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恢复高考之际 核心提示 1977年12月,全国570多万考生涌入已关闭10余年的高考考场(录取率之低空前绝后,仅4.76%)。恢复高考,不仅让许多青年和家庭的前途发生了转折,更成为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巨大推力。今年距离恢复高考正好40年,南安的读者李立仁致电本社24小时热线96339反映,他们家有五位至亲是1977级大学生。据悉,李立仁和哥哥、妹妹以及姐夫、妹夫都参加了1977年高考,并一举考上大学(四位本科、一个专科)。昨日,记者来到南安梅山,聆听其背后的故事。 转机 高考制度恢复 兄妹踊跃报名 李立仁的父亲李斯图、母亲陈惜治,分别是原光前医院(当时叫国专医院)的会计和护士。生育二男四女,由于历史造成的原因,六个兄弟姐妹,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是农村户口、回乡知青,要想改变命运,只有高考一条路,置之死地而后生。老大李小川只念到初一,文革时期失学,未能参加高考。 1974年春,李小川和黄泉丰结婚。黄泉丰为1966年高中毕业生,是公社社办木器社工人。也是在那年夏天,李立仁和哥哥李友仁高中毕业;一年后,老四李玉玲也高中毕业。兄妹三人相继别无选择,只能回乡务农。一九七六年春,哥哥到国专医院当临时工;李立仁则在1974年12月,到梅山公社革委会办公室当半脱产人员。 1977年,我国高校招生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广开才路,不拘一格,“自愿报名,文化考试,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招生对象是积压十二年半的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包括按政策留城而尚未分配工作的)、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以及在校高中生中的佼佼者。啊,喜讯犹如石破天惊,迅速插上翅膀,四下扩散。这对所有渴望深造的青年来说,无异于一服神奇的兴奋剂。 李立仁介绍,高考牵动了整个社会的神经,一时间,“喂,有老课本吗?”成了熟人见面打招呼的常用语。嚯,仿佛变戏法,一夜之间,尘封多年的旧课本,就像文物一样,纷纷冒了出来。交了五角钱的报名费,他和姐夫、哥哥、妹妹也决心放手一搏。 国光中学辅导班应运而生,吸引了大多数报考者,五百多人前去补习。姐夫黄泉丰停下了公社木器社的雕花活;哥哥李友仁照看医院发电厂,可以一心二用,公私兼顾;妹妹李玉玲连中午也在拼搏,有时白天没电,便点起了煤油灯…… 李立仁一来人在公门,难以脱身;二来认为文科特殊,主要靠平时日积月累。因此,虽然报名,但很少参加补习。后来虽然向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请了两周的假,但无法专心致志,得不时被顶头上司等其他头头和非头头,叫去公社机关打下手(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就连公社教革委的干事,都敢让他全文复写邓小平的长篇讲话。他家庭近在咫尺,传呼方便。自己“批邓”常在河边站,难免不湿脚。原本追随的靠山,一个个大势已去,灰头土脸,自身难保。他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唯恐得罪,被穿小鞋)。 1977年12月16日和17日,他们参加了由本省命题和组织的统考。当时共考四场,语文、数学和政治各一百分,文科的史地和理科的理化也均为一百分,总分四百,不多不少。 录取 先后收到通知书 消息轰动一时 李立仁称,当年高考成绩并未揭晓,只是公布初选名单,于1978年1月9日晚通知考生本人,翌日上午八时开始体检。“我们四个至亲都榜上有名,这不啻爆炸性的新闻,轰动一时,亲朋好友纷纷祝贺。饱经风霜的父亲皱纹密布的脸膛,不时笑成一朵菊花。” 不久,进入录取阶段,省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在春节前夕就陆续寄达。1978年2月5日(农历腊月二十八),李玉玲和大哥李友仁肩并肩,正在旧大厝的下照厅推磨,碾米磨浆。嘿,一封挂号信——江西冶金学院录取通知书来啦!李玉玲一听说是她的,兴高采烈,便立即撂下活路,将大哥撇在原处,连蹦带跳,赶到厅堂上拆阅。咦,是机械系矿山机械专业——噢,她是全公社女考生中,第一个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 李立仁忆述,这个妹妹当生产队出纳,老做大学梦;与人为善,能文能武。不仅时常温习数理化功课,而且选购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难忘的战斗》、《彝族之鹰》、短篇小说集《禾苗正绿》等书来看。 2月22日,李友仁也欢天喜地,接到福州大学录取通知书,念的是电机系电机与电器制造专业。 2月27日早晨,李立仁为乘坐班车前往省会,分别要去福州大学和借道转赴江西冶金学院报到的哥哥和妹妹送行。嗐,相形见绌,百感交集,只觉得酸风刺目,寒气彻骨,心里很不是滋味。 唉,他在梅山公社革委会,兼做秘书、文书、报道组和通讯员的各一部分事务,经常忙得不可开交。在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中,中共晋江地委委员、梅山公社党委代书记不少随人俯仰的发言稿,他这个二十岁的毛头小子捉刀代笔,并且身不由己,奉命涉足若干帮派活动(炮制抨击其政敌的“黑文”,当某党委常委跟班,参加地下“密谋黑会”等),据说政审意见对他不利。 3月下旬,福建农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发下,姐夫念农机系农业机械专业,是本公社老三届考生中,两个1977级大学本科新生之一。李立仁特地骑坐自行车,专程转送到在邻近罗东公社山区某农户家油漆的他手中。 4月1日,他左思右想,瞻前顾后,毅然决然,从公社机关辞职,准备重整旗鼓,好好复习,夏季再一决雌雄。晋江地区师范大专班的录取通知书,却始料不及,在5月2日姗姗来迟。他一时进退两端,最终权衡利弊,还是去了。 毕业 知识改变命运 每人各有精彩 李立仁介绍,他回母校南安国光中学任教(在该校拆分,高、初中独立办学之后,则在初中校)。作为中文专业毕业生,业余酷爱文学,是中国乡土诗人协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南安市唯一的“首届福建省书香之家”户主,先后出版诗集《闽南风景线》和传记文学专著《光前裕后 风范永存——李光前传》。 2012年12月,厦门大学和厦门大学校友总会面向全校师生、海内外校友、社会各界人士,大张旗鼓地联合征集陈嘉庚、陈敬贤、李光前和李光前、陈爱礼伉俪四尊(组)塑像题记,后者荣幸地获推荐为包括陈嘉庚《南侨回忆录》(上册)在内的23部参考书之一,是诸多以追怀李光前为主题的出版物中唯一的一本。 最近,他一篇一千多字的散文,在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副刊发表(同日同版的,还有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王蒙的文章等)。 哥哥李友仁被分配到厦门商检局,在退休前是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副厅级公务员、高级工程师。在担任杏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局长兼党组书记期间,该局多次获评厦门市“文明单位”,获评2009年全国质检系统“质量和安全年活动先进单位”;本人获评厦门市第十二届(2008—2009年度)“精神文明先进工作者”、2011—2012年度厦门市“优秀纪检干部”。 姐夫黄泉丰先到到南安铁工厂当技术员,后来奉调南安县经委,一度挂任南安柴油机厂厂长。 妹妹李玉玲后来与同校同届就读的杨奕宽喜结连理。他也是1977年第一次参加高考就被录取的,并于1982年春,考取北京钢铁学院炼铁专业硕士研究生。两人毕业后,分别被分配到福州轴承厂和福建省冶金厅工作。后双双下海经商多年,直接影响到职称评定。李玉玲在退休前,是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省级高校精品课程“国际贸易实务”主要负责人,杨奕宽现为集美大学副教授。 他们在欢聚一堂时,往往不由自主,深情回忆改变自己命运,对中华民族复兴意义也非同寻常的那次高考。
(以《40年前,恢复高考之际——南安这一家子 5人金榜题名》)为题的人物专访,原载2017年6月9日《泉州晚报》(中共泉州市委机关报)“都市•视点”专版,由该报记者和实习生采写而成,受到篇幅等原因限制。这是李立仁校友的修改稿) 背景资料 《光明日报》一九七八年七月二十九日第二版上的小通讯《向着北京三鞠躬》称:河北省深县兵曹公社兵曹大队社员杨振环,今年五十岁了。大儿子一九六七年高中毕业,品学兼优,但在“四人帮”横行时,要上大学,推荐没门,排不上号;一九七五年和一九七七年,二儿子和女儿也先后高中毕业。三兄妹时来运转,去年都进考场。在发录取通知书的日子里,一个消息传遍了全社——他家三喜临门,大儿子和二儿子、女儿分别考上邢台农机学院和衡水地区师范。开学了,他送走三个孩子,越想越感激华主席改革招生制度,不禁眼含热泪,满怀深情,向着北方,向着华主席、党中央居住的北京城,深深地鞠了三个躬(一个大学生、两个中专生,都是1977级的)。 由《福建工农兵画刊》更名,并改为八开大本的双月刊《福建画报》一九七九年第一期(总第一期),刊登了原沙县高砂中学高中毕业生,一九七八年参加高考,分别被福建医科大学、厦门大学和浙江大学录取的黄姓三兄弟在一起的彩照,配发他们的联名心得体会《不是要我学 而是我要学》,还郑重其事,加“编者按”(都是1978级大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