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欣赏古今书法 “泰山”两字,是小时候在背“老三篇”中的《为人民服务》,其中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句知道而记下来的,心想泰山有多大多重呢?会不会比杨梅山大呢——泰山早已名闻遐迩,然而更吸引我目光的是,这座名山上的历代帝皇、文人墨骚客留下的摩崖刻石、墨宝题字…… 从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到有眼不识泰山;泰山压顶不弯腰;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都会时而加深我对泰山的认识和向往。2019年7月12日,午餐后,我们一团游客随车、在泰山脚下下了车,天有点阴沉、闷热。团里有到过泰山的团友指了指方向,意即就是要从这儿爬泰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隶属于泰安市(地级市),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贯穿山东中部,主脉,支脉,余脉涉及周边十余县,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总面积24200公顷(426平方公里);泰山主峰玉皇峰,峰顶海拔1545米,在泰安市城区北,主峰傲然拔地而起,环绕主峰的知名山峰有112座,崖岭98座,溪谷102条,构成了群峰拱岱、气势磅礴的泰山山系。泰山既有风景壮丽、峰峦起伏、幽谷深壑、松柏苍劲、瀑布流鸣、四季景色变化万千的自然景观,又有旭日东升、云海玉盘、黄河金带、晚霞夕照等十大自然奇观。泰山风景名胜区(Mount tai scenic spot)是中国第一例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中华国山、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天下第一山和中国书法第一山之称号。 “五岳之首”泰山,气势雄伟磅礴,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素有“五岳独尊”之美誉,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灿烂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泰山自古便被视为是社稷稳定、政权巩固、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的象征和民族精神的家园,也一直是中国艺术家和学者的精神源泉,是古代中国文明和信仰的标杆。历朝历代,无论谁当上皇帝,第一件大事就是朝拜泰山,泰山也因此成为中国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人宗师,都对泰山仰慕备至。自然的泰山,彰显着自然的神奇;文化的泰山,印证着文化的神圣。
泰山“中国书法名山”石刻位于泰山山麓“天地广场”左前方、由著名书法家欧阳钟石先生题写的“中国书法名山”石刻正面,形状模仿岱顶无字碑;笔墨和砚台的形状是“笔耕不辍”,丰碑屹立在泰山脚下的入口。
碑刻全文:登泰山之巅,览自然风光。汲人文精华,品翰墨芬芳。千载书艺传承,一派正大气象!秦汉魏晋唐,诸体荟萃。真草隶篆行,满目琳琅。凌高览胜,翠岱飘墨香。凭栏怀古,仙风展华章。或游或赏,神醉艺术长廊。亦读亦临,气畅天然学堂。国粹书法,源远流长。文墨和谐,盛世隆昌。今之泰岳,首膺书法名山,意托时代孚望。书坛盛举,承扬千秋书道,寄寓万世流芳!
走进泰山,就是走进历史。有文字记载: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此外,还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在泰山留下大量诗文和1000多处摩崖石刻,科学家、史学家则把泰山作为研究对象而留下大量著作。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秦《泰山刻石》与《经石峪》,秦《泰山刻石》位于岱庙东御座大殿露台前西侧,是泰山石刻中时代最早的作品,石刻原在岱顶玉女池旁,后迭移至此。石刻原文222字,历经沧桑,现仅存十字:“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泐。《经石峪》在斗母宫东北方中溪支流的一片大石坪上,镌刻着1400多年前摩勒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部分经文,字径50厘米,原有2500多字,现尚存1067个。大字遒劲古拙,篆隶兼备,被尊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宝,闻名中外。 2007年12月16日,经中国书法家协会和有关部门专家团的综合考评,被首个命名为“中国书法名山”的泰山在泰安天地广场隆重举行揭碑仪式。中国书法家协会一名家说,泰山是一座天然的中国书法博物馆,是一道神奇的艺术长廊,经中国书协研究决定,授予泰山为“中国书法名山”。这是中国书协开展此项活动来授予的第一座书法名山。时至当今,中国书法家协会命名泰山为“中国书法名山”,尊为第一。泰山荣膺第一座“书法名山”,名副其实,当之无愧也! 泰山石刻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书法史,不同时代、不同书家、不同风格的书法艺术珍品荟萃泰山,展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其中包括秦朝的《李斯碑》、汉代的《张迁碑》、《衡方碑》以及北齐的经石峪《金刚经》大字和唐朝的《纪泰山铭》等一大批名碑。自古以来,书法大体有篆隶楷行草五大书体,这些在泰山地区都有名作影响着中国书法史。以篆书秦《泰山刻石》、隶书汉《张迁碑》、楷书宋赵佶《大观圣作之碑》、苏轼《齐州长青真相院舍利塔铭》、行书宋蔡卞《楞严经偈语》和草书清何人麟《秋兴八首》等为代表,诠释了五大书体面貌。李斯、羊欣且不论,历史上楷书四家泰山有“欧颜赵”三家,宋四家,泰山有“苏米蔡”三家,清大家泰山有“刘铁吴”和郑板桥四家,泰山书法理论与书法相配套名垂书法史册。 书法作为中国十大国粹之一,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中国书法艺术在泰山主要以石刻形式保存下来。泰山石刻源远流长,分布广泛,数量众多,泰安境内现存石刻共计9000多处,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宝库。泰山现存2516处石刻中,石刻500余座、摩崖题刻800余处,石刻之多居中国名山之首。 泰安市博物馆,1986年依托于岱庙建馆,是一座集文物、园林、古建筑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是保护、研究和展示泰山历史文化遗产的教育机构和泰安市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主要负责全市文物的征集、收藏、陈列宣传和岱庙内文物的保护研究及景区日常管理工作。为保护这些书法艺术资源,泰安市在泰山景区范围内开展了泰山文化遗存调查,建立了泰山上下41处主要历史文化遗存的文字、图片资料和电子档案。为加大书法艺术设施的建设,岱庙博物馆不断丰富库存。目前,博物馆有藏品9615件,其中名人作品835件。以岱庙唐槐院为平台,以泰山馆藏书法精品为主题,建立了岱庙雨花道院碑廊,为建立泰山书法博物馆打下了基础。截至目前,市区内现存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馆藏各类文物一万余件,其中国家级一级文物139件。众多的石刻遗存充分说明了泰山书法资源的丰富,泰山每年都接待游人千万以上,是书法艺术普及和对外交流的最好平台,是一座名副其实的“书法山”。 泰山书法艺术的三大特点:首先泰山是一座天然的中国书法博物馆。历代书法家在这里留下了足迹的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文墨,从秦代李斯的小篆算起,各种历时著名的字体在泰山上都能找到书法石刻。其次泰山是一道艺术长廊。和其他人为搭建的艺术长廊不同,这条艺术长廊在游客爬山中,在游客的拾级而上中,错落有致、水到渠成自然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其与山体融为一体的浑厚,也向世人展现了其正大气象,让人无法不感到震撼。再次泰山是一位不走的书法老师。泰山是一个天然的书法课堂,它的书法艺术可以随时让游览的人们得到临摹学习的机会,也启发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爱好者和名家。
“南天门”为登泰山盘道尽处,建于元朝中统五年(1264年),分上下两层,条石垒砌,高大宽阔的拱形门洞上镶石匾额三个贴金大字,气势磅礴,恰如其境的石刻对联镶于大门两侧: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在石刻如林的岱庙内,最珍贵、最有价值的当属东御座院内保存的刻于秦代的李斯小篆碑《泰山刻石》,它是中国时代最早的石刻遗迹,也是研究秦代历史和文字的珍贵资料。此碑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历来被视为书法艺术的珍品,被誉为天下第一名刻,堪称稀世珍宝。据悉,泰山刻石立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泰山刻石》镌刻着秦始皇功德铭和二世诏书,篆书、两刻辞均由丞相李斯所书。
2021年4月26日泰山石敢当《金山敢当》获“首届中国年度IP”非遗银奖。2016年夏,泰山石敢当博物馆征集到一方元代泰山石敢当碑石,高70cm,宽41.5cm,厚11cm,系年为“元延祐五年岁次戊午”(延祐系元代仁宗年号,公历 1318年)。碑阳正中为楷书“泰山石敢当”五字,右上角文已漫漶,左下角之文为“□(大)元延祐五年岁次戊午吉日”。经专家考证此碑铭实为现存最早的“泰山石敢当”。这一碑石发现,不仅可证实“泰山石敢当”风俗出现时间在宋元之际,同时也可据此推知其发祥地应在泰山附近,对研究石敢当民俗文化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古登封台”是历代帝王登封泰山时设坛祭天之处,现在玉皇顶已经成为登泰山观看日出的绝佳地。清光绪年间《泰安县志》载:“古登封台在岳极巅,为七十二君封台,台右有碣,题此四字。”今极顶玉皇庙内《古登封台碑》,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立。
在泰山极顶玉皇庙门前有一座高6米,宽1.2米,厚0.9米的石碑。碑顶上有石覆盖,石色黄白,形制古朴浑厚。奇怪的是,碑上没有一个字,因而被人称为“泰山无字碑”, 寓意 “源远流长”。到底是何人所竖,至今说法不一。在明清的时候,许多人认为是秦始皇所立,立碑之意在于焚书,乾隆皇帝更断言:“本意欲焚书,立碑故无字”。还有一种说法是汉武帝所立,据史记记载,前110年汉武帝前往泰山封禅,“东上泰山,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可见汉武帝确实在泰山顶立过碑,至于为何无字?解释说,说汉武帝登泰山极目远望,面对苍茫辽阔、浩瀚无边的天宇,也许已经没有任何语言可以表达他对上天的崇敬,于是立了一块无字碑。
天外村·天地广场的“中国书法名山碑” 碑群,造型优美奇特,寓意深刻。凡游人到此,首映眼帘的就是这片碑群,凝视瞻仰,夺目辉煌,爱国情怀,胸中激荡。削崖为碑,是泰山著名风景名胜点和泰山顶石刻最集中的地方,布满了历代题勒,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唐摩崖,即唐玄宗《纪泰山铭》巨型刻石。唐摩崖高13.3米,宽5.7米,碑文24行,每行51字,现存1008字,是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唐玄宗李隆基泰山封禅时亲撰。摩崖金字隶书,端庄婉润,笔力遒劲,加上文辞优雅流畅,历来为文人雅士政客名流所欣赏。
“仰观俯察”石刻碑群位于玉皇顶附近盘路之侧的石壁上,竖刻楷书。首刻“庚午秋”,末署“陇右马福祥书”。马福祥,甘肃陇西人,旧时习惯将西称为右。中华民国时期西北马家军领袖,与马福禄、马福寿合称西北三马。曾任安徽省主席、青岛特别市市长、北洋将军府祥武将军。此石刻为公元1936年秋天,时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的马福祥登泰山时所题。语自《周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意思是多方或仔细观察。题刻者可能是指泰山无论仰望还是俯看,四处都是景色如画。
“五岳独尊”石刻是众多古迹石刻中最具代表性的杰作。历经百年沧桑的正楷书体四个字,系清光绪丁未年间(公元1907年)由泰安府宗室玉构题书。摩崖高210厘米,宽65厘米,大字径55x42厘米。在其右侧有楷书“昂头天外”题刻。从2004年11月起,泰山景区对“五岳独尊”景观石刻群进行保护整修。现已成为泰山的标志,并被设计进人民币的背景图案。
距第一次登泰山已过30年后,康熙帝在1714年第三次登临泰山挥毫写下了这“果然”二字。康熙帝未到泰山时,常听人说到泰山,有一次还曾梦游泰山,对泰山景色非常感慨。后来他第三次再登临泰山,站在山顶放眼一望,眼前景色果然跟自己梦中所见无甚区别,心中暗自称奇,于是欣然挥毫题 “果然”两字。意为“名不虚传,百闻不如一见,果然如此”,“果然”之慨,这就有点耐人寻味了。这故事虽正史无载,只是传说,却也讲得合情合理。看来康熙还真是一个文化人,值得颂扬。从书法角度看,“果然”二字,字迹圆润,笔力厚重,显示出康熙帝书法的功力。
乾隆帝对泰山情有独钟,一生登泰山11次,题泰山诗170多首,留下了众多遗迹。朝阳洞东的御风崖绝壁上就刻有乾隆帝《朝阳洞诗》碑刻,清高宗弘历于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登泰山时御题的一首五言古诗,镌刻在御风崖上。字径三尺,俗称“万丈碑”,诗文共六行,满行12字,行书体。碑高20米,宽9米,字大1米见方,名“万丈碑”,亦称“清摩崖碑”。可惜现在崖上能看见的乾隆帝诗,是挂上去的。 清乾隆朝阳洞诗碑(万丈碑) 迥峦抱深凹,曦光每独受。
从岱顶玉皇顶东行不远,就会看到两通并列的石碑,一为“雄峙天东”,一为“孔子小天下处”,石刻精美,大气磅礴,文化底蕴丰厚,是泰山精神的写照。两碑后有隆起的小丘,那就是尼父台。“雄峙天东”碑,立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碑高244厘米,宽70厘米,碑阳题“雄峙天东”竖列四字,字径57厘米,行书。“孔子小天下处”碑为天青石,碑身高1.98米,宽0.8米,厚0.24米。碑首仿瓦陇兀脊式,碑文共竖排六行,楷书,字径零点二八米;款楷书,上款为“大明崇祯岁次丁丑仲秋之吉”,下款为“巡抚山东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颜继祖,巡按山东监察御史洪启遵,守济南道山东按察使李时芫,东昌府推官郭启□重立”。据记载,历史上曾有人感于孟子“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名言,在岱顶刻了“孔子小天下处”的摩崖,后损毁。明代山东御史颜继祖在尼父台上又立了这通很有名的石碑。原碑于1967年被毁,仅存碑座,2007年由泰山管委重立。
“大好河山”石刻,位于朝阳洞北,摩崖高100厘米,宽340厘米,大字径50×40厘米,于民国三十三年(公元l944年)二月二日,天津胡宝泉、胡宝林题镌,楷书体。
泰山岱庙汉柏院内这块米芾所书“第一山”石刻,原立于平阴县东阿镇的谷山,是被人们拉到泰安岱庙的,不是米芾为泰山书写,表明古来人们对岱宗的景仰。
“惟天在上”石刻,此碑位于泰山岱顶玉皇庙院内,碑高l05厘米,宽60厘米,大字径25×25厘米,朴实无华的四个大字,楷书体。石刻左边写的是“钦差巡按长卢等处盐政监察御史杨义立石”,右边写的是“顺治捌年捌月仲秋(公元l651年八月)初五日吉日”,这是一件与盐业有关的文物。
“与国咸宁 体乾润物”石刻,于乾隆十三年(戊辰年仲冬月,1748年),泰安知府萨槎题。此题刻在岱顶大观峰西侧石壁上,字面高270厘米,宽100厘米,八字竖列各一行,字径52厘米,楷书体。“体乾润物”的意思,就是泰山体察“天”的广施恩德,滋润万物,意即泰山的德行和造就乾坤的“天”一样。泰山是“万物之始,交代之处”,是发育万物的地方,因而也就可以润泽包括人类在内的世间万物。整个题刻的意思是:泰山和国家一起,安安宁宁,太太平平,履行天命,润泽万物,保佑百姓。
“从善如登” 此题刻位于云步桥南,摩崖高60厘米,宽200厘米,大字径38×44厘米,隶书体,系清光绪九年(公元l883年)小阳月,署泰安县事孙符乾题镌。此语出自《国语·周语下》:“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这是人生的警语!的确,一个人做好事行善事是需要像登山一样,要有毅力、勇气和付出,是很难的;而变坏则像山崩一样,一下就垮了。古人把向善比喻成登山,十分贴切。
“五岳之宗”石刻在岱顶大观峰东侧石壁上,刻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朔,曲敏德题刻;字面高470厘米,宽100厘米。“五岳之宗”四字竖列一行,字径100厘米,楷书。 德星岩有两个含义,一是写实,站在山下抬头看,“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山高百尺,星辰在望,手可摘星,垂手可得,得、德谐音也。二是德者,德高望重也。
碑文是诗圣唐朝杜工部杜甫的《望岳》的千古绝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作自诞生后,脍炙人口,流传至今,未登上和登上岱顶的人都想要体会诗中 “一览众山小”的意境,后代文人墨客登泰山,也或多或少受其影响,留下了墨迹。据悉,从岱庙到岱顶,就有四处不同人题的石刻,石刻的内容就是这首《望岳》。这处石刻是革命烈士纪念碑至斗母宫坊沿途的摩崖石刻,石刻刻于清代光绪十二年(1886年),是清末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吴大瀓(吴大澄)所题的篆书。这处石刻落款是“杜工部诗吴大瀓书” 。吴大瀓,江苏吴兴人,有《说文古籀补》存世,是研究古文字学的权威著作。
“天下第一名山”石刻,系清光绪庚子年八月,石祖芬题书,苏州人,曾在泰安府做官。泰山因其拔地通天的外在形象加之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了民族精神与文明的象征,“天下第一名山”的称号可谓实至名归。
“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石刻,位于朝阳洞北盘路西侧,山东按察使吴丈华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题书,出自《礼·中庸》:“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若登天然”石刻位于云步桥下盘路旁的岩壁上。系明万历己酉年(1609年),河东史学迁题书。“若登天然”的题刻意指泰山之高险,攀跻而上,如同登天。史学迁,字惟良,明万历辛卯乡荐,壬辰进士,山西省翼城县唐兴镇人。他在任常熟知县时,爱民如子,廉洁奉公,举贤任能,惩邪除恶,一身正气,留有美名。
泰山脚下的“虫二”刻石,是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济南名士刘廷桂题镌,是繁体字“風”和“月”的字芯,两字都去掉外面的边,就成了最有名的泰山石刻字谜,寓意“风月无边”,也表现了泰山风光幽静秀美和雄浑深远。
这处“如”字刻石亦非常有名,是泰山著名的刻石字谜,字形像是一柄如意,因此有人认为是草书“如”字,也有人认为是“如此河山”的变形字,有的说是“大好山河”的组合狂草,还有解释为“如此好山”,认为这完美图形可以是如、此、好、山任何一个字的变体,仔细端详倒也有几分神韵在其中,有人觉得像个老鼠,称作“鼠碑”。刻石刻于民国十年,即1921年,上款题“辛酉春三月”,下款题“李和谦游山乐”。这是最诙谐幽默的泰山石刻,传说,这个李和谦只是泰安城一餐馆的店小二,酷爱书法,经常边擦桌子边用抹布随手画出狂草书法。他的这个狂草,又像字,又像画,到底是个啥?他在石壁上狂书了一个字谜:近看像松鼠,远看似玉兔,宛如在与游人逗乐。但至今众说纷纭:学者王克煜认为是草书“如意”,像其义,也像其形,再加上此地平坦,景色宜人,游人至此,神清气爽,称心如意,颇为符题,也叫“如意碑”,意为祝福游客朝山如意。一个店小二都能留下如此神秘笔韵为后人所揣测,不得不让人感叹泰山的博大与神奇(王克煜,男,祖籍山东琅琊,即今山东省胶南市,家族琅琊王氏。主要笔名,金口煜言。1967年4月10日出生在泰山脚下一个桃花盛开的地方,世代书香门第,高级编辑、教授。潜心研究泰山文化。先后著新闻专著,主编大型书法文化图书《泰山白马石摩崖石刻》、《青未了》等20余部。近年来,先后任中国毛泽东诗词学会书法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书画艺术交流协会副主席)。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于一棵大树之下,因大树护驾有功,遂封该树为“五大夫”爵位。谁知后世讹为五株。明代万历年间,古松被雷雨所毁。
“国泰民安”石刻,由时年88岁的日本著名汉字书法家柳田泰云所题,不后即去世。1991年,中国政府应其生前请求将其所写的“国泰民安”镌刻在泰山上。
泰山上有数处毛泽东诗词石刻,遒劲的毛体与雄伟的山体,相映成辉。据记载,毛泽东于1920年4月11日曾经“爬泰山、看曲阜”,作为一个诗人,毛泽东登泰山,竟然没有留下任何游记、诗词之类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经四次莅临泰山脚下,然而作为一国领袖,却始终没有踏上被历代帝王尊奉为五岳之首的泰山一步,并且也没有给泰山留下一个题字。文革命期间的1967年,人民群众出于对毛泽东的热爱,将他在其它地方的题词“江山多娇”以及《七律长征》诗刻到了泰山上,同时激励游人用长征的精神来攀登泰山。 有人认为,自秦皇汉武封禅泰山以来,泰山就是江山统一的象征。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中透露,一九二零年四月,他在登泰山的行程中丢了一只鞋子,找了很久都没找到。而台湾的版图恰恰就如那只丢失的鞋子。“解放台湾,统一中国”始终是毛泽东主席的一个心结。于是就有了毛泽东不解放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就不登泰山的传说。也有人说,这是毛泽东的政治素养和广阔的胸襟决定了他绝不能象历代封建王朝的君王一样登上泰山封表功绩。毛泽东与泰山,留给人们的只有一个个谜团。
“造化钟神秀”出自杜甫《望岳》诗。造化:大自然。钟: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丽。意为:大自然在这里聚集千种美景。
“云海”石刻为近代国画大师刘海粟87岁时所题,位于日观峰附近的石壁上,竖刻行书。无首刻,有末署“刘海粟”。刘海粟,江苏常州人,现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专长国画、油画、书法、诗词。此题刻看上去好像有凸突感,不知用的是阳刻法还是描红时做的效果。左上侧“凌云气”石刻虽无落款,但笔法飘逸洒脱,位于日观峰附近的石壁上,竖刻草书。无首刻,无末署。据说是由现代著名书法家、美术评论家及诗词作家沈鹏所题,刻于1984年,题刻者用来赞扬泰山之壮丽景色。沈鹏,江苏江阴人,历任中国书法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代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他的行草书和隶书“刚柔相济,摇曳多姿”,格调高逸、韵味深长而富有现代感,成为当今书坛最具代表性的书风典型,在国内外文艺界享有盛誉。“凌云气”语自《南史·齐·衡阳元王钧传》“衡阳王飘飘有凌云气,其风情素韵,弥足可怀。”意思是具有凌云的仙气。
徐向前“登高壮观天地间”石刻,位于玉皇顶附近盘路之侧的石壁上,竖刻楷书。首刻“一九八三年三月”,末署“徐向前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徐向前,1983年3月登泰山题词。语出自唐代诗人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意思是说攀登到高外远望天地间壮观之景象。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传为佳话,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白说“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千古绝唱。泰山毗邻至圣先师孔子、书圣王羲之、楷书集大成者颜真卿故里,圣山、圣人、书圣构成了顶级金三角,这是泰山及其周边无与伦比的书法资源。浩瀚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究竟有多少名人登过泰山已不可数,但那些流传下来的名句都闪耀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让泰山超脱于地质概念,在文化中永远区别其它名山,这也是其它所有山脉山峰都难以企及的。正如季羡林先生说:“泰山,在世界上没有哪一座山能和他相比,其原因就在于他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存留的泰山石刻数量之多、形制之巨、历史之悠久、年代之连续,也是绝无仅有的。泰山文化在东方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世界文明史上也举足轻重,之所以如此,应归功于泰山石刻。” 巍巍泰山,重如泰山,稳如泰山,登泰山而小天下。承载五千年文明,孕育华夏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自然景观雄伟。世间名山,泰山的自然、人文皆无与伦比,不愧尊为首岳。伟哉,泰山!壮美哉,泰山雄姿!仅书法而言,从秦始皇起,历朝各代皆有墨迹,自山麓至极顶,遍布碑碣摩崖石刻。举治国之方略,表圣人之哲理,述名人之胸怀,赞山川之胜景,数量之多,叹为观止。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泰山书法巍巍大观!是岱顶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神妙哉,中国书法!“缣竹易销,金石难灭,托以高山,永留不绝。”饱经沧桑、传承千年的泰山石刻艺术印证了民族与国家的发展史,展示了中国书法形变神异、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代表了极高的历史价值和书法价值!她犹如泱泱五千年文明的中华风骨,雄居天下,千秋耸立! 这就是泰山,巍然屹立! 2.泰山风景名胜区 3、中国泰山—书法石刻大全 4.泰山石刻对中国书法史的贡献 5.泰山摩崖石刻书法(中国书法张铁民) 2010-05-12 18:04:31 6.泰山石刻,最大、最好的天然中国书法展览馆 2020-04-29 7.集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一体的泰山文化 2019-05-06 8.泰山石刻 2009-12-03 08:50 9.泰山石刻列表之一 2019-06-21 16:49:48 10.泰山石刻列表之二 2019-06-21 16:52:46 11.泰山石刻列表之三 2019-06-21 16:54:31 |
责任编辑:余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