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20年校友文萃 >

南安古代制糖补遗----------许志强(厦门)高中88届【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20-09-23  【字体:

南安古代制糖补遗
许志强 (厦门) 高中88届

  拜读过戴明哲老师《糖铺》及林广明老师《糖蔗生产 今昔摭谈》两篇大作,我对古法制糖有了相对完整的概念。但因为缺乏完整的亲身经历,尚有不少疑问,遂于闲余请教了多位老人,并查阅各种书面和网络资料,在此择要分享。

(一)南安蔗糖历史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甘蔗的国家,也是两大甘蔗制糖发源。我国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制糖技术。根据《南安文史资料》第十期王家贡《南安县蔗糖生产及其经济地位》一文的介绍,泉州之糖,南安最多,尤其是晋江东西溪两岸。1940年左右,全县甘蔗种植8,250亩,平均单产5千斤,有土糖廍(即糖廊,制糖的土作坊)400余家,蔗车500余架,年产红糖三万九千六百多担,主要运销县外。另据《南安建置誌》的介绍, 1949年南安有439个保(相当于现代的村),1985年有383个村。按此推算,平均每个村有至少一个糖廍。

  1958年,南安土糖廍发展至674家,达到巅峰,但1954-1959南安(美林)、大盈、洪濑等现代糖厂建成投产后,糖廍随之迅速消失。1986年,南安被列为全国五十个糖料生产基地之一。随后,1990年代南安甘蔗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糖厂纷纷倒闭。

  顺便提一句,郑成功及其子孙凭借台湾一岛对抗满清王朝数十年,一个很重要的财源就是蔗糖贸易。因为有先进的制糖工艺,中国蔗糖在价格和质量两方面都极具优势。收复台湾后,郑氏集团每年向日本出售18,000吨蔗糖,一斤优质蔗糖在中国的采购价10文左右,在日本市场的销售价为500文,相当于一石大米的价格,可谓一本万利。

(二)蔗车

  甘蔗收割后必须尽快进入制糖阶段,否则容易变质。制糖的第一个工序是用蔗车榨糖。《天工开物》就介绍了蔗车,即甘蔗榨汁机。


古代糖车(取自《天工开物》,图中兩轴(辊)齿向应相反)

  按其记载,明朝时蔗车的主要机件——辊筒是木质的。甘蔗需要反复压榨5-6次,效率较低。后来改成带有齿轮的石辊筒(也称轧辊、石碾、糖碌、碌碡),提高了效率。据老人介绍,一根甘蔗反复压榨三次,即可榨干。打制石辊筒工艺较复杂,据说一对的价钱是10担稻谷左右,相当于一亩稻田两个季的产出,价值不菲。一般是村子里家家户户共同出资,作为公用。在南安,稻谷是主要食物,甘蔗是主要经济作物之一,都需要用牛。所以,碾稻谷用的石碾和榨蔗用的石辊筒几乎是每个村子的标配,场地都在一起。

  两个辊筒中,一个被牛拉着转动,是主动轮;另一个靠上部的齿轮传动,是被动轮。石辊筒上的连体齿轮在啮合时会出现严重的冲击和摩擦、磨损,工匠们在轮齿的工作一侧镶上木片,达到缓冲、减磨的目的。辊筒的工作原理跟用来磨米粉、磨豆腐的石磨很像,需要很精细的安装调试,经验丰富的人才能胜任。


石辊筒(石碾)

  石辊筒非常笨重,必须两头牛拉车,体质弱的就得三头。一般两小时左右就得换班,以免把牛累坏。如果是连续作业,一天一夜需要至少12头牛。因此,榨糖季节需要动员很多牛参与轮换作业,很多70岁以上的老人都有小时候牵牛去糖廍榨蔗的记忆。作为报酬,牛主人除了可分得蔗尾喂牛以外,往往还可分得一些糖。有些地方借用流水之利,制作水车作为蔗车的动力,牛可就省力了。

  一架蔗车一天一夜24小时可以榨3吨甘蔗左右,也就是当时一亩蔗田的产量(现代亩产5吨左右)。每百斤甘蔗可得糖10-13斤左右。


广东湛江市遂溪县调丰村蔗车(槽床,辊筒,夹柱,顶板)


蔗车的槽床,即底座

  古人非常重视物资的充分利用,蔗渣晒干后往往用来做煮糖时的燃料。如果三国时代的曹植见过这个过程,也许七步诗就不是“煮豆燃豆萁”,而是 “煮糖燃蔗渣”了。蔗渣还可以作为造纸的原料。

(三)煮糖

  蔗汁不能久放,隔夜就能变酸,所以榨糖、制糖必须连续进行。制糖最重要的工序,就是煮糖。加热原料一般就地取材用木材或甘蔗渣。煮糖需要一字排开四口大锅(也有五、六口的)。从第一口大锅猛火熬制开始,甘蔗汁加热煮沸,就会浮出很多泡沫及杂质(蔗渣),需要不停地捞掉(可作烧酒的原料)。蔗汁煮到一定的浓度,凭着眼睛观察经验,逐次将稠糖起到下一口锅继续熬制,让水分不断地蒸发,越来越浓。这叫“赶水”。熬制是个技术活,工人必须注意观察,掌握好火候,反复搅拌,稍不留神糖汁糊在锅底烧焦,出来的糖就会焦黑带苦。由最初的甘蔗汁到糖水、糖浆,每口锅熬制20-30多分钟。慢慢变成黄色的糖浆。此时,加入适量的石灰粉或蚬粉(起凝固作用),经搅匀后,舀入大木桶,抬到糖格再倒出来,用木板将糖浆抹平。经过数分钟的凝固,糖浆很快变硬,成了厚约一厘米的黄糖,也就是糖帮,捣碎成粉末状就是一般的红糖。整个过程需要6-10小时。


清朝时期的台湾,糖师在糖廍内煮糖的情形,几个大型锅鼎呈一字形排列。


煮糖、赶水


捞泡沫、杂质

  为什么煮糖时往往不让小孩进入现场呢?可能是出于安全考虑。糖廍内至少四口大锅长时间连续处于高温煮沸状态,不时要把糖汁用长勺子舀到下一口锅,容易烫伤,作业时非常紧张,动作幅度大,小孩子在现场活动,安全隐患不小。

(四)制作白糖(砂糖)的黄泥浆脱色法

  南安制糖技术发展较早,原来只做红糖,在元代掌握了白糖的制作方法。清初《泉州府志》物产条载: “初,人不知盖泥法,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用黄泥浆的吸附脱色生产白糖的盖泥法,一直沿用到了1950年代。

  该法用一套漏斗形的陶器,配以瓦缸和其他小设施,将蔗汁熬至相当浓度后倒入瓦溜(漏斗形陶器,即糖漏)中,从上淋入黄泥浆,借助黄泥浆的吸附脱色,制取土白糖。这个过程需反复三次,每次十几天。


天工开物关于白糖制作的示意图

  榨糖季节从农历11月到正、二月持续至少一两个月,每天需要至少十几人齐心协力24小时昼夜不停,非常辛苦。

  从种植甘蔗到制成红糖、白糖,凝结了无数古人上千年的智慧和汗水。中医认为红糖性温、味甘、入脾,具有益气补血、健脾暖胃、缓中止痛、活血化淤的作用,长期作为养生配方补品。

(大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2020年9月21日 于厦门

----------------------------------------------------------------------

糖蔗生产 今昔摭谈----林广明(南安)高六组【校友文萃】

糖 铺----戴明哲(厦门)高十二组、原副校长【校友文萃】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