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21年校友文萃 >

杨仁江先生传略之(四)加入国光中学再铸辉煌-----许志强(厦门)高中1988届【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21-12-26  【字体:

杨仁江先生传略
许志强 (厦门) 高中1988届

四、加入国光中学再铸辉煌

  1981年秋季,杨仁江调入南安国光中学,回归历史专业。宿舍就在新华楼二楼中厅东侧房间,可俯瞰整个生活区,视野开阔。

  1981年-1982年,杨仁江执教高一年历史科,搭档王若仁、李嘉友等老师。1982年-1984年执教初一年历史科兼三班班主任、段长,搭档雷永杨、李梓芳、侯惠波、侯永暖等老师。1984年-1985年执教高一年历史科。1985-1986年任高一年历史老师兼二班班主任,搭档黄元佐、姚承佳、陈湛等老师。1986-1988年作为班主任,培养了自己在国光的第一批高中毕业生,此后一直都是执教高二、高三的历史科,任1989、1990、1991、1994届的历史老师并兼1991、1994届班主任。1984年左右,南安县教育局局长杨文汉曾力邀杨仁江担任新侨中学副校长,但他没有接受。主要原因有二。一来学校无法解除他的后顾之忧,妥善安排子女在国光中学的学业;二来他更喜欢课堂教学。教育行政虽然也是教书育人,而且他在行政管理岗位上也有成功的经验,但他志不在此。

  1986年的杨仁江五十三岁,秋季作为班主任、段长,搭档苏国响、周祖禁、陈鼎华、王五七等老师,在国光中学第一次承担重任,执教高二(5)班(文科),准备把班级带到1988年高中毕业,送上高考考场。此时他年富力强,却依然心态年轻,与时俱进。到5班上任的第一天,就激情澎湃地宣布了几条举措,并说到做到。比如,要在三天之内认识全班同学,让学生随时考他,实际一两天后他就能准确叫出班级每个学生的姓名;班干部除了第一学期指定外(因是新组建的班级,学生互不熟悉),均由学生民主选举。高三年开学时学生干部选举,他果然彻底放手,尊重选举结果,没有进行任何干预;他每天晚上都要到教室巡查,检查晚自习情况。果然,每天晚上,即使是刮风打雷下雨,都一定会在教室出现。为了避免打扰学生,有时还在窗外“窥视”。这种言必行、行必果、守信用的风格,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杨仁江和全体老师严格细致的管理下,年段、班级从高二年开学就形成了优良的学风。五班每天晚上12点后教室都还是灯火通明,至少有一半学生都还在自习,往往要凌晨两三点才熄灯,个别学生有时甚至通宵苦读。累了偶尔也会三五相约溜出去看场电影,看完继续回教室学习。早上天还没亮,五六点钟就陆续到教室自习。节假日也都是如此。1988年4月,班上女生张婉如用功过度,身体虚弱,晚上12点多在教室昏厥,同学赶紧把她送到医院。杨仁江第二天一早获悉后,就匆匆赶到医院探望,安排学生轮流照顾,并通知家长到医院陪同。经检查幸亏无大碍,休息几天就恢复了。

  1988年高考,国光中学高考告捷,杨仁江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执教成绩。高二年编班时并未区分重点班,但五班三分之一考上大学(次年又有相近人数通过复读升学,累计达三分之二),历史科平均成绩也比较高。文科生年段前四名都在本班。录取学校有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年段理科生前三名中,有两位是杨仁江1982-1984年作为班主任的初中三班的学生。其中代志鹰以国光中学第一、南安县第三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仅比第一名少2分、比第二名少1分,足以被包括清华、北大在内的国内所有顶尖名校录取);李桂木考入北京理工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能把这么多学生送入高等学府,杨仁江功不可没。当年全省高考录取率为25%,其中文科大中专录取率仅20%。按1970年全国出生人口2,709万人、1988年本专科录取67万人计算,同龄人只有2.4%的孩子能读大学,可谓凤毛麟角。


▲国光中学1985届初中3班毕业合影(因初三年无历史课,杨仁江未参加合影,但学生都来自他1982-1984带过的初中3、4班)


▲国光中学1988届高中5班毕业合影(前排左六为杨仁江)

  大部分家长对学生的高考、升学,甚至都不如杨仁江用心。高考后招生录取期间,杨仁江仍持续关注学生的升学情况。五班有一位叫谢丽京的毕业生,成绩在大专分数线附近,本以为升学无望,高考录取快结束时到国光找同学玩,偶遇杨仁江老师。他刚好得到泉州师专正在补录的消息,赶紧让她填报志愿。最终谢丽京被泉州师专录取,如今也是国光中学的优秀教师。

  1988年,杨仁江评上高级教师职称,成为南安1987年12月职称改革后的第一批中学高级教师。

  教师职业的收入向来都较低。杨仁江全家五口人的生活主要依靠他一个人的微薄薪水。金淘盛产席草,打草席是传统产业。从六十年代开始,妻子林丽允在老家的时候就帮亲戚打草席,每天的工价仅为2角,贴补家用,一直到长女杨煌娟上中学(1980年左右)才停止。1980年代农村分田到户,杨仁江是城镇户口,林丽允和三个孩子都是农村户口,却仅分到四分地。林丽允日常做点针织活贴补家用。夫妻俩在学校后山水塔边动手开辟了一小块菜地,自己种点青菜。至于自己印制蜂窝煤作为燃料,在当时也属平常。日子过得清贫,家里来个客人,连个多余的凳子都没有。八十年代的南安农村,经济逐渐好转,电视机开始普及。1989-1990年左右,杨仁江花了两三百元,请一位物理老师组装了一台黑白电视(14英寸或略大)。由于是黑白,且屏幕太小,看着不舒服,只好经常去邻近同事家蹭看彩电。1992年左右,杨煌达(1989年大学毕业)在厦门参加工作三年后,有了点经济能力,买了台彩电孝敬父母。此时,无论是社会环境还是家庭经济,都开始好转。


▲杨仁江在金淘的老宅内景  (摄影:杨煌达)


▲杨家老宅内,杨仁江坐过的交椅(摄影:杨煌达)

  1992年秋,杨仁江执教高二年(1994届)高中文科班。如果一切顺利,两年后学生毕业,他也刚好达到退休年限,可以为执教生涯画一个完美的句号。他曾长期喉咙不适,不以为意,经常就在脖子上围条毛巾。但开学两个多月,到农历10月(阳历11月),喉咙一直没有好转,进食困难,实在拖不下去了,只好到光前医院检查。主治医生是他当年在康美中学的学生许建国。胃镜检查完,老实的许建国未及多想,直截了当地告诉他是食道癌晚期。杨仁江不敢相信。他身体向来很好,走路带风。学校教职工的篮球比赛,他作为主力组织攻防,身手矫健,投篮精准。在几十年的工作中,生病最多也只是普通的伤风感冒,从不迟到早退,从未请过假。许建国只好再次检查,改口说是严重的胃溃疡,需要立刻手术。孝顺的杨煌达带父亲到福州最好的医院做了切除手术。这次生病,是他三十年教育生涯第一次请假,也是最后一次。

  杨仁江为人忠厚、真诚,是人人公认的古道热肠。得知病情,同事、学生、朋友探视者络绎不绝,令他颇感欣慰。有人曾在背后偷偷问许建国,为什么不稍加隐瞒,减少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压力?他解释道:杨老师为人忠直、诚恳,我怎么忍心欺骗恩师,怎么敢违背他的教诲?笑许建国傻的人不少,但是,在杨仁江的言传身教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们眼里,这却是理所当然的恰当选择,也是对恩师应有的尊重。


▲杨仁江晚年在厦门鹭江渡轮(摄影:杨煌达)

  手术后杨仁江积极配合治疗,按时服药,身体恢复得很好。由于收入微薄,没有什么积蓄,林丽允每星期都得去找学校财务借医药费。但他非常乐观,盼望能尽早康复,憧憬尽快回到教学岗位。不幸的是,几个月后病情急转直下,迅速恶化,1993年6月5日即溘然长逝,享年仅六十,再也无缘继续登上他心爱的讲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这位一生清贫、勤俭、忙忙碌碌的一代良师,终于戴着那块心爱的进口手表,魂归故土,长眠地下。

♦待续♦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