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光学子的军旅情 南安市梅山的国光中学是一所名校,不仅在梅山侨乡赫赫有名,就是在南安乃至泉州地区都闻名遐迩,这是大家公认的。建校近八十年来,培养出一大批品学兼优的人才,有的成为院士,有的当了省部级高官,有的成为高级知识分子,有的成为名行各业的行家里手,这在母校的博士墙上就可见一斑。我们为这些出类拔萃的学子感到骄傲与自豪! 但是,国光的学子投笔从戎,为国冲锋陷阵,奋力搏杀,保家卫国,保卫边疆和人民的安宁的英勇事迹,恐怕了解的人不多!国光的毕业生投入军旅的人不少,但是亲自上战埸与凶恶敌人面对面拼杀的,可能只有七四届七五届的高中毕业生最多。因为这两届的毕业生七六年都应征到广州军区,而广州军区是参加七九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主力部队,整个军区的人马七八年底就拉到了广西边境进行战前训练和备战了。据不完全统计,国光七四届七五届的毕业生参加作战的有二十多人。这些人都是第一梯队越境作战的,从七九年的二月十七日开始,直到三月十六日撤回国内,整整一个月,在这一个月中,梅山镇的国光毕业生不怕流血牺牲,英勇顽强,以牺牲一人,重伤两人为代价,杀到了越南谅山市,给了越南小霸王狠狠的打击与教训,为母校挣得了荣誉。他们中,有三人荣立二等功。分别是新兰村的陈炳辉,灯埔村的黄建设,格内村的戴金钗。还有竞丰村的李志远、李建耀、李惠群,灯埔村的黄跃进、黄国良,蓉中村的李斯立、李聪民、李杰坚,蓉溪村的李开水,朴山村的林爱民,水口村的林柱昌,演园村的刘金堆,炮三师子弟刘鲁建、王亮、吴浩波,梅峰村的梁清龙,国专三校附中的李跃进,陈建春,李斯钻(烈士)等十多人荣立了三等功。 他们是梅山人民的抵御外侵,保家卫国的形象代表,是国光母校的骄傲!还有一些也算参战的国光中学的学生,他们是整个自卫反击战快结束时从外军区调到广西边境的,战没捞着打,但也算参战了!(具体有多少人参与,我这边没有具体数字)。 而在参战的母校学子中,梅山镇新兰村的陈炳辉是当时的代表人物。炳辉是七五届1班的毕业生,当年毕业即失业,即使是学习成绩再好也没有用!因为当时还处在文革动乱年代,大学还未恢复高考(七七年底才恢复中断十多年的高考制度),炳辉也跟大家一样,虽说高中毕业了,也只能怀着失望的心情,卷铺盖回农村,叫哪里来回哪里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回家修理地球去!正当他失望之余,隔半年征兵的消息传来,让这些非正常年代的高中毕业生看到了一丝的希望。正所谓你希望的大门被关着,总有一扇窗户是为你开的。
陈炳辉也和当年的毕业生一样,投笔从戎,走上了保家卫国之路,来到广州军区55军164师炮兵团(驻广东省潮汕地区)。怀着一颗为母校争光的火热的心,陈炳辉不管是在训练还是在平时的工作中,始终冲锋在前,积极主动,并运用在高中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在火炮训练和射击中的难题,受到了表彰。有段时间,连队在远离营区的偏僻的地方执勤,陈炳辉不惧孤独与寂寞,主动要求连续执勤,一站岗就是几小时,为战友分忧解愁。他是在所在部队的战友中首批入党,首批提干的国光中学学子。部队到了广西边境换了新装备后,他也是积极投入摸索、实践,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了新式火炮的各项参数和基本知识。在战斗中,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在背后负伤的情况下,仍然心无旁骛的投入战斗,直到第二天,被战友发现,拔出了背后的弹片,血流如注,坚持不了晕倒才被抬下阵地治疗创伤。由于陈炳辉英勇顽强,指挥火炮打出了战绩,有力的支援步兵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当场荣立二等功。 部队成就陈炳辉,陈炳辉也热爱部队。没有想到,陈炳辉后来转业到地方工作,也是一辈子从事与部队有关的工作。他回来后,先在县级机关单位工作了几年,就到镇里当了武装部长,他所在的省新镇,正好是福州军区驻军“红色尖刀连”和“抗洪英雄营”的驻地,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他经常在驻军营区进进出出,看到部队内部日新月异的变化,陈炳辉就感到由衷的喜悦。但陈炳辉部长不感到满足,总是想部队之所想,急部队之所急,甚至部队没有想到的问题,他都想到了。 细心和敏感的陈炳辉,很快看到问题的存在。走在来往驻军的路上,陈炳辉时常感到脚步非常沉重。偌大的部队,出入只有一个通道,既弯且窄。还是条街道,街道两边民房密集,人员复杂。这对部队的出入造成很大的不便,特别是部队的大型平板车、装备车出入更是困难。 他想,这条通道在和平时期固然能满足官兵们通行的需要。但是作为军人,是随时准备战斗的,如果发生战争等非常情况,这个唯一的通道一旦遭到破坏了,人员和装备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拉出去呢?怎样以最快的速度抢得先机呢? 自卫反击战纷飞的炮火犹如还在眼前,崎岖的山路造成的通行不畅,弹药粮草的供给无法及时跟上,伤病员无法及时输送到后方医治,部队因此造成过不小的损伤,甚至使整个战役遭到很大的破坏。每当看到自己的战友由于道路不畅而贻误医治的痛楚,陈炳辉就感到非常难过,这样的事情不能再发生了。 自卫反击战纷飞的炮火让他明白,畅通无阻的通行才能抢得先机,抢得先机就是胜利。为了让部队在非常时期能够及时地应急机动,使部队的现代化装备能畅行无阻,使英雄驻军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陈炳辉意识到,解决部队通行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是当前迫在眉睫的大事。 时间就是胜利,陈炳辉部长马上对营区及周边交通状况进行了仔细勘察,派工作人员前往测量,并马上动手,亲自准备了一份完整周密的工作计划。 第二天上班,陈炳辉就把设想向省新镇党政领导作了汇报,并把计划呈现在领导在面前。取得了党委政府的支持,指定陈炳辉部长具体负责开展各项工作。 有了领导们的支持,陈炳辉觉得事情就有了眉目。但是接下来的工作千头万绪,还得陈炳辉部长一个一个去解决。 首先是资金的问题。陈炳辉部长带领武装部的工作人员,下机关,访企业,走村串巷,动员社会各界捐资修路。经过大家齐心协力,人们很快行动起来,纷纷慷慨捐助,机关领导、工作人员、各村部、企业、商店,以及本地一些在外地的成功人士,三百、五百、三千、五千,把钱送到工作组手上。众人拾柴火焰高,短短的一个月内,就筹得资金100多万元,解决了工程资金难题。 其次解决征地。按工程预算,需用地30多亩,涉及农户80多户,按当时的地价,每亩地折价5万元来计、需要补偿农民150多万。可镇里实在拿不起这笔巨大补偿金。陈炳辉挨家挨户做工作,苦口婆心地劝说,真诚友好地解释,不辞辛劳地奔波,终于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 为了使最少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陈炳辉亲自和各种原料供应商谈价、砍价。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他亲自参与挑选有声望、有资质的施工队,和他们谈价砍价,对他们说明施工的各项指标要求。施工时,他天天亲临现场,监督施工。铺设路基,他要检查一下路基是否夯实。铺设水泥,他要检查沙、石、水泥是否按照设计的比例要求搅拌,铺设的厚度、宽度是否按照设计的尺寸要求。要检查水泥路面是否平整,弯道的倾斜比例是否符合要求。近乎苛刻的要求,着实令供应商和施工队无隙可乘。用施工队的话说,他们做了那么多的工程,还从没有碰到一个像陈炳辉部长这么认真的人。 工夫不负有心人,一条贯穿营区,联结周边主要公路的“战备路”,展现在陈炳辉等人的眼前。战备路全长1.5公里,宽6米多,设两个车道,能容两辆重型卡车并排通行。 平坦宽阔的大道,给周边的群众出行带来很大的便利,就连起初没支持的群众也肯首赞许,他们亲切地把这条路叫做“拥军路”。 陈炳辉不仅发动群众帮部队修路,部队上有什么困难什么问题也是千方百计帮助解决。急部队所急,帮部队所需,被军地誉为“优秀基层武装部长”,并被评为“泉州市劳动模范”。 如今,陈炳辉已经光荣退休了。但他的军旅之情,拥军之心,強军之歌还在战友及工作单位周边军营中传颂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