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9月16日 周六 晴 套用朱自清先生在那名篇中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要说:这两天心里颇不平静。真的很激动,真的很有收获,真的需要敲击键盘,记录下这“颇不平静”的内心状态。 9月15日周五下午收到中国工程院李龙土院士的短讯回复,答应我于第二天下午两点半到清华大学材料逸夫科技楼他的办公室面谈。李院士1953年毕业于国光中学初中部,后考入清华大学,1997年当选院士,截至2016年,他和另一位国光校友中科院陈桂林院士是南安籍唯一的两位院士,他们是国光中学优秀校友代表,是国光中学长期引以为豪的办学成就之一。同日,我还收到一条微信,是国光校友黄坚持前辈发来的,他说可以在周末培训之余去家里见面。黄老先生1953至1959年在国光就学,后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核工业研究所二所,从事高端技术研究至今。两位前辈的来信以及信息中对前往路线的详细指示已经让我感受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科学工作者为人处世的风格和原则了,尊重他人,替人着想,注重细节,谦逊低调,与人为善,平实理性。 于是,我趁紧张的培训学习之余,不顾周六修正时间的短暂,去与两位老前辈会面。必须承认,我是抱着敬仰的心态前往的,是抱着朝圣科学的精神前往的,也抱着对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的种种遐思前往的。 来到清华这个中国最高、最好的学府,我还是感到很激动的,不为别的,只为想到它是优秀、卓越的代名词,它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何其大,影响何其深远,它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诠释的是有意义的人生追求,传达的是个体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的终极情怀,它所推崇的“行胜于言”的生活原则和生命哲学已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优秀学人。而它就是两位国光老校友的共同母校,是他们攀登科学高峰、走向人生辉煌的重要中转站。我分明感觉到,整座学府弥漫的是真理的气息,是超越自我的精神,是国家和社会的希望与未来。作为国光的一员,即是校友,又是现在的工作人员,我也分明分享到了两位老校友从母校出发后所带来的荣光。 先在清华与李院士见面了。短暂的半个小时过得很快。一坐下来,他就谈起了64年前在国专小学、国光中学的就学情形,当时的校园,当时的老师同学,以及如何“风尘仆仆”,乘坐4天的车到达北京求学。他赠送给我们一本书叫《水木年轮探索路—李龙土院士80华诞画册》,借此书简要介绍了他的科学历程和主要成就。82岁了,但是他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一同前行的国光校友、北大硕士后留京工作的刘校友为此写了一段感受:“拜访清华大学李龙土院士。1997年,我在母校国光中学读书时,先生刚刚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年后,老先生已经82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老先生非常谦和,他说,他们的成就都已经过去了,现在主要看年轻人的了。最后惊奇地发现,老先生在用微信,并与几位后生加了微信好友。斯勉矣,幸甚至哉!”在合影的时候,一个细节也震撼了我,82高龄的老先生亲自用固定电话叫了一个学生来为大家拍照,他希望每一个在场的人都有机会一起合影留念,这难道仅仅是考虑周到而已吗?这里面所包含的东西难道不是教育应当追求的吗?我想,十一学校里面所戮力寻求的超越分数的东西与这一定紧密相关。考虑到老先生的时间宝贵,我们不舍的告别了,但是我们觉得已经收获甚多了。 按照事先约定,来到黄老先生在核二所的家里。老先生早早的就在楼下等待,一直把我们迎到家里,这与在离别时把我们送到交通方便处一样令晚辈感动,他们身上所闪耀的就是一份份人格的魅力。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黄老的谈话是情感与理性俱备,博学与深思兼得。他回顾了初高中在国光学习的六年间难忘的人与事,那些人生的贵人、那些一生的挚友、那些刻骨铭心的往事无不令他自己感怀,无不令听者触动和震撼。他对自己所从事的高端领域如此热爱、如此了然,对我们提出问题的讲解如此深入浅出,平白易懂,在不经意间使我们增加了知识,拨开了迷雾,还修正了原来的一些认识,受益匪浅,心满意足。作为科技工作者,他对社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乃至人生的关注与认识在一两个小时的会面中真是令我们大开眼界,大饱“脑“福。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偶像的力量是惊人的,周末与李老和黄老会面,让我感受到了许多许多,让我为自己的求索之路更加明确了,让我在异地远方的跟岗学习更加明确了,再一次写下那句话,作为对他们的景仰和对自己的鞭策: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此刻,平静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