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22年校友文萃 >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和她不朽的传说-----戴金安(厦门)高中75届【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22-10-03  【字体: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和她不朽的传说
——游历记之四十四
戴金安 (厦门) 高中75届四班

  未时,从悬臂长城景区出来,门口周圈算较偏僻,找不到合适的餐馆解决肚皮问题,干脆坐上预约车直奔嘉峪关景区,随便填了肚子后,就进了景区。

一、雄关虎踞护华夏

  公元前 111年,汉武帝在河西走廊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又建阳关、玉门关两座边防关。四郡中三郡的名字分别是耀武扬威、张国臂掖、美酒倾泉的意思,彰示了汉武战胜匈奴、卫护疆土的业绩。嘉峪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初,征虏大将军冯胜在收复河西、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北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1495年由李端澄(时任肃州兵备道)修筑嘉峪关楼,1506年修筑光化楼和柔远楼,整个关城修筑历时168年(1372-1539年),且在整个明王朝统治中都还曾有所修缮,1539年翟銮(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明嘉靖皇帝给予他“诸边文武将吏咸受节制”,遇事“便宜区处”的权力)又修筑敌楼、角楼和一些配套建筑,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嘉峪关自建以来,明代政府军和吐鲁番兵曾屡有战事。明正德年间的1515-1522年,吐鲁番满速尔兵数犯河西。当时嘉峪关只是座孤城,以致满速尔兵两破关城,并屡掠附近请部民众牛羊。直到嘉峪关建成为一座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后,关城锁阴边睡,又有明墙暗壁相合,它便成为西部国防重地,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天下雄关”碑

(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肃州总兵李廷臣视察河西防务,见嘉峪关关势雄伟,便写下了“天下雄关”四字,后来镌刻成碑,碑高3米、宽85厘米。“天下雄关”四字,每字高59厘米、宽45厘米,这四个字还被制成匾额悬挂于嘉峪关关城外城东闸门门楼之上。右上刻一行小字“嘉庆十四年肃州总兵李廷臣书”)


▲“天下第一雄关”碑

(原匾系清末将领左宗棠题书,这关楼1924年被军阀马仲英部拆毁时,原有的匾也就此失踪。前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天下第一雄关”的牌匾,是1988年至1990年修复西门关城城楼后挂的。)

  嘉峪关的雄伟壮观就在于一个“关”字,整个关城扼其要冲,雄踞河西,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公里。关城的平面呈梯形,西城墙外侧又加筑了一道厚墙,使得关城的防御更加坚固,城墙高达11.7米,总长733.3米,关城面积33500多平方米。在南、北城墙的外侧有低矮的土墙与其平行,构成罗城。关城有东、西二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上面都筑有城楼,高17米,面阔三间,三层歇山顶,周有围廊,气势雄伟。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城廓,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重城并守、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形成之势,结构巧妙,牢不可破。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如此复杂的防御系统和坚固的城池,全国罕有,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真正成为固若金汤的关,也不愧为“天下雄关”的赫赫威名,让人望关兴叹。


▲雄伟的嘉峪关(图片源于互联网)


▲巍峨壮观的嘉峪关城远景
(图片源于互联网)


▲暮色下的嘉峪关长城城楼
(图片源于互联网)


▲嘉峪关长城三大景区定位示意图


▲嘉峪关长城导览图


▲嘉峪关长城城楼


▲万里长城——嘉峪关
(右图照于2020年7月1日)留影


▲嘉峪关城前和城墙边留影
(右图后侧为碑刻廊道)

  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始自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九镇所辖千余个关隘中最雄险、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为明朝及后期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的美称,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和“连陲锁钥”之称。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7年嘉峪关文物景区成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嘉峪关所在地是甘肃省西部的河西走廊最西一处隘口(河西走廊继续向西延伸),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50年的历史。嘉峪关比山海关早建九年,在万里长城沿线上分布着许多关隘,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两座:一座是东端的山海关,另一座就是西端的嘉峪关。后者较前者犹有过之,所以嘉峪关是长城上的最大的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嘉峪关最有名还得是长城,虽然嘉峪关的长城没有八达岭长城那么的壮阔,但是站在嘉峪关的长城上能够感受到黄沙戈壁的沧桑之感,让人顿时回到古代战乱纷飞的年代,勇敢的战士们不畏险阻,越过黄沙戈壁,驻守边疆。


▲毛泽东主席手书清·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第一首碑刻

《出嘉峪关感赋》之一
清·林则徐

严关百尺界天西,
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
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
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崤函千古险?
回看只见一丸泥。

  嘉峪关景区入口处正对着一座巨型石刻,上面镌刻的是毛泽东书写的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清末抗英民族英雄林则徐,当年曾以“钦差大臣”身份赴广州查禁鸦片,虎门销烟之举大快人心、举国振奋。可是不久,被投降派诬陷,革职充军,遣戍伊犁。一路颠簸抵达嘉峪关,初八日晨,策马出关。他立马关前,放眼河山,纵临千古,1842年农历九月初七日,见到天下雄关感慨万端,挥笔写下了《出嘉峪关感赋》四首,热情讴歌了西北关山的壮丽风光,抒发了自己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想到一代枭雄受到如此遭遇,真不禁令人扼腕叹息!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全面、系统的以长城历史文化为专题的博物馆,誉为“中华之魂”。原馆在嘉峪关市区,建成于1989年10月。新馆坐落在嘉峪关文物景区,建成于2003年5月1日,占地面积4523.3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499平方米,主体建筑外形呈烽火台式,恰似烽燧相望,长城相连。嘉峪关长城历史博物馆陈列包括:“纵横万里—雄峙千年—长城历史沿革”;“金戈铁马—边塞烽烟—古代长城战争”;“长河落日—丝路花雨—河西长城与丝绸之路 ”;“北漠尘清—山河形胜—嘉峪关”四个单元,将长城历史、文物、艺术和长城研究成果浓缩于一馆,多方位、多角度地全面展示出来,集中国史学界、文物考古界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长城研究成果于一体,从战国直到明代,上下三千年,纵横十万里的长城构筑史,作图表模型、文字版面、彩色图片形式浓缩在1,100多平方米的展厅空间中,既为长城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又使一般游人在短时间内,对中国长城在时间、空间演化上有一个整体、直观的了解;“嘉峪关长城博物馆”还设有“中国古代兵器装备展览”、“嘉峪关文物展览”、“名人书画展览”,收藏各类历史文物和长城书画作品7000多件,其中“长城工牌”、“永乐铜炮”、“嘉峪关关照印版”等都是研究长城的珍贵资料,以其直观的形式和丰富的收藏内容,被誉为长城文化的教科书。


▲嘉峪关景区关城东闸门内道路两侧反映嘉峪关景色的铜板墙雕


▲左图:嘉峪关景区关城东闸门内道路两侧一组反映嘉峪关景色 “南山积雪”、“嘉峪晴烟”的铜板墙雕

▲右图:嘉峪关景区关城东闸门内道路两侧一组反映嘉峪关景色 “来河绕野”、“玉关来远”的铜板墙雕

  嘉峪关的铜板墙雕共有八副大型铜板墙雕,包括嘉峪晴烟、来河绕野、南山飞雪、关限华夷、西山古刹、玉泉活水、玉关来远、北漠平沙,作为嘉峪关关城东闸门内道路两侧挡土墙装饰项目,它们反映了戈壁风情和当年铁马甲兵的场景,据《重修肃州新志》记载,八副大型铜板墙雕均系肃州后八景。每幅浮雕文化创作主题新颖、文化气息创意独特、内容丰富、场面气势磅礴,讲述着一个个与嘉峪关及周边有关的历史文化,如“北漠平沙”这幅浮雕,设计者巧妙地采用嘉峪关北部外面的大沙漠为背景,把商贾歇息期间望之茫然、茫无涯际的沙漠为内容,正好契合明代军旅诗人戴弁的诗句所描述画面,源于戴弁《嘉峪晴烟》诗:

烟笼嘉峪碧岧峣,
影拂昆仑万里遥。
暖气常浮春不老,
寒光欲散雪初消。


▲左图:嘉峪关碑廊及相关部分碑刻

▲右图:“威震华夏”碑系1983-1990年期间甘肃省委书记李子奇题写

  嘉峪关关城景区建有碑廊,里面存放有数块反映嘉峪关历史、维修和名人题词的碑石。碑廊所陈列的牌刻为数不多,却不乏精品之作,明巡按御史徐养量(进士及第)巡视嘉峪关时所书“嘉峪关漫记”碑,记述登上关楼,只见“五月沟草黄,一带石烟白”,唯雄关而独望,集百感于一身,欣然挥毫,笔走龙蛇,扬扬洒洒,两百余字五言诗,一气呵成,对嘉峪关的历史、作用和周边景致进行描绘,有感而发。肃州卫嘉峪关校尉王镇公元1507年所立“嘉峪关碣记”碑,记载了重修关帝庙和修缮嘉峪关的详细情况;陕西提督周达武公元1886年登上嘉峪关时写的感言诗“登嘉峪关并序”等,那通通碑刻都记录着历史、记录着嘉峪关的沧桑巨变,看着那诗、那字、那碑,那刀刻斧凿的痕迹,犹如在聆听古人的教诲与倾诉,心中的那份情愫也随着记录的内容跌宕起伏、思绪万千。


▲演武场上演武场景


▲城墙上的大炮

二、嘉峪关不朽的传说

  1、传说之九眼泉湖。嘉峪关城南闸门的脚下,有一湖水叫九眼泉湖,原名“南门湖”,称“峪泉活水,冬夏澄清,常年清澈见底,碧波不竭,水草丰美,景色宜人,九眼泉的泉水是祁连山的冰雪融化渗入地下后,长途奔袭在此汇聚形成的,这便是嘉峪关的十景之一,是古代屯军养马戌边防患的好地方。澄湖碧波编织起巨大的生命绿洲,壮观而美丽。荒漠地区最怕缺水,嘉峪关却城中有井,山上有泉,用水不患匮乏。当年的征虏大将军冯胜,率领干军万马经过漫长的跋涉,于戈壁瀚海之中,忽见碧湖一片,烟波浩渺,该是怎样的为之一振昵?真乃“天之所惠边民,其佳景也”,也使得军卒得以生存,田地第一灌溉。《秦边纪路》说:“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长,长而后可守也”。


▲嘉峪关城南闸门脚下的九眼泉湖

  2、传说之“冰道运石”。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人却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工匠们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事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嘘短叹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工匠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3、传说之“山羊驮砖”。嘉峪关城,城墙高9米,还要在城墙之上修建数十座大小不同的楼阁和众多的垛墙,用砖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当时,施工条件很差,没有吊运设备,全靠人工搬运。而当时修关城所用的砖,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烧制而成。砖烧好后,用牛车拉到关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于城高,唯嘉峪关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都很疲累,而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所需的砖头就用这样的方式搬运上了城墙。

  4、传说之“瓮中捉鳖”。嘉峪关,以其缜密的结构和壮观威严的气势,闻名于世,从早期的城堡与墙垣组合,逐步发展为关、堡、墙、台、燧等多种功能的复杂结构。走进嘉峪关,就如同走进了迷宫,城中有城,楼宇相连,古老的建筑艺术,完美的防御体系。作为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不是想象中一个孤单的关隘,而是非常巧妙的一个工程,令人叹为观止。除了明墙还有暗墙,下有沟渠,匈奴的战马无法通过,形成阻敌屏障,当然现在是没有水沟的啦,只能想象一下当年的阵势。关门进入是西瓮城,均劈门南向,不与内城门直通,使得关城显得更加肃穆幽深,成为内城第二道防线。城墙呈现“凸”字形,并分为内外两层,关城中间有个大广场,四周是城墙和两个个小的关,就算敌军突破了第一道门,也难以冲破第二第三道,外城还能继续参与防守,与内城守军夹击攻入城内的敌军,呈瓮中捉鳖之势。瓮城四面全是高墙,乃兵巧布的机关,来犯的敌军对嘉峪关的构造不熟悉,一旦误入,就等于盲目瞎眼闯入“瓮城”,墙顶布置好的弓箭手将会把这里变成屠宰场,则如瓮中捉鳖,敌军束手待擒。如此设计再加上天然的要道,使得整个城池固若金汤。玄机之中可见,斯文的中原人不是莽夫,而是非常智慧的。

  5、传说之“定城砖”。 “定城砖”,是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工匠们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地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这块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就一直放在原地,它见证了嘉峪关几百年来的风雨历程,就一直在那里,从来没有人拿走、或移动它,谁也不敢拿走它,一方面是害怕遭到朝廷的惩罚,另一方面是害怕城楼坍塌之后自己被砸死,久而久之大家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定城砖”。虽然“定城砖”看似是多余的存在,但却为我们展示了古代先民们的建造工艺,以及易开占精湛的计算能力,承载着文化和智慧,这块砖到了今天依旧有着深厚的意义。


▲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定城砖”及简介

  6、传说之“击石燕鸣”:在将军府大门外一角墙上,有嘉峪关美丽传说之一“击石燕鸣”景观详细介绍。古时嘉峪关的城门朝启暮闭,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每日形影不离。一日清早,两燕双双飞出关觅食,日暮时,雌燕先飞入城中,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的燕鸣声,终日悲鸣不止的雌燕,最后跟随雄燕而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古时,人们在出关时都会来此敲击墙壁,若能听到“啾啾”燕鸣声,表示出行能平安回来;将军出关征战时,家人也会来此击墙问卦,祈祷将军平安回来,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的燕鸣视为吉祥之声。

  其实,击石燕鸣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利用了声学原理。从建筑学的角度分析,可以知道产生这种神奇现象的原因是由嘉峪关建筑结构的特殊性形成的。由于关城建筑精巧,墙角是砖砌的,结构严密,砖砌坚硬,墙体表面平实,墙体又向上呈梯形倾斜,而墙角呈半敞开的喇叭状,下小上大,又由于人们所站的位置与墙壁的距离不等,所以以石击墙,或两石相击,击石之声遇到墙面,都会产生连续的回声反射,发出连续的啾鸣回音,这回音由快变慢,由低处传向高处,最后消失在空中,使人听到似有一种“啾啾”的燕鸣声。声音由快变慢,数百年来,击墙祈祝的古人和现代游客为了欣赏“击墙燕鸣”奇观,古老的城墙上已被敲击了数个拳头大的深坑,以至墙面击痕累累。现在为了保护文物,不允许再敲击墙体,旅游部门专门放了一个石臼供人们敲击,也就有了今天的“击石燕鸣”石,敲击它,仍然能听到同样的声音。据说嘉峪关城内的几个角落,都有这种击石燕鸣现象。


▲美丽传说之“击石燕鸣”景观

  7、传说之“关照”: 出自《元典章·户部八·契本》。“关照”原指出关护照。“关”的本意为门闩,引申为关塞;“照”是公文、证件,“关照”即出入关塞的公文、证件。参观了嘉峪关才知道“关照”一词的由来,原来如此!嘉峪关是明代西域的重要关口,关外有的只是无尽的荒漠和魔鬼。清初嘉峪关实行“关照”制度,“关”指边塞的关口,“照”指出关的身份凭证。出关的人需要持有“关照”,可以视为早期的护照,而签发“关照”的部门,类似于今天的边检或海关。玉门关、阳关,都是一些关卡。人们出关持有“关照”才能放行。历史发展到现在,“关照”已经被“护照"取代,“关照”一词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慢慢变成了现在的意思。不少学者认为今天“多多关照”这句客套话中的“关照”一词就是来自嘉峪关和其他关口的“关照”制度的。


▲嘉峪关内的“关照”
(左图源于互联网)

  地势险要,巍峨壮观的嘉峪关,就这样横卧在戈壁滩上。“酒泉西望玉门道,千山万碛皆白草。”嘉峪关如同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融入历史的痕迹,见证着风云变幻。她象一位历史老人,把六百多年来离合悲欢的往事,沧海桑田的巨变,映在古老的青砖上,刻在厚重的土墙里。

链接:

嘉峪关文物景区视频赏析
来源:嘉峪关市文旅局  时间:2020-02-12
http://whlyj.jyg.gov.cn/jqzs/sjxg/202002/t20200212_534218.html

全景讲解——嘉峪关文物景区
来源:嘉峪关市文旅局信息广电科  时间:2020-02-24
https://nav.tourgansu.com/pano/1523784595209/index.html?scene_id=20731472

河西走廊之嘉峪关(高清在线观看)
https://tv.cctv.com/2019/11/26/VIDAx9k8l1DG2YXodkAWz0TN191126.shtml

天下第一雄关(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的纪录片)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8%89%E5%B3%AA%E5%85%B3/31160

万里长城嘉峪关关城“击石燕鸣”,这石头声音奇特
一念故事会  时间:2018年8月27日
https://haokan.baidu.com/v?pd=bjh&type=video&vid=10504236632241540091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