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16年校友文萃 >

汗水洒工地 悠悠乡土情-----陈大树(厦门)原国光中学教师【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6-11-14  【字体:

汗水洒工地  悠悠乡土情
陈大树(厦门)原国光中学教师

    五十年代末期,我参加家乡的水库建设。大队规定,每个劳动力必须到水库工地劳动20天。因我父亲生病,只好利用寒假时间代父出征去完成这20天的劳动指标。这段经历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锻炼了我的意志和毅力,也增添了我的乡土情怀。

    那一年冬天天寒地冻,闽南农村也经常是零下3-4℃,寒风刺骨,水面上结着薄冰,草丛 .树梢都挂满白蒙蒙的霜花。凌晨4时,我随大队民工来到崇山峻岭中的水库工地。水库土坝建在两座大山之间的峡谷中,底窄上宽,土坝建成后,长约200米,高80米,宽也有60多米,土坝前方是狭窄的山谷,低洼地,梯田,几个小山包。水库建成后,这些都将成为水底龙宫,水库可灌溉周围8个大队,近十万亩农田。工地上早已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红旗招展,挖土声,打夯声,有节奏的吆喝声和高音喇叭的响声,汇成 动人的劳动交响曲,到处是热烈,紧张,欢乐的劳动场面。如果是走马观花的参观,或浮光掠影的体验,一定会感到激动,兴奋。可是,我是作为货真价实的劳动力要来完成劳动指标的,马上就要面临难以想象的考验。

    我被分配参加挑土,就是到500米之外的地方挑土填坝,每天70担,每担35公斤以上,只能多不能少。我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来到挖土的地方,装完2畚箕土,挑着就跑,起先我是干劲十足,健步如飞的,挑了几担土后,就感到力不从心,腰酸背痛,又渴又饿,但是大家却在革命加拼命,争分夺秒,我咬紧牙关,坚持下来,终于到休工吃饭时间,我狼吞虎咽地吃完早饭,休息片刻后,又开始干活了。早上干了3个钟头,上午下午各4个小时,晚上再挑灯夜战,再干了3个钟头,一天14个小时,勉强完成70担任务。每担来回1000米路程,一天70公里,简直在挑战生命的极限。晚上又走了三公里回到驻地,顾不上洗刷,我太累了,倒头便睡,好像再也起不来了。可是,仿佛一刹间,又被叫醒。已经凌晨3时多,我们简单地洗刷后,又回到工地,继续昨天的劳动。我的脚底,肩膀都气泡了,有的已经破皮了,渗出血水,扁担压下去像针扎一样,刺心的疼痛,每挑一担土,都十分吃力,可以说是步步滴血,寸步难行。我实在走不动,挑不起啦,也曾经有退却的念头,但是我家的指标怎么完成?在我们的队伍里,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也有与我一样的年轻人,他们也在吃苦,也在奋斗,而且在谈笑风生地进行劳动竞赛,争取超额完成任务,队伍有纪律,工地有紧张劳动的氛围,而我呢?不少胳膊不缺腿,怎能临阵退却?因而,我苦熬哭撑,坚持下来,几天后,我终于熬过来啦。血泡累累,旧泡破了又生新泡,层层叠叠,有的结茧了,肩上的皮也变厚了,脚底功夫也长进了,走动轻快一些,有时还超额完成70担指标。领导们都称赞我有决心,肯吃苦,能坚持。其实,我是硬挺过来的。十天后,我终于能与大家一样成为比较称职的民工,还受到公社的表扬。

    后来,我被分配参加打夯工种。就是夯实土坝。一块四百多斤的大石头,底下是平的,四角各绑一条粗绳,两边各捆一根木柄,这就是大石夯。二人扶柄,四人拉绳,高喊“1,2,3”一齐用力,有节奏有力量,如此反复,把土坝夯实,这就是打夯。工地上没有压土机,全靠几百个大石夯,夯实土坝。当时农村没有什么装载机,推土机,压土机等机械设备,都是靠广大农民肩挑手提,用双手,用脚板,用肩膀,用血汗,建起了千万水利工程,建设自己的家园。

    我们在工地劳动,也没有什么报酬,只给几个不值钱的工分。完成指标了给10分,超额了适当奖励一点。每个工分也就是5-6分钱,一天干了10几个钟头,也就几毛钱,还要等年底才分给谷子,麦子,地瓜等农物,抵扣工分值。当时的劳动竞赛还没有奖金概念,只设流动红旗,先进的插红旗,落后的插白旗,每天按进度评奖。当时的标语口号,也是“大干快上,与汛期争时间,赶速度”,“谁英雄谁好汉,水库工地比比看!”“大干三个月,向新年献礼”等等。现在的口号也有当年的影子,可以说承前启后,一脉相承。就是这样也激发了农民兄弟的劳动热情。工地的劳动竞赛搞得热火朝天,你争我赶,学先进帮后进,赶工期,加快进度,要力争在春季雨季到来前完成土堤的建设任务。当时的工具简陋,劳动手段落后,建设进度缓慢,但是,就是靠着广大农民的劳动热情和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一步一步地推动农村的发展。现在推行改革措施,实施惠农政策,推进机械化现代化,唤醒农村的巨大生产力,推动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往日的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不能丢失,不能放弃,应该保存发扬。这是任何机械设备不能代替的,有了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前进。

    当年我作为一名中学生,也能用稚嫩的肩膀,为家乡的水利建设出过力,流过汗,吃过苦,与相亲同劳动,共甘苦,我渴了,他们给水喝,我饿了,他们让出了本来就粗陋的食品,我脚上起泡了,他们帮忙涂药,还教我劳动技术,关心我的生活,给我帮助,给我力量,这些往事事隔多年 ,还历历在目,让我感到亲切,温暖,培植了我的 乡土情结,弥久愈坚!记下这些,绝不是作秀,哗众取宠,二是记下一段往日的生活轨迹,一段难忘的记忆!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