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西小学的历程 南安市葵西小学座落在葵山西麓的小盆地, 著名侨乡福水村中央。四周群山环抱,树木郁郁葱葱。学校门口正对着帽笏山,福水小溪从学校门口潺潺西流,景色十分迷人。“帽笏山前竹一林,停车暂坐聊鸣琴。”这是清朝南安县令李延机赋诗对此环境的赞美。
学校创办于1943年,当时命名为“福水保国民学校”(“保”是国民党时代称行政村为“保”)。校舍利用当时设在营角尾的“谷仓"。1946年。学校移至福水祖厝里,利用两侧的边房及两侧的角间作教室,用“榉头”作办公室。最平属初级小学。当时小学一至四年级为初等班;五至六年级为高等班)。后来成为完全小学(设一至六年级)。上世纪五十年代, 由旅居印尼的价胞林慎廷、林慎津、林慎江等人捐资兴建葵西小学校舍,利用福水祖厝两边的护厝地建了四间教室。因福水村在葵山的西边,故学校改名为葵西小学,并成立葵西小学校董会,实行奖教奖学。一时间,葵西小学的学生覆盖了三个公社(康美、丰州、洪濑),六个大队(福水、铁峰、兰田,赤岭,铺顶、厝斗),十多个村庄(福水、庄内、长岸、过沟、小坂、东山后、垵内、草埔、松柏岭、山兜、山头、董内、池后、赤岭、丁埔头、石门、厝斗)。教学质量名扬遐迩。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旧校舍已难以容纳,故于1985年 由校董会发动海内外热心人士捐资12200元,并于是年10月1日启土,第二年9月30日竣工,新建一幢258平方米的校舍,总计支出为24500元(有立石为记)。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文化教育事业的突飞猛进,校合已难以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此,校董会寻亲拉故,争取旅港港同胞林树哲先生(南益集团总经理) ,为福水捐建了一座教学楼,取名“玉𥖄楼”(因树哲先生的岳母林玉𥖄,是我们福水村营角尾人) 。大大地改善了葵西小学的办学条件。
几十年来,在各级领导、校董会,海外侨胞、港澳同胞、社会贤达人士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日臻完善,逐渐成为一所规模相当、设备齐全、环境优美、秩序井然的学校,是学生学习的理想园地。至此,学校校园面积达 2859平方米,校舍面积达1321平方米,全校有6个教学班, 在校学生达200多人。 学校认具贯彻“两全方什”,严格教学常规管理,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提倡朴实、扎实的教学作风。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努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特点,举办各种学科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故历届毕业生参加统一考议,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进入福玲中学的各年段学生,参加统考时,成绩排列前十名的学生,葵西小学去的学生占了大部分,深得大家的好评! 几十年来,学校输送出一批批合格人才,校友遍及海内外,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地做出贡献。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学校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 的办学方向,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办学质量屡创辉煌。1992年12月被南安市教育局评为“实现中期管理目标良好”; 1997年荣获康美学区“体育先进单位”; 2000年顺利通过康美镇素质教育验收;2001年元旦,学校男女篮球队参加康美学区“石雕杯”篮球赛,双双荣获男子乙组、女子乙组冠军。 2001年被南安市宣传部教委授予“文明达标学校”;同年9月,学校南音兴趣小组代表康美镇参加南安市第七届中小学生南音大汇唱,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令人觉得有点骄傲,有点心酸。骄傲的是,几十年来,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日臻完善,教学质量蜚声遐迩。心酸的是,由于学校生源锐减(许多本村村民到外地买房,共子女随迁转往外地就读),故学校因生源不足,被迫撤销。学生只好转往别的学校去求学,真是十分不便,实为万分可惜! 注1:原文载于《福水村琐记暨人物志》一书,林广明著,2017年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