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2014年校友文萃 > 2014年校友文萃 >

感恩校主 感恩母校---------张时贤(福州)高四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4-01-27  【字体:

感恩校主  感恩母校
——读《国光老照片》纪念册有感
张时贤(福州)高四组2班

    我迫不及待地翻阅着这本沉甸甸的旧照片影集,一阵阵感恩、感动之情澎湃于胸,那些尘封已久然而刻骨铭心的记忆一次又一次地被一幅幅照片搜寻了出来。


(1)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蔚为壮观的母校全景图,让我倍加感恩校主李光前先生。是他无私的奉献,在梅山镇出资兴建了一所拥有行政、生活用房28座,400米环形跑道标准体育场、灯光球场和篮、排、足球场,总面积达35087平方米,设施齐全,堪称全省一流的完全中学,为农民子弟和归国侨生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功不可没。


(2)

    李光前先生的艰苦奋斗和坚毅耐劳的精神;诚信务实的创业精神和爱国爱乡,捐资助学,造福桑梓的精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国光学子,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功在千秋!

    一个个恩师的旧照,令我久留心底的感激之情,油然而升。

    在图片中,我认得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校领导和老教师有:郑明端、黄双喜、朱先兴、余山、周祖襟,盛美文,谢瑞英,叶重青,黄信源,黄光昇、吴文涛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生活简朴,勤劳敬业,言传身教,爱护学生,诚恳待人。他们的高尚品质,在我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受益终身。虽然他们中有些人已经驾鹤西游,但恩师的高尚品质,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当我看到旧照中写着:“国光母校给予马来西亚侨生张氏六兄妹创造了世界罕见的奇迹:六兄妹同时在不同年级就读”时,更是激动万分,感恩母校。


(3)国光六贤
前排左起:张春贤、张超贤、张传贤
后排左起:张高贤、张雪贤、张时贤

    我们兄妹自幼丧父。1953年母亲遵照父亲遗嘱,携儿带女,漂洋渡海,把我们从马来亚带回祖国。第二年我与三兄雪贤在国光中学就读。弟弟和妹妹则留在家乡——广东大埔县大麻镇和太宁村念书。由于单靠母亲务农,生计困顿,处境窘迫,弟妹随时都有辍学的可能。

    在党的“一视同仁,不得歧视,根据特点,适当照顾”的侨务政策指引下,在福建省侨委和国光中学领导的关怀下,弟妹们先后于1955年夏和1956年秋从家乡转学到国光中学和国专小学就读,都享受助学金,解除了慈母的后顾之忧。正如五弟张高贤(“国光中学校友感恩基金会”会长)所说:“国光养育了我和兄妹,这一点我们永远忘不了。如果不是到了国光,不仅是读书不易,就连生活都有困难,谁能养我们呀!” 我们兄妹六人,从国光中学毕业后,两人上了中专,三人上了大学,如果没有李光前校主捐资办学,哪有我们的今天呀!


(4)2002年夏七兄弟姐妹在广东大埔茶阳镇北坎村祖家《北城楼》合影,
后排右2为大兄张昌贤,已仙逝。

    除此之外,我还有几件难忘的事:

    第一,1954年我进校不久就得了疟疾,高烧不止,送国专医院住院治疗(医疗费由学校支付),校领导和老师亲切关怀和精心照顾。病愈后因身体虚弱,学校又买了进口肝针给我注射补体。我很感动,写了一篇作文《病中杂记》,语文老师陈汉忠鼓励我投稿到《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此文先后在印尼、缅甸等国的一些华文报刊上发表。

    第二,60年代初,我出来工作不久,得了肺结核,医嘱调养一个月。当时我还未成家,我通过留校越南归侨袁本希校友向学校领导反映,希望回母校调养。校领导欣然答应,并在“公毅楼”的教师宿舍中腾出一间房让我居住,这是一般学校办不到的。

    第三,84年到85年间,我到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参加教育部委托办的《资本论》研究班学习,因家属工作地点较远,小孩无人照顾,经母校同意先后将两个女孩转学到母校就读,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

    上述事实说明:国光母校是我的坚强后盾,不论我碰到什么困难,都得到她的帮助,浓浓的国光情结,我永世难忘!

    当我看到“岁月交响”的图片时,深感国光母校在致力于弘扬李光前先生艰苦奋斗和坚毅耐劳的精神方面,成绩显著。

    在校期间,学校通过对学生参加工业实习劳动,农业劳动,增强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为他们后来的深造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旧照片中我看到巫红光认真听车床结构的讲解,周清泉全神贯注地在操作车床,郭文龙在自制电动机和陈安水在修理电器等归侨校友的实践活动,深感上世纪五十年代归国侨生在国光母校的关心和培养下,勤奋学习和努力实践的硕果累累,是他们后来事业有成的根基。

    在农业劳动中,我虽然没有在旧照片中看到我们当时参加割稻,踏水车、挑水和端脸盆接力抗旱和捡稻穗等轰轰烈烈的场面,但看到了校友们在挖池塘种饲料,养猪,栽花,“筑坝欢歌”和“八都战歌”的动人场面,这些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劳动的观点,集体主义观念和艰苦奋斗精神起了很大的作用,使国光学子终身受益。

    在“青春旋律”和“龙腾虎跃”等栏目的旧照片中,我看到了国光母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侨务政策,归侨学子演绎的青春之歌,让我深受感动。

    国光中学是侨领李光前先生出资兴办的,陆续招收了一批批海外归国侨生就读。国光母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根据他们活泼好动和喜欢体育活动特点,因势利导,组织了“福建省南安县国光中学侨生工作组合唱团”、铜乐队和舞蹈队等,丰富了课余活动。在盛大节日的演出中,具有异国风情的“美丽的梭罗河”(印度尼西亚语:Bengawan Solo”)、“河里青娃,从那里来……”(《哎呦 妈妈》的歌词)的悠扬歌声和别具风情的印尼舞,是师生们最喜欢的节目。假日,归侨学生还到部队慰问演出,密切了军民关系。

    体育更是归国侨生的强项,他们的到来活跃了学校体育活动的气氛,夯实了学校群众体育运动的基础。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无不留下他们的身影。

    侨生叶明才、林玉英的百米冲刺,梁熊枢的100米、200米和跳远、洪聚丰的110米跨栏、张雪贤的5000米和10000米长跑,许善继的撑杆跳和许慧玲的羽毛球,至今还被传为佳话。以蓝坤山、杨松生和张时贤“三剑客”为主力的侨生“流星”篮球队,每年春节都参加临近各乡举办的篮球比赛,赢得了一个个冠军奨杯,凯旋而归,为母校争得了荣誉。

    从上世纪50年代中叶开始,国光母校先后为福建省体工队输送了足球运动员陈隆生,张瑞生(后为福建省足球队队长、主教练)、田径运动员洪聚丰(后为上海跨栏主教练、运动健将)、田径运动员梁熊枢(后为福建短跑主教练,运动健将,荣获国家体委颁发的“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称号)和羽毛球运动员许慧玲(1966年获得全国少年羽毛球女单亚军和双打冠军,1972年入选国家羽毛球队。)这五位归国侨生为国家和福建的体育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5)洪聚丰(左)和梁熊枢(右)两位运动健将于2013年10月在福州相聚

    看老照片纪念册后,我最想讲的话

    我曾在马来亚金保培元中学、集美华侨补习学校和南安国光中学等三所中学就读,给我印象最深,收获最大的是南安国光中学。

    这里有优越的学习环境,有融洽的师生情和同学情,有李光前校主精神的薰陶;我们在这里学知识,学本领,学做人。我的政治生命从这里开始,1955年初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并参加了南安县团代会,聆听了全国民兵英雄洪顺利和洪秀枞的英雄事迹报告,受到极其深刻的教育。这一切对我后来的人生道路的选择和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看完老照片纪念册后,我最想讲的话是:感恩校主,感恩母校,国光中学我爱你!

    我已经是77岁的古稀老人了,作为国光人,我经常告诫自己,要继续保持晚节,在人生华彩乐章中,留下一首完满的终曲。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