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21年校友文萃 >

厦大生活 温馨往事---------陈大树(厦门)原国光中学教师【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21-03-26  【字体:

厦大生活 温馨往事
陈大树 (厦门) 原国光中学教师

  母校厦门大学即将迎来建校100周年华诞,穿越时光隧道,回到50多年前的厦大生活,多少难忘的往事,多少温馨的记忆。芙蓉二宿舍仿佛还洋溢着我们的欢声笑语,图书阅览室还留有我们借书的笔迹,教室里老师们还在神彩飞扬地讲课,鲁迅广场有我们奔跑的身影,芙蓉湖中花间小径柳绿花红依然灿烂,大海汹涌的波涛里还有我们青春的风彩,楼前囱口满校园的凰凤花正在争红斗艳……绵绵思念暖心头,一砖一瓦总关情。

  五老峰下的一片海边净土,座落厦门大学,高楼林立,红砖绿瓦 ,飞檐挺脊,栉比嶙次,错落有序,绿柳摇曳,凤凰花红,如是阳光初照,云蒸雾蔚,如梦如幻,还有海风吹拂,送来阵阵涛声。校主陈嘉庚携手建校团队的创造性思维,为后代构建这座美丽校园,奠定南方之强的基业。嘉庚精神成了建设一流大学的精神动力。

  我们这群年轻学子来自四面八方,以校结缘,以爱相聚,师生融洽,级班为家,亲如兄弟,演译着师生情同窗情。

  师情深厚,师恩难忘。刚进校时,评助学金,分为每月17元、15元、12元,多数贫困生都有。政治辅导员陈旭华老师几次找我谈话,关心我的生活,要给我定为17元,我坚持只报15元,还受到表扬,小事非小,体现老师的关心爱护。陈老师政治热情高,工作认真细致,对同学的学习生活无微不至的关心关爱,既是老师,更像大姐。读到二年级时,我和一位同学合作写一篇学习毛泽东著作体会,投稿给厦大学报,不久后的一天下午,同学喊我说领导找我,我跑进宿舍,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师站起来握手并自我介绍说他叫邹永贤。唔,宣传部长,我一时愣住,邹部长怎会亲自找我?原来是投稿的事,邹老师把我们的材料划划涂涂,并做了一些记号,教我们修改增删,我己经不能专心地贯注改文章的事,而是激动之情难予言表,一位校领导为了文章的事情亲自登门教悔,实在令人感动。我们的蒋绍进老师,教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是参加过地下党的老革命,学问渊博,讲课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讲商品二重性,讲劳动价值论,讲价值规律,引导我们探讨未知领域。我们课堂提问,课外争论,他都不厌其烦地解答,而且他经常在经济刊物上发表文章,我们都快成了他的粉丝啦,椐说他把资本论折开,一页页地背读细读深读,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终有成效。吴宣恭老师讲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这材料没定论经常变,但吴老师讲得很有分寸,能把各种观点分析对比,讲得通俗易懂,看得出他的知识面广,熟悉不同学派观点。许经勇老师讲人民公社,他对农村农民农业很熟悉,比较年轻,思路活跃,讲课神彩飞扬声音宏亮有些泉州腔,经常深入班级宿舍,和同学很亲近。他如今已80多岁还常发表论文,为发展三农建言献策,著述等身,令人敬仰!当年的老师们青春奋发,风华正茂年轻有为,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拼搏,都成了教授,硕导,博导,学科带头人甚至某一领域的学术泰斗。吴宣恭老师担任过厦大党委书记,前几年我经常在厦门经济师协会组织的会议上见到他,我有不理解的理论问题向他请教,他也像当年一样耐心解释,真是跨越世纪的师长。如今吴老师已90高龄还在博导的岗位上携带后辈。

  珍惜时机,勤奋苦读。我们住芙蓉二,这幢楼可容纳一千多人,住的是经济系中文系历史系学生,宿舍集住宿自学,小组学习、讨论,班级集体组织为一体。有时整班或系级会议也多是在楼层中厅召开,上课是到教室楼,打一枪换个地方,没有固定教室,每天经常只上4节课,其余时间自已阅读,大家珍惜学习机会,功课有政治经济学,资本论选读,英语、统计、会计、哲学,我们还有东南亚经济……,多数是基础课程,公共课,有的刚开始上专业课,老师是讲得较快,要靠同学课外自行领会消化。其余大量时间自由支配,大家都雄心勃勃,争分夺秒努力奋进,教室、宿舍、阅览室、海边、屋角,都有我们苦读的身影,校园小径有我们勤奋拼搏的匆匆步屐,大海涛声像吹响攻关的号角,虽有一些左的杂音干扰,大家还是默默耕耘埋头苦读。多数同学都能钻进图书馆阅览室,如饥似渴地研读与经济类有关的书籍和杂志刊物。我是每天起码熟读一篇,有经济研究,中国经济问题,各大学学报中有关政经类论文,还抽空阅读一些文学类书刊,有时看小说忘了读经济类论文,总会想办法补读。按当时的知识水平,有不少论文还是难以理解,多数生吞活剥,有时会找老师请教,多找蒋绍进、吴宣恭、许经勇老师,他们都能耐心仔细答疑解惑,如此积累,我们也学到不少经济知识,不过经典著作读得太少,水平不高。

  温馨集体,美好往事。当时还有小组活动,我们政经64级57人以宿舍为基础分为6个小组,女同学只有5人住丰庭楼,也分别编入各组。大家相聚一起,有时开熄灯晚会,东拉西扯,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也有互起绰号,什么“阿乖”“金喇叭”“小胖子”……,我们经常笑声不断乐而忘睡。每周都有小组讨论,我们都年轻气盛,常常围绕讨论问题,各抒己见,有时也争得脸红耳赤,比如讨论孙冶方的物质刺激利润挂帅问题,其实大家也没有通读领会孙冶方的著述,就按报纸的评论,展开争论,有的说追求利润是资本主义的经营思想,一定要批判,才能坚持政治挂帅,有的说办企业投入资本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其实到了批判孙冶方时候,已经是文革风雨欲来的前奏了……。

  班级总的是政治辅导员在管理,下设团支部。退伍军人肖同学任书记,他跟我们同宿舍,住在中间格床下层,还是有些军人作风,就是严肃紧张,搞得我们跟着紧张,不敢睡懒觉,同学有什么问题或困难,都是团支部负责做工作,有时也有班级唯一的党员张仕忠代表年段党支部出面作报告 通过谈心帮扶解决问题。这段美好时光,洋溢着关心爱心。一位同学突患胃穿孔,住一院手术,大家轮流看护,喂药喂水,连续几个日夜地守在病房,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都是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平时都有帮洗衣服的,帮拿飯的,海中游泳互相关照帮扶救护,温暖的集体带给我们许多欢笑许多快乐。

  艰苦朴素,勤俭求学。我们这些学生哥不少来自贫困家庭,都靠助学金求学。我每月15元助学金,伙食费控制12元左右,还有2元多零用钱,同学们的伙食标准也差不多,一条巴郎鱼或几块肉片,一勺青菜一块煎豆付,一碗米饭,还有爱国汤,都成了我们的美味佳淆。满是补丁的衣服印证求学的艰辛,一条农家自织的被单伴我渡过六载寒冬,深夜楼下叫卖扁食的叮当声,也是挡不住的诱惑,偶尔会花上5分钱,买一碗热腾腾的扁食,慢慢享用,……,这些生活细节都成了难忘的记忆,艰辛朴素也成了励志的动力。

  我们是海边大学,面对金门台湾,不仅有书声朗朗,还有硝烟滚滚,经常进行民兵训练,苦练奔跑追击,摸爬滚打,实弹射击,练出杀敌本领。晚上还轮流到海边站岗放哨,都是荷枪实弹,严防敌特乘浪而上或下海投敌的。我们年段好像抓得很紧,复员军人陈同学负责武装治保,他们4位退伍军人,好像把部队的做法套用过来,搞得我们这些学生哥们疲备不堪。当然我们也经常受表扬。

  我们这些20岁左右的学生哥妹在一起,难免磨擦出电。刚进校时,组织部长陈启英在会上声色俱厉地下达禁令,不准谈恋爱!说这届招700多人,谁要是谈恋爱就要清退。第一学年还风平浪静,二年级以后就有些暗流涌动,有约会的,有做伴学习的,有常在一起的,可能芙蓉湖边的垂柳为他们守住多少私密,五老峰的山间小径也有他们的足迹吧?都是地下活动,也没有追究。但是,年轻人感情爆发了也顾不了那么多,我们班毕业分配时,出人意料的有三对黑马,成就姻缘,还有的杀出去,找别班别系别校的,都成就百年好合,这也是同学的艳遇。

  我们的学习秩序很快被文革打乱了。当北大打倒陆平的大字报出来后,学生哥们青春热血容易喷发,大家闻风而动,争先恐后写贴大字报 ,成立战斗小组,好好的学习环境被冲得七零八落,偌大的校园放不下安静的书桌,同学们有的冲锋陷阵,有的随大流,有的中间派,也有的同学不问外面的喧嚣闭门读书,有的干脆回家静观其变,……,文革对全民族都是灾难,都是不堪回首的教训。

  走出校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斗转星移,风云变幻,我们像种子洒遍天南地北,总是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像一块块砖头,砌到共和国大厦,成就时代辉煌。我们的同学不管从政教学做工经商,都能不负时代使命 ,无愧母校盛誉,投身改革开放,参加四化建设,脚踏实地拼搏进取,忙碌的身影,匆匆的步伐,熬白的鬓发,倾心的奉献,是我们对祖国对母校的深情告白。

写于202O年6月底
(作者:厦大政经专业64级校友)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