩罗什之手,所译经律论传94部、425卷,至后秦弘始十一年(409)与弟子译成《大品般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和《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论,系统介绍龙树中观学派的学说。其中“三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为三论宗主要依据;《成实论》为成实学派主要依据;《法华经》为天台宗主要依据;《阿弥陀经》为净土宗所依“三经”之一等。鸠摩罗什及所译律论颇为后世所重,门下名僧辈出,蔚为三论、成实二学派。包括罗什后来所收的数千弟子,皆在此投身于译经事业,其中以僧肇、僧叡、道融、道生最为著名,被称为“什门四圣”;道桓、昙影、慧观、慧严、僧肇、竺道生、道融、僧叡,被称为什门八俊;另道生,僧肇,道融,僧叡,释僧,释昙影,释慧严,释慧观,释道常(恒),释道标被称为什门十哲;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翻译外国经书,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盛举。鸠摩罗什及所译律论究明大乘妙理,见重于南朝梁武帝。侯景之乱后,鸠摩罗什流落辗转各地,仍译经不辍。70岁,后秦弘始15年四月十三日,圆寂于草堂寺。临终前曰:吾所传无谬,则梵身之后,舌不焦烂。在逍遥园依法火化,薪灭形碎,唯舌不坏。


▲位于喀什克孜尔石窟的鸠摩罗什雕像
(图片源于互联网)


▲位于甘肃省武威市中心的鸠摩罗什寺(图片源于互联网,鸠摩罗什初入内地弘法演教之处,寺院内舌舍利塔便是为安奉鸠摩罗什的舌舍利而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

  中国佛教因鸠摩罗什的出现而面貌一新。虽然鸠摩罗什翻译的是佛经典籍,但它的影响却超出了佛教的范围。烦恼、苦海、未来、心田、爱河,这些最初由他创造出来的汉语词汇,今天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鸠摩罗什译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首次将“Avalokiteśvara”翻译为观世音菩萨,中国人之后拜了两千年;文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为人之坚固妄想身像终归于空)也被后人熟知而传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教术语,世亲释四卷十九页云:若取遍计所执自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以故?遍计所执色无所有,即是空性。此空性,即是彼无所有。非如依他起与圆成实不可说一。


▲鸠摩罗什译本《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图片源于互联网)

  鸠摩罗什,用他精美的经文翻译,为中国人打开了一扇众妙之门;在他身后,众多的佛教徒薪火相传,把佛学的智慧一直传承到了今天,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精通多种语言:梵文,汉文,龟兹文,还有已消失的吐火罗文。鸠摩罗什作为杰出的佛学家,深通佛理,又精通汉梵文字,翻译和组织译出的佛经,概出注疏,既能明确表达梵文原意,充分表达出原著的精髓,又能做到行交流畅,字句优雅,富有韵律,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在宗教方面的活动,令佛教徒无不信服赞赏,其学识之广博、方法之卓越,为我国佛教史上之泰斗。尤其是作为一位经译家,在介绍佛教哲学思想,佛教文学方面的贡献则更加突出,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曾在当时及以后对中国的佛教文化产生了的积极影响。梁启超称他为“译界第一流宗匠”,毛泽东评释“鸠摩罗什对中国大乘佛教的传播有功劳。”

第十一位:杨广(隋炀帝)

  杨广(公元569年-618年4月11日),即隋炀帝(公元604年—618年在位),本名杨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后率军南下消灭南陈,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隋炀帝在位期间精简机构,改革吏治,创建科举制,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发展交通运输,开发西域。但他宴游无度,荒淫暴虐,为满足个人欲望,好大喜功,大兴土木,徭役苛重,大规模建设和征战大大消耗了民力物力,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社会矛盾尖锐激化,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苦难和祸害,由此成为了农民起义的导火线和根本原因,导致了隋朝的短促而亡,更为他暴君之名盖棺定论。


▲隋炀帝杨广像
(图片源于互联网)

  大业五年(609年),杨广亲率大军从京都长安(今西安)浩浩荡荡的出发到甘肃陇西,西上青海横穿祁连山,经大斗拔谷北上,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郡。杨广到达张掖之后,西域二十七国君主与大臣纷纷前来开宴会,呈现隋朝文物,奏乐九部音乐,十分盛大;这次西巡历时半年之久,远涉到青海和河西走廊,开拓疆土、开展贸易、畅通丝路、安定西疆、扬中国威、威震各国,其意义重大。在封建时代,中国皇帝抵达到西北这么远的地方,只有杨广一人,此次西巡乃一代有作为的国君所为。为了展现隋朝的富饶,大业六年(610年)元宵节时,杨广于东都为西域人演奏百戏,夜间灯火照耀如同白昼,月底而终。西域商人要到市上交易,杨广就下令盛饰市容,装璜店肆,房檐一律,珍货充积,连卖菜的都要垫以龙须席,这就是俗称举办古代版的世博会。杨广为了开发经营西域,派兵做了一些统一工作,如打败了西突厥的可汗;击败吐谷浑,将其领地建成四郡,派遣官员治理,保证了和西域的畅通。唐太宗也感慨的说:“大业之初,隋主入突厥界,兵马之强,自古已来不过一两代耳。”

第十二位:唐玄奘

  玄奘(公元602年——664年),姓陈,名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县东南)人,其先祖是颍川人。唐代杰出佛学家(高僧)、旅行家和佛经翻译家,法相宗创始人,精通论藏、律藏、经藏,因此被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义净、不空等并称是中国佛教的五大经译家。

  玄奘出生于书生世家,小时候就受到父亲的影响,开始阅读儒家经书,掌握了一定的儒学知识。在十三岁那年,由于家道中落,他便与二哥陈素到洛阳净土寺出家为僧。隋朝末年唐朝初,玄奘便来到长安、成都学习佛法。他跟随几位有名的高僧学习,很快就掌握了多部佛经的精髓,名声大振。为了解决佛经中的疑惑,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也为了阅读更多的佛经,他做出了去印度求经的决定。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他出长安西行,经嘉峪石关峡,出玉门关,沿丝绸之路一人西行五万里,历尽无数艰难险阻到达印度佛教中心。为了搜集和学习各种佛教经典,玄奘不辞辛苦,走遍了印度各地。在天竺的十多年间,玄奘停留过的寺宇包括当时有名的佛教学习中心——那烂陀寺,在这儿待了五年间,他向该寺的主持,印度佛学权威戒贤法师学习佛经,阅读大量的佛经。后玄奘更是徒步考察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在一次佛学讲座中名扬全天竺,被当地僧人尊称为“大乘天”,历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取得了丰硕的佛学成果。


▲唐玄奘西行路线图
(图片源于互联网)

  玄奘西行取经,虽然不是第一个去印度取经的僧人,但是他的成就和影响却是最大的。公元643年春天,玄奘谢绝印度友人的挽留,用大象和白马驮着657部佛经(大小乘佛经梵本)、佛舍利150粒、佛象7尊和花种,离开钵罗耶伽(今印度的阿拉哈巴德)踏上返回祖国的归程。走了两年,公元645年(唐贞观19年)玄奘回到长安,受到了唐太宗的热情接待。继而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在长安设立了国立翻译院,参与的学生与人员来自亚洲东部各地。后来他花十多年时间在今西安北部约150公里的铜川市玉华宫内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他最感兴趣的是“唯识”这一部份,这些佛经之后再传往韩国和日本。玄奘因著自己的见解以及翻译与注解经文的努力而创始了法相宗。虽法相宗没持续多久,但他的许多学说却深深的影响了其他较为成功的宗派。由玄奘口述西行见闻而成的《大唐西域记》,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游记,此书对西域诸国的风物人情、地形地貌细有记录,是研究中亚和南亚地区古代史、宗教史、中外关系史的重要文献和重要的史料典籍,因为印度历史纪录的缺乏,这本珍贵的游记也是研究印度历史不可缺少的文献。


▲唐玄奘(左图在悬臂长城下,右图2018年10月末摄于西安大雁塔前

  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慈恩寺塔(故称),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1962年寺内建立了玄奘纪念馆,大雁塔成为了玄奘西行求法、归国译经的纪念建筑物。1300年前,唐僧师徒远赴天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只为求取佛教经典,承载着太多太厚重的历史,详细可研读西游记。

第十三位: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Marco Polo,公元1254年9月15日-1324年1月8日),出生于威尼斯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意大利杰出旅行家、商人。据称17岁时,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出使中国,带领马可·波罗与十几位旅伴一起向东方进发。他们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从这里到波斯湾的出海口霍尔木兹,从霍尔木兹向东,越过荒凉恐怖的伊朗沙漠,跨过险峻寒冷的帕米尔高原,一路上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饥渴的困扰,躲开了强盗、猛兽的侵袭,终于来到了中国新疆喀什,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古城敦煌,瞻仰了举世闻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画。接着,他们在嘉峪关见到了万里长城,并在甘州(即甘肃张掖)居住了一年。游历过额济纳旗、西宁等地。后东行经宁夏、陕北等地,最后穿过河西走廊,1275年终于到达了上都到达元朝的首都(北部都城),这时已是1275年的夏天,距他们离开祖国已经过了四个寒暑了!他们向忽必烈大汗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礼物,并向大汗介绍了马可·波罗。大汗非常赏识年轻聪明的马可·波罗,特意请他们进宫讲述沿途的见闻,并携他们同返大都,与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友谊,深受元世祖的宠爱,后来还留他们在元朝当官任职。

  聪明的马可·波罗很快就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他被委为钦差大臣、借奉大汗之命巡视各地的机会,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中国的辽阔与富有让他惊呆了。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先后到过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后任扬州总管三年,曾代表元朝出使过缅甸、越南、印尼、爪哇、苏门答腊等國。他每到一处,总要详细地考察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在回到大都后,又详细地向忽必烈大汗进行了汇报。


▲(27)《马可·波罗游记》及其探险历程(图片源于互联网)

  1295年末,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三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二十四载的威尼斯,带回了大汗给罗马教皇的信。马可·波罗在一次威尼斯和热那亚之间的海战中被俘,在监狱里口述旅行经历,由鲁斯蒂谦(Rustichello da Pisa)写出《马可·波罗游记》(Il Milione)。《马可·波罗游记》(又名《马可·波罗行纪》、《东方见闻录》)记述了马可·波罗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中亚等地的地理状况及高度文明的见闻,使欧洲人大开眼界,后来在欧洲广为流传,被称为“世界一大奇书”。 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使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无限神往。《马可·波罗游记》直接或间接地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和接触的新时代,掀起了一股东方热、中国流,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和此后几个世纪的东方情结,打开了欧洲的地理和心灵视野,也给中世纪的欧洲带来了新世纪的曙光。许多人开始涌向东方,学习东方,以致欧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事实已经证实,《马可·波罗游记》给这个世界及以后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积极的作用是不可抹杀而低估的。


▲马可·波罗(左图雕像在悬臂长城下,右图源于互联网)

  许多伟大的航海家,扬帆远航,探索世界,是受到马可·波罗的鼓舞和启发。事实上,美洲大陆的发现纯属意外,因为《马可·波罗游记》的忠实读者哥伦布原本的目的地是富庶的中国。当时欧洲人相信,中国东面是一片广阔的大洋,而大洋彼岸,便是欧洲老家了。同时,他的经历激发了欧洲的不少旅行家,有很多的文学作品都是基于他的游记;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导致了弗拉·毛罗地图的出现,影响了欧洲的地图制作。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达·伽马、鄂本笃,英国的卡勃特、安东尼·詹金森和约翰逊、马丁·罗比歇等众多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读了《马可·波罗游记》以后,纷纷东来寻访中国,打破了中世纪西方神权统治的禁锢,大大促进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因此,人们认为马可·波罗是属于东西方、全世界、全人类的。

第十四位:林则徐

  林则徐(公元1785年——1850年),字少穆,谥号文忠,后称他林文忠公,号俟村老人。中国清末杰出的政治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乾隆五十年七月二十六日(1785年8月30日)出生在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市)一个贫穷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宾日是私塾先生,以教书为业。传说林则徐这一名字,在他出生那天,新任巡抚徐嗣曾鸣锣乘轿从林家门前路过,林宾日认为这是一个好兆头,于是给孩子取名则徐,希望儿子能像徐嗣曾一样高官显贵,光宗耀祖。谁知,林则徐不仅满足了他的心愿,还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大英雄。林则徐从小聪明好学,七岁开始写文章,14岁考中秀才,20岁考中举人,寒窗苦读后于27岁考中进士。嘉庆十九年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云南乡试正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苏、陕西按察使,湖北、河南布政使,云贵总督等职。1839年1月3日(农历1838年11月18日),林则徐奉命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3月10日,林则徐到达广州,立即开展禁烟工作,6月3日以钦差大臣的身份主持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后,因为禁烟和抗英,使林则徐成了朝廷的一名“罪臣”,道光帝以广东战败,归咎林则徐、并将其革职,遭受了悲壮的流放生活,充军伊犁(1840年10月20日奉旨革职查问,度过了经常终宵耿耿不寐的200多天)。1841年7月13日接到流放谕令,次日即启程上路,历时一年零五个月到达伊犁惠远城,到1845年12月4日于哈密接旨获释,11日起程离开,在新疆度过三年零两个月的流放生活。林则徐革职流放新疆,是他一生中最痛苦、最悲愤、最艰辛的日子,却也是他与新疆各族人民共患难的日子。他在新疆生活的三年,为新疆各族人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一,关注新疆边防安全并付诸实践。林则徐认识到新疆在国家整体安全战略中的重要地位,针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国家防务观点,他潜心研究新疆史地,努力讲求筹边之策,他敏锐地觉察到来自沙俄的侵略隐患,未来新疆的安全威胁来自俄国,明确指出新疆驻军的职责是“静可以绥中原,动可以御外辱”,即平时护卫内地,战时抵御外侮。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准备裁撤伊犁镇总兵,移至天津以加强天津的军事力量,并征求伊犁将军意见。林则徐从加强新疆边防的大局着眼,与各位大臣反复商量,之后,他起草奏折,由布彦泰上奏,建议保留伊犁镇总兵,裁撤西安镇总兵,添置天津。清政府经过四个月的反复权衡,最后批准了布彦泰的上奏,伊犁镇总兵给予保留,这对巩固受沙俄侵略威胁的西北边防,有着重要的意义。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对于保证伊犁的安全、大西北的安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针对新疆边防形势提出改屯兵为操防。要加强新疆的防务,就必须提高边防的军事力量,绘制边疆地图。林则徐提出撤销兵屯,让种地的战士回到营院里,专门搞训练,把腾出来的土地交给维吾尔族群众耕种。南疆兵屯有三处:喀喇沙尔、乌什、阿克苏。1844年乌什召民户耕种兵屯之地,屯地给农户耕种后,每年交粮5100余石,除支付官兵口粮,还剩余2000石左右,可折银抵充经费。回营屯兵专事操防,充实了战斗兵员,特别是边境地区,加强了巡防查界,提高了防御外来侵扰的能力。

  林则徐离开新疆后,仍然念念不忘新疆边防。1850年,林则徐返乡途经长沙时,召后起之秀左宗棠到湘江舟中彻夜长谈,谈及西域事务时,林则徐说,西域屯政不修,地利未尽,以致沃饶之区,不能富强,余颇以未竟其事为憾。林则徐与左宗棠的一席谈话,激发了左宗棠经营西北的决心。

  第二,垦荒勘田、兴修水利,巩固新疆边防,维护边境稳定。新疆屯田始于汉代,发展于唐代,成熟于清代。乾隆皇帝统一新疆后,主要在伊犁和北疆,以及南疆阿克苏等地兴办屯田,有兵屯、回屯、遣(遣犯)屯和民屯。鸦片战争的失败导致清政府与入侵列强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巨额的赔款使清政府的财政入不敷出,以往主要靠朝廷财政支持的伊犁将军府和驻守官兵的财政也面临着很大的危机,而军饷和粮秣是伊犁驻军的重要依托。伊宁东部、伊犁河北边因缺水而荒芜的近百万亩“阿奇乌苏废地”(今伊宁市巴彦岱一带),如果能得以复垦,不仅可以解决数万精兵的粮食供应问题,同时也可以部分缓解伊犁将军府的财政困难。

  伊犁垦田扩大耕种面积。伊犁将军布彦泰一向敬重林则徐,委以林则徐执掌粮饷实务,协助垦田勘荒。1843—1844年间,林则徐在伊犁倡导开垦了惠远城东的阿齐乌苏废地三棵树、红柳湾一带3.3万多亩和阿勒卜斯l6.1万多亩田地;安置回户571户,安置汉族民户500户,伊犁垦田取得了巨大成功。

  伊犁开垦成效显著,带动南疆掀起兴垦热潮。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初,林则徐奉旨赴南疆,在大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勘查了库车、乌什、阿克苏、和阗(今和田)、叶尔羌(今莎车)、喀什噶尔和喀喇沙尔(今焉耆)七城垦地,中经英吉沙,遍历南疆八大城,勘地60余万亩;九月间在吐鲁番所辖托克逊之伊拉里克(今伊拉湖)勘地l1万亩,十月间在哈密以东塔尔纳沁(今纳沁城)勘地6000亩,行程三万里,他扶病奔波于天山南北各地,因地制宜,克服困难,或招内地移民承垦,或让当地少数民族垦种,致力广开田陌,使得物阜民丰。林则徐南疆垦荒勘田,为清廷制定南疆垦荒政策提供了真实的依据,不仅充实了边地,而且达到了巩固边防的目的。

  伊犁修渠引水造福百姓。要让废地得以复垦、屯田,就要有水源,必须先修水渠。重垦阿齐乌苏废地,可引伊犁河支流哈什河之水灌溉,但工程规模巨大,花费甚多。林则徐是有名的水利专家,他与布彦泰反复筹划,制定了修建水渠的初步规划、确定施工方案;他向布彦泰提出分段承修、出资认捐阿齐乌苏垦地的要求;他主动承担了渠首工程,带头捐修了最重要、最困难的引哈什河水(老龙口附近)的龙口工程,这段工程正好六里多长,是整个引水工程的关键部分。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五月兴工,九月完成,费时四个多月。随着其它渠段的逐渐完成,长达一百多公里的整条大渠终于修建成功。林则徐还在新疆其他地方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把新疆劳动人民使用的“坎儿井”加以改进推广。阿奇乌苏水渠使近百万亩废地重新成为良田沃野,对缓解当地的经济状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地的老百姓觉得林则徐在修渠的过程中捐钱最多、出力最大,就亲切地把它称为“林公渠”。


▲至今依然造福着伊宁百姓的“林公渠”(图片源于互联网)

  妥善解决农牧矛盾。林则徐在南疆勘察土地时,十分注意协调各民族间的关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道光二十一年曾经奏定章程,宽留该蒙古贸易牲畜行走通路,并禁止户民进山偷掘树株。此次筹议开垦,也要定出管理制度,划清农牧区的界址,既可保证开荒增加农业收益,又不致影响牧民生计,化解矛盾与纠纷,缓和民族关系,以达到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边防的目的。

  第三,关心百姓疾苦,团结各族人民。新疆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区,林则徐在新疆的三年时间,看到了边疆兄弟民族的生活同内地一样贫困,不禁满怀同情地慨叹“穷边鸿雁倍堪怜”,为了改变这种贫穷落后的状况,他踏勘南疆,不辞劳苦,关心民众疾苦,尽力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注意协调各民族间的关系,以达到维护社会稳定、巩固边防的目的,他也赢得了各族人民的爱戴。


▲伊犁林则徐纪念馆留影

  说明:2022年7月14日,南北疆游我们来到伊宁。资料显示,伊犁有一处林则徐纪念馆。慕名之下,搜索了林则徐纪念馆的行线路和地点。下午一点多,我们一行几人终于来到这儿,遗憾的是纪念馆大门紧闭,无任何缘由告示。


伊犁林则徐纪念馆(深处馆前有立着的林则徐铜像,图片源于互联网)

  坐落在自治州首府伊宁边境经济合作区福州路885号的伊犁林则徐纪念馆,是为纪念近代爱国英雄林则徐在新疆的历史功绩而修建。是继福州、虎门、澳门之后,全国四大林则徐专题纪念馆之一,1999年被新疆人民政府命名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命名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被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人民政府命名为“伊犁州禁毒教育基地”;2009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命名为“廉政教育基地”。是伊犁州唯一的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是对外开放、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旅游景点。

  庭院正西矗立着高达三米的林则徐铜像(图31下铜像),林则徐身披斗篷,屹立远望,目光炯炯,眉宇间透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该铜像由厦门大学教授李维祀设计雕塑,1993年获得第二届全国城市雕塑优秀作品奖。2008年由新疆新闻出版局、新疆新华书店捐助,厦门造船厂浇铸。铜像的黑色大理石底座上镌刻伊犁书法家廖华渭题写的“民族英雄林则徐”。雕像身后的照壁墙上,镌刻着林则徐的诗篇《壬寅除夕书怀》四首手迹。


林则徐雕像(两图片源于互联网,左图在福州仓山区,右图在纽约,美国林则徐基金会于香港回归祖国的1997年在纽约华埠中心、东百老汇街的前端竖立的,基座上题有中文“世界禁毒先驱林则徐”以及英文的“Pioneer in the War Against Drugs”,铜像系由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副院长李维汜教授所设计,雕像高3.2米,头戴清朝官帽,身穿一品官服,取站立姿态,背着双手,昂首挺胸,气宇轩昂,目光炯炯直视前方,表达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和睁眼看世界的胸襟气概,这是屹立于西方世界的第一尊世界禁毒先驱的铜像)


▲曾镶嵌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四面上序列第一且巨大的虎门销烟浮雕
(图片源于互联网)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三月,清廷命林则徐为云贵总督。二十九年(1849年)秋,因病重奏请开缺回乡调治,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翌年三月返抵侯官。九月,又被清廷命为钦差大臣,督理广西军务,去广西镇压拜上帝会的反清武装起义。他根本未康复,疝气不时发作,抱病从侯官起程,结果他是躺在特制的卧轿,由闽粤山区一路直达潮州时,开始严重下痢,到了普宁,已病入膏肓,不得不暂住普宁行馆。最后林则徐在儿子林聪彝及幕僚刘存仁陪同下,于道光三十年十月十九(1850年11月22日)辰时,指天三呼“星斗南”之后,与世长辞,享年66岁。在报丧奏折到京前,清廷于十月二十四日(11月27日)还命他暂署广西巡抚。他死后清廷晋赠其太子太傅,照总督例赐恤,历任一切处分悉行开复,谥文忠。


坐落在福州市左营司的“林则徐星”纪念碑(图片源于互联网)

  千古未遇的西方资本主义强敌入侵,促使林则徐“最先从封建的闭关自守的昏睡状态中觉醒,以全新的态度睁眼看世界”。他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为此他不仅受到中国人的敬仰,也得到全世界的肯定。2000年9月20日,在民族英雄林则徐诞辰215周年之际,坐落在林则徐出生地福州市左营司的“林则徐星”纪念碑揭幕,寓意着“林则徐星”从这里升起。1996年6月7日,中科院北京天文台陈建生院士发现了一颗小行星,按照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的规定,谁发现了小行星,谁就拥有命名权。陈建生院士领导的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和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成员、北京天文台朱进博士,提议将新发现的这颗小行星命名为“林则徐星”。林则徐的禁毒和治水业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因此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了中科院的建议。“林则徐星”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沿椭圆轨道以4.11年的周期绕太阳运动

  美国学者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行政官员, 是(道光) 皇帝的化身。林钦差的整个经历明净如水晶。他的动机是禁止鸦片的输入和消费,为了达到此目的,他准备采用一切手段,但是他的任务是毫无希望的。”英国著名香港史专家安德葛《香港史》:“(林则徐的禁烟计划)以果断及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击,使得英国人出乎意料,(他们)完全没有想到林则徐会以果断、活力和对中国利益的献身精神来付诸行动。”曾任英国驻香港总督兼驻华公使包令《钦差大臣林则徐的生平及著述》:“(林则徐是) 中国政治家中最卓越的人物,在中国,可以说林则徐是该国人民的缩影——那个庞大帝国的舆论集中表现在这个人身上。他是中国的一位理想的爱国志士,是华夏的栋梁大才,他是圣人,而且是万圣之圣。他把自己的智慧同传统的智慧结合了起来,(是)中国爱国志士的骄傲,(他) 太伟大了,不会被人遗忘,(林则徐)忠诚地、几乎不间断地为他的国家服务了36 年。”

  林则徐留给我们更为宝贵的是他的精神财富: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拳拳的爱民之心,乐观旷达的胸怀。他在落难之际能如此奋发有为,更能显示其英雄本色。1841年7月14日(道光二十一年)在赴戍途中,仍忧国忧民,并不为个人的坎坷而唏嘘,当与妻子在古城西安告别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这是他爱国情感的抒发,也是他性情人格的写照。这荡气回肠的爱国诗句,可以感知百余年前那位满腹才情的民族英雄的内心世界,我们不由地肃然起敬。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林则徐正是中国的脊梁!他为新疆各族人民作出的贡献使各族人民长思久仰,永远不能忘怀!

第十五位:左宗棠

  左宗棠(公元1812年——1885年),字季高,号上农人,湖南湘阴(今湖南湘阴县界头铺镇)人。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清末洋务派首领(代表人物之一),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虽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但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由幕友而起,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又主持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并推动新疆置省,其间他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他曾对嘉峪关及西北长城、关隘进行过修葺。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修缮嘉峪关关城,亲书“天下第一雄关”(游历记之四十四图二),镌刻匾额悬于嘉峪关关楼。


▲左宗棠雕像(左图雕像在悬臂长城下,右图源于互联网)

  19世纪中叶,英俄两国加紧对中亚地区的殖民争夺,英国基本占领了印度,并觊觎中国领土新疆。1865年(清同治四年),在英国支持下(英国向阿古柏提供军火武器),中亚浩罕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陆军司令阿古柏率兵侵入、盘踞中国新疆,后自立为“汗”,建立“哲德莎尔”伪政权(七国之城),继而侵占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实行殖民统治,史称“阿古柏之乱”。是时,清政府正全力镇压内地人民起义,并且东南警报频传,因此无暇西顾。1871年(同治十年)7月,沙俄乘阿古柏侵占新疆之机,派兵侵占了新疆伊犁地区,使新疆陷入被英俄两国肢解侵吞的险境。沙俄宣布“伊犁永远归俄国管辖”,但当时沙俄因克里米亚战争,比较虚弱,其驻华公使不得不在照会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时说些外交辞令,称占领伊犁是为了“安定边疆秩序”,“只因回乱未靖,代为收复,权宜派兵驻守,俟关内外肃清,乌鲁木齐、玛纳斯各城克服之后,当即交还”,因此清政府内部对是否收复新疆存在很大分歧。又朝中有大臣主张“海防论”,抛出 “放弃新疆、专务海防” 主张,即放弃新疆,主要防御东南沿海,这股舆论汹汹,新疆眼看不保。左宗棠上奏朝廷,提出“塞防论”,他在《奏章》中说道:“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痛陈利害,力主西征、捍卫疆土,在左宗棠等人的积极推动下,清政府决心派军队收复新疆,于1875年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大权。

  1875夏,左宗棠在兰州举行军事会议,商讨作战计划。根据新疆的地理特点和敌我态势,左宗棠制定出收复新疆的战略方针——“先北后南”、“缓进急战”。先收复地势高、土地肥沃的北疆,居高临下压制南疆,并就地解决军需问题。另一方面不动则已,动则迅速毙敌,一定要避免久攻不下的情况。鉴于新疆远离内地,人烟稀少,产粮不多,左宗棠特别重视西征大军的后勤保障,亲自部署粮饷的筹集、采办和转运,购置枪炮、弹药,以确保西征计划的顺利实施。西征军主要由道员刘锦棠部、乌鲁木齐都统金顺部和广东陆路提督张曜部组成,总兵力六七万人,由刘锦棠总理行营营务,防敌北窜东逃。


▲左宗棠收复新疆(图片源于互联网)

  1876年,左宗棠率领大军分三路向新疆进军。为了表示收复失地的决心,他特意为自己准备了一口棺材,走到哪里,他就让人把棺材抬到哪里,将士们看到这口棺材,都决心与侵略军决一死战。4月上旬,左宗棠由兰州移驻肃州(今甘肃酒泉)。时西征军先锋已进抵新疆哈密、巴里坤和古城(今奇台)一带。左宗棠命令刘锦棠率主力军先攻北疆,占领交通方便的主要城镇,然后再向天山以南进军。刘锦棠只用三个多月就攻克了乌鲁木齐等城市,收复了天山以北。接着,左宗棠率军对吐鲁番展开了全面进攻,消灭阿古柏的主力,阿古柏服毒自杀。

  俄国人原本以为衰朽的清廷不会出兵新疆,即使出兵也无法取胜,所以表示:只要中国从阿古柏手中收回了被占的领土,他们就把伊犁还给中国。但不料清军果真收复了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城,被落了口实。1880年,68岁高龄的左宗棠又一次带着自己的棺材,亲率大军离开肃州,出嘉峪关向哈密进发。沙俄大为惊愕,不得不与中国签订了《改订伊犁条约》,承认了伊犁地区为中国领土。新疆全境收复,这是晚清历史上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1884年,清廷正式在新疆建省,即使在王朝末世也没有放弃。

  从此,新疆与内地一般无二,成为祖国身躯上的一部分,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将它分离出去,新疆永远是中国人的。清廷嘉其功,诏封二等恪靖侯。新疆各地也于大小村镇建立左公祠,烧香礼拜。已是垂垂老矣的左宗棠为何仍一身肝胆?家书中,他曾袒露心迹:“西事艰阻万分,人人望而却步,我独一力承当,亦是欲受尽苦楚,留点福泽与儿孙,留点榜样在人世耳。” 他被评价为晚清最后的硬骨头,是第一硬汉,梁启超称之为五百年来第一伟人。

  1881年左宗棠从沙俄收回被“代管”11年的伊犁,在此设立了口岸。《中俄改订伊犁条约》签订后,规定两国边界百里之内的贸易概不纳税,通商贸易扩展到新疆及内地,也成为两国商旅过往的驿站。十月革命以后,新疆和苏联的商务关系一度中断。1920年5月27日,新疆省政府同苏签订了《伊犁临时局部通商条件》(又名《伊犁会议定案》),双方分别在伊宁和阿拉木图互设商务交涉机关,同时规定所有进出口货物均走尼堪卡(即霍尔果斯)一地,尼堪卡成为当时新疆最为重要的对外贸易通道。1921年,塔什干苏维埃政府派代表向新疆当局提出临时恢复两国贸易的要求。新中国建立后,尼堪卡正式改称霍尔果斯口岸,双方的对外贸易已完全国有化,霍尔果斯口岸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中苏贸易的西部最大口岸。1983年11月16 日,霍尔果斯口岸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对哈萨克斯坦国和第三国开放。霍尔果斯口岸重新开放后,成为新疆对西亚和欧洲各国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现今中哈两国陆路贸易的最大口岸,是西部历史最长、综合运量最大、自然环境最好、功能最为齐全的国家一类陆路公路口岸。在“一带一路”春风的吹拂下,近年来,通过霍尔果斯口岸进出口的商品种类和数量急剧增加,口岸年进出境人数、过货量逐年增加,霍尔果斯口岸也逐渐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边境小镇。这里也成为沿着古丝路旅游的热点,引起国际旅游组织的极大兴趣。由欧美等国组织发起的“东方列车”丝绸之路旅行团,1985年10月就是由霍尔果斯口岸进入中国的,吸引着众多的国际友人。

  中法战争时(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清光绪九年十一月至十一年二月),左宗棠自请赴福建督师。1885年7月29日,病重的左宗棠连上两折,其一请求专设海防大臣,其二请求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不久,清廷成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台湾设省也终于实现。1885年9月5日(七月二十七日),左宗棠在福州病故,享年七十三岁。他在临终口授遗折时先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又说:“而越事和战,中国强弱一大关键也。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怀恨平生,不能瞑目!”并提出诸多富强之策和对光绪帝的劝勉。清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入祀京师的昭忠祠、贤良祠,并建专祠於湖南及他所立功的诸省。左宗棠著有《楚军营制》《朴存阁农书》等,其奏稿、文牍等在晚清辑为《左文襄公全集》,建国后又辑有《左宗棠全集》。

第十六位  李希霍芬

  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33年—1905年),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学术地位显赫。1868年至1872年间5月,将近四年,他对中国进行了七次地质地理考察活动,走遍了大半个中国(14个省区),是近代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之人,近代中国地学研究先行者之一,最先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和名称,业界赋予他是“丝绸之路”的概念之父,祁连山山脉至今在德语中被称为“李希霍芬山脉”。从1877-1912年开始,他后半生大部分精力先后撰写、发表并出版了五卷(附地图集两卷)巨著《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China: The results of My Travels and the Studies Based Thereon)一书,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国地质基础和自然地理特征的重要著作,对陕西考察后提出了“黄土成因说”(并创立了中国“黄土风成”的理论)、以及“五台系”和“震旦系”等地层术语、在新疆考察后成为第一个指出罗布泊位置的学者。这套巨著是他四年考察的丰富实地资料研究的结晶,对当时及以后的地质学界都有重要的影响。如今,“丝绸之路”已被世界广泛认可,存在千年又渐渐没落的古代“丝绸之路”是如何被“重新发现”的?著名探险家斯文·赫定的一段话也许能给出答案,他在其出版于上世纪30年代的著作《丝绸之路》中写道:“‘丝绸之路’这一名称不是在中国文献中首先使用的。这个很能说明问题的名称,最早可能是由男爵李希霍芬教授提出的。他在一部关于中国的名著中使用了‘丝绸之路’——Silk Road——这个名词,并进行了论证;在一张地图上还提到了‘海上丝绸之路’。” 李希霍芬在他的《中国》书中,第一次比较谨慎地使用了“丝绸之路”来形容中国西部通往欧洲的贸易路线(仅指汉代欧亚的贸易通道,甚至只是特指公元前128年至公元150年的欧亚交通道路),这个名称一直广为使用至今,并在地图上进行了标注。


▲倾尽后半生写《中国》(图片源于互联网)

  每次调研,李希霍芬除了记载矿产外,还尤其注意运送这些物产的道路,所以他每到一地,必先叙述各地的水陆交通状况,记录在此交通基础上形成的市镇和商业路线,同时结合西方关于“丝绸之国”的记载,由此形成了他的报告主线。在这些前辈的研究基础上,李希霍芬渐渐完善了丝绸之路的历史脉络。他发现,早在西汉时期,中国的丝绸就经今天的新疆到中亚,再到欧洲,当时欧洲人以“赛尔(即丝)”来称呼丝绸,称中国为“赛里斯”,即“丝绸之国”。汉朝政权建立后,尤其是张骞“凿空”西域后,西方文献中出现“丝绸”一词的频率大大增加:古希腊地理学家马里纳斯记录了一条由幼发拉底河渡口出发,向东通往“赛里斯国”的商路;生活于1—2世纪的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把这条商道记入其创作的《地理志》中;明代来中国的传教士利玛窦,也曾写道:“我也毫不怀疑,这就是被称为丝绸之国的国度”;到了19世纪,以研究《马可·波罗游记》出名的英国地理学家亨利·玉尔出版了《中国和通往中国之路——中世纪关于中国的记载汇编》一书,“丝绸之路”一名呼之欲出。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1910年出版的《中国与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一书中引申了李希霍芬的观点。1936年,李希霍芬的学生斯文·赫定干脆直接以《丝绸之路》为名出版了一本书,从此,“丝绸之路”一名逐渐为大众所接受,并迅速传播开来。他以他的行走,记录了中国,命名了丝路。

  1860年,他作为地质学家,应邀随同德国经济使团去远东,访问了锡兰(今斯里兰卡)、日本、台湾、西里伯斯、爪哇、菲律宾,并从曼谷旅行到缅甸的毛淡。1872年,李希霍芬回到德国,1873年到1878年间担任柏林地质学会主席,1875年起,在波昂大学任教,1883年到1886年年间服务于莱比锡大学,1886年后则转到柏林洪堡大学,先后多次荣任柏林国际地理学会会长。在他众多学生之中,最出名的是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venHedin)。李希霍芬晚年担任德国地理协会的会长多年,并协助成立了柏林水文学院,1905年10月6日卒于柏林。

  近代山东之所以被列强窥伺、青岛之所以成为德国殖民地、济南之所以主动开埠,都与李希霍芬脱不开干系。国内较早关注李希霍芬其人其事的学者是弃医从文的鲁迅,后者在《中国地质学略论》中把李希霍芬称为“德人利忒何芬” ,鲁迅不仅看到了李希霍芬的学术地位,更看出李希霍芬的战略野心。“其意曰:支那大陆均蓄石炭,而山西尤盛;然矿业盛衰,首关输运,惟扼胶州,则足制山西之矿业,故分割支那,以先得胶州为第一者。”接着,鲁迅发出感叹和哀伤,“毋曰一文弱之地质家,而眼光足迹间,实涵有无量刚劲善战之军队。盖利氏游离以来,胶州早非我有矣。今也森林民族,复往来山西间,是皆利忒何芬之化身,而中国大陆沦陷之天使也,吾同胞其奈何”。

  众所周知,德国把山东纳入势力范围是以青岛为突破口的,胶州湾是中国近代史尤其是屈辱史的高频词汇。然而,德国侵占胶州湾,目的并非据有一处深水良港,而是看中了山东省乃至中原腹地的丰富矿产资源。换句话说,胶州湾是德国布局中国的战术起点,更是掠夺原料市场的战略终点。他在1882年出版的《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的研究成果》(第二卷)里,大篇幅讨论山东问题,指出胶州湾是适合德国占领的理想地点。“第一,胶州湾交通便利,有广阔的发展余地。从胶州湾修一条铁路,穿过山东省的一些重要煤区,经过济南通向北京和河南,这样就给山东和华北的棉花和其他土特产创造一个便利的出路,同时外国的进口货物也将便宜地运往一些重要地区。海上,大洋的船只可以自由地出入港口,胶州湾堪称山东门户。第二,山东有位置优越而质量良好的煤田,而且储量丰富。第三,中国有‘无穷伟大的、非常便宜的、智慧的劳动力’。” 1897年11月,德国悍然出兵侵占胶州湾,并在次年3月份与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从19世纪60年代李希霍芬考察山东矿产资源以来,至1898年3月6日为止,德国人用3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梦想到计划、从计划到实施、从实施到得手的全部过程。他曾在日记中预言,“这个民族(中华民族)在不断地退步中,他们的力气已经耗尽,就像中国的土地一样,被世世代代攫取,现在已经贫瘠不堪,只能通过人工的手段和精心的照顾才能产出果实一样。”在他眼中,那“人工的手段”便是西方殖民者。

  事实上,李希霍芬后半生撰写的《中国》一书,历时35年才出齐,而他生前亲自执笔完成的只有第一、二卷,后三卷主要由其学生根据他生前资料整理、编纂。历史,就是在偶然和必然间闪烁着迷人的光辉,乱世中李希霍芬来到中国,在这个东方古国行走长达四年。他的记录和文字,成为当时西方了解中国的重要资料,也是我们今日了解当时中国的宝贵文献,而他重新发现和所提出的“丝绸之路”,成为今天中国人最熟悉的地理名词之一。

  另:1913年,法国著名汉学家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首先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他在其所著的《西突厥史料》中提出:“丝路有陆、海两道。北道出康居,南道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由于沿线的贸易主要是陶瓷和香料,因此这条海上交通线又称作“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陆路丝绸之路交相辉映,共同谱写了人类历史交融互鉴、共同发展的篇章。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介绍:“古代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形成了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丝路精神,即‘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

-----------------------------

链接:
9、(央视纪录片)新丝绸之路:一个人的龟玆,鸠摩罗什
旃檀君  2020-01-14 13:56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5657730539316671&wfr=spider&for=pc

10、隋炀帝西巡,让“万国”皇帝膜拜,霸气征服整个中原
来源:腾讯视频   2020年11月20日
https://v.qq.com/x/cover/gm2yp3b46s3rg88/k0027ogs25i.html?n_version=2021

10、隋炀帝的万国博览会,西北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
来源:西瓜视频  2018-11-15 17:57
https://www.ixigua.com/6624024217727795716

11、一代昏君隋炀帝,真的是我们看到的那样吗?还原一个真实的隋炀帝
来源:腾讯视频   2020年11月20日
https://v.qq.com/x/page/g3205b7woof.html

12、《玄奘之路》 (大型史诗剧情纪录片)——唐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来源:哔哩哔哩视频  2020-03-22 13:21:57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8058670

13、《马可·波罗游记》有何历史意义?专家:不仅仅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来源:凤凰网视频  2021-02-27 16:26:43
   
https://v.ifeng.com/c/84Cn3LneIF5

14《中华史话》309左宗棠收复新疆 
来源:优酷  2019-04-25 07:39
   
https://v.youku.com/v_show/id_XNDE1MjU2NzkwOA%3D%3D.html

15、纪连海:多亏左宗棠收复新疆,不然出了嘉峪关就是外国!
来源:腾讯视频   2018年12月17日
https://v.qq.com/x/page/w0814dc3xdh.html

16、电影《林则徐》
来源:央视网  时间:2020年06月07日 16:41

https://tv.cctv.com/2020/06/07/VIDElNHZqtcKZIYH9cw74wQM200607.shtml

17、林则徐在新疆留下的印记——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
来源:央视网  时间:2021-01-29 10:36
https://politics.gmw.cn/2021-01/29/content_34583072.htm

18、“丝绸之路”最早由德国人李希霍芬命名
来源:央视网  时间:2020年05月21日 13:14
https://tv.cctv.com/2020/05/21/VIDECUDBikmgdEyGTvjyXAzl200521.shtml

19、李希霍芬:双面学者的山东故事
搜狐视频  时间:2017-05-04 15:55
https://www.sohu.com/a/138316667_351293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