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养牛人 家乡是一本无比厚重的书,家乡的人、家乡的水,甚至一草一木都是我心中永远不变的挚爱。 这段时间,家乡的小黄牛更是我魂牵梦绕的乡愁。小黄牛拉着犁耙在田中负重前行的样子和养牛人的故事始终让我难以忘怀。 前些日子,我和家乡好友昭明打电话聊天。我们聊到了秋收以后,村里的田地是不是都闲着?乡亲们冬闲时怎样生活?昭明告诉我,村民们有的把田地犁了翻晒一下,为明年开春插秧做准备。有的村民种点青菜自己吃。也有人外出做点小生意,有手艺的人外出打零工。他忽然提高嗓门告诉我:“我们村有个养牛专业户,养了二、三十头牛!”我一听,感到很惊讶,因为从未听说过。昭明告诉我养牛场就在村里小水库边,以前护林队的地方。我马上和昭明约好周末回家乡看看这个养牛专业户。 周末中午,我开车来到我的家乡,根据昭明告诉我的路线,从宽阔的省道转入弯曲不平的狭窄山路,穿过一片荔枝林,只见前方几幢简陋的用水泥砖搭建的棚屋,传来牛的哞哞叫声。棚屋前石柱上用绳子栓着的一只白色的狗张牙舞爪地盯着我,这时,从一间简易的房屋里走出一位个子不高 身材敦实的老人。狗儿顿时安静了。他那满头白发和黝黑的脸上布满了皱纹,仿佛向人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我刚打开车门,老人就迎上前来,满面笑容地握着我的手,连声说:“你来了,欢迎欢迎!”老人带我来到房间,围着茶几坐下,一会儿功夫,杯中的铁观音茶便清香四溢,驱散了冬日的寒气。老人说昨天昭明说我今天会来。他说很早就认识我父亲,只是因为我父亲读书后在外地工作就很少见面了,见到我来他很高兴,说我和父亲长得很像。老人亲切的话语顿时让我的心暖融融的。老人憨笑地说:“这种地方很少有人来,自己也不爱出去跟人家来往,养牛人身上都是牛屎味,自己都不好意思!”老人说起养牛的事情,好像聊家常叙述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随着他断断续续的话语,我的思绪也跟着进入了一个养牛人充满艰辛与执着的故事。 老人叫林宛民,今年68岁。他们家从他爷爷开始就与牛结下不解之缘,爷爷把养牛贩牛之道传给他父亲,子承父业,他和四个兄弟从小就跟着父亲和牛打交道,练就了养牛贩牛的本事。任何一只牛摆在面前,他只要与牛主人聊上几句,再掰开牛嘴看牙齿了解牛的年龄,再看看牛的整体品相。就如同老中医的“望闻问切”,这只牛适合做奶牛还是耕牛,或者是只能当做烹饪大师案板上的菜,牛儿有什么缺陷毛病,市面上能值多少钱,他都一目了然。养牛人有乐更有苦,起早贪黑,养牛如同照顾自己的子女,更要无微不至,因为全家人的生计都寄托在牛的身上。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那个特殊的岁月,家里养的九头牛全被当时的人民公社牵走充公,一家人的生活顿时陷入困境,幸亏有海外的亲戚帮忙,寄来大米和钱,一家人才能勉强活过来。改革开放初期,分田到户,他又看到了希望,凑钱买下生产队出生不久无人接手的小牛犊,从饲养小牛犊开始,又重新走上养牛之路。原来养牛棚在村里,场所不大,勉强凑合。但是离农舍太近,逢年过节时的鞭炮声,惊扰了牛,特别是对怀孕的母牛,影响很大。加上牛棚的臭味大,导致邻里不满,前几年才搬到这里。原来儿子和他一起养牛,前年儿子病故了,唯一的一个小孙子从中专毕业后就到外省打工了,也只有过年时才回来陪爷爷。 老人领着我来到牛棚,几头牛儿瞪着双眼看着我们。老人说他目前以养奶牛为主,前一段时间卖了一批,目前只剩下七头。奶牛论头不论重量,有自己的行规。一头能卖二万多元。有身孕的母牛便宜些,因为有风险,万一牛儿堕胎,买主就亏大了。我们来到附近的田地里,看见有几头黄牛。老人介绍说他也养黄牛,因为现在会耕地的黄牛很少。虽然农业机械化了,但是用牛犁的田较深,地里蓄水可一周,机耕的田地犁得浅,每天都得浇水,很费力费钱,所以会有人来买耕牛,老人说这些黄牛要先教会犁田后才能卖。 听到这些我才觉得自己真是孤陋寡闻了,原以为牛儿天生就会犁田。老人看我一脸惊讶的表情笑了,立马说:“今天我二哥正在教牛犁田,我带你去看看吧。”我跟着老人来到村中央的一块田地里,一个老大爷牵着一只小黄牛过来,宛民老人从田边拿起一个铁犁耙上迎上去。宛民老人介绍说:“这是我二哥孔明。”两兄弟分别将犁架放到小黄牛的脖子上,沿着脖颈系好带子。宛民老人牵着牛绳朝前走,孔明大叔熟练地操纵着犁耙,不时吆喝着。牛喘着粗气,打着沉重的喷嚏,低着头往前使劲的拉着犁铧,泥土快速的向旁边翻滚开来。两位都是年近七旬的老人,干起农活却如此默契、熟练,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忍不住向孔明大叔请求让我试一下,孔明大叔立即把犁交给我,宛民老人牵着牛,孔明大叔在一旁陪我。我颤颤抖抖地扶着犁耙往前走,孔明大叔一会儿叫我犁铧朝下点,一会儿叫我把犁耙扶稳。就这么一高一低地犁了两个来回,气喘吁吁的我就把犁耙交还给孔明大叔。我惭愧地说:“犁的田太差,真不好意思!”两位老人乐呵呵地说:“挺好的,挺好的!” 宛民老人告诉我,犁田还要懂牛的习性:它是喜欢左转还是右转?习惯慢一点还是快一点?干活多久就应该休息休息?总之,要能充分使唤它,驾驭它,牛虽然不会说话,但它能听得懂人讲话的。你懂它,它也懂你,如此,就能人牛合一,配合默契,干起活来才不会累。 暖暖的冬日下,犁田是一道十分动人的风景线。远远看去,那么静谧、那么恬淡、又那么苍茫。世代耕居于此的村民,怀着对土地的深情厚义,年年岁岁守候着这一抹抹如今早已成为乡愁的乡韵。 看着宛民老人忙碌的身影,我不禁感叹,在这个处处“向钱看”的时代,能有几个像他那样安于凡尘?看一方老屋,守几头老牛,清静稳实,平平淡淡,就这样,一辈子!继续用他辛勤的汗水向后人叙述着养牛人的苦乐人生! |
责任编辑:余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