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17年校友文萃 >

长忆三人行----------------林贻荣(上饶)高六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7-06-19  【字体:

长忆三人行
林贻荣(上饶)高六组

    翻阅老照片,1962年摄于厦大雄伟的建南大礼堂的“三人行”合影,把我带回38年前珍贵的回忆中。当时我读厦大中文系二年级,和张思鉴、陈礼恭同学 ,情同手足,经常在一起散步,如切如磋,探讨问题。照片中我们并肩于海滨,微笑地望着前方,耳听大海的波涛,哼着“蔚蓝的天空是南岛风云的故乡,辽阔的海洋是海燕成长的地方”的厦大赞歌。1962年正处于暂时困难时期,我们穿着朴素,生活节俭,但青春热情,富于理想,憧憬美好未来,抱有强烈求知欲望,如海纳百川,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的甘泉,互相取长补短。照片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题词,这古人哲理名言成为我们共同追求的座右铭。

    回忆我们三个同学同班同组,同住芙蓉楼,同当基干民兵,一同站岗放哨,同到海沧参加劳动。当时国家处于困难时期,蒋介石叫嚣反攻大陆,厦门地处海防前线,战备形势较紧张。1962年暑假学校疏散人员和教学仪器,只留少数基干民兵守校。我和礼恭被批准为留校人员。在那战斗岁月里,我们绷紧斗争之弦,防空警报一响,就迅速进入防空洞。我们基干民兵荷弹顾曲,提高警惕。虽然战事未开,但我们都做了精神准备,军事化的战斗生活,给我们带来从未有的磨练和考验,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留下了一笔值得纪念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厦大陈礼恭先加入厦大有线广播电台,工作热情负责,他以电台为家,一心扑在电台工作上。他介绍我参加电台担任编辑,我们并肩战斗,留下厦大电台活动剪影和许多美好的回忆。大学毕业后,我和礼恭一同分配到江西省委组织部并一起驻上饶地委党校,一起下乡搞社教运动,与贫下中农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接受锻炼和考验。我们红心向党,心心相印,这种同学加兄弟的友谊多么亲密无间,牢不可破。后来,礼恭由上饶赣东北印刷厂调往上饶驻厦门办事处,再转入厦门一家企业当管理人员。退休后,他探亲长居加拿大,每年春节他千里迢迢地给我打电话,还寄托来物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之间的友谊将天长地久、绵绵无尽期。

    我是南安人,1965年厦大毕业后,分配到江西省委组织部、上饶地委组织部搞“社教”。先在省地报社搞宣传工作。1970年至1980年在贵溪县委宣传部为理论辅导员、宣传干事。1980年至退休任教于上饶师专中文系,授中国现代文学、文艺民俗等课程。崇尚“我劝诸生重抖擞,不拘一格出人才”格言,热情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长期担任教研组长,探索教改途径。发掘教材中人文哲理精神,配合形势,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组织上饶民俗学会。1992年为厦大访问学者,撰写《移风易俗的女性先驱者》、《延安新风尚的讴歌者》等论文,为中国丁玲研究会会员、上饶师院副教授。其生平传略被收入《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当代育才精英辞典》、《上饶当代名人录》等书。

    张思鉴,笔名张诗剑,福建长乐人,幼年丧父,与母相依为命,母慈子孝。他从小就爱画画、书法、雕刻,学生时代多次获奖。在厦大读书时,为《鼓浪》配发书画印章。厦大毕业后分配到福建省委组织部。文革结束后,1978年移居香港。历经磨难,后进采风通讯社,任高级编辑,在职11年,他撰写三百多万字政治、经济、文化评论。工作之余,从事文学创作。他从小就爱缪斯,对诗歌一往情深,在文学园地里,他如一匹骆驼,默默地耕耘跋涉,一心扑在文学事业上。他说,不怕人穷,就怕文穷志穷、义穷。他常年在八小时工作之余写作,先后出版了《爱的笛音》、《诗剑集》、《流火醉花》、《秋的思索》、《香妃梦回》等诗集。1985年与友人创办香港龙香文学社,首任社长,1988年创办《香港文学报》任总编至今。他致力于促进香港文学文化的发展,创办了香港文学促进协会,任副会长、理事长。主编出版龙香文学丛书、香港当代文学精品丛书,他倾注大量心血,这两套丛书问世,使之声名远播海内外。1993年,又出版六大卷香港文学大系,收入香港230多位作家自选作品。他诚挚待人,朋友遍天下,善于发现文学新人,鼓励他们文学创作,共同开发香港文化绿州。众望所归,经民主选举,他被选为香港文学艺术顾问,1997年当香港艺术发展局增选委员,2000年选为香港作家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这是他辛勤劳动的结果。几十年来,他勤勤勤恳恳做事,孜孜不倦地创作,历经坎坷不改其真,饱经风雨不改其善,受到广大作者的信任和爱戴。他是作家、编辑家、评论家、社会活动家,成为香港诗坛领军人物,南来作家的一面旗帜。

    岁月沧桑,但冲淡不了我们之间的深厚友情,至今我们仍保持着通讯。老照片激起我记忆层层的波澜,愿珍贵的照片永远陪伴我走完人生的旅程……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