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2014年校友文萃 > 2013年校友文萃 >

蓑 衣---------------------杨民兴(南安)高十一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3-12-02  【字体:

乡土风情

蓑 衣
杨民兴 (南安) 高十一组2班


(1) 用蓑草编制的蓑衣

    蓑衣,闽南人叫棕蓑。是一种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工具。古早人起先是用一种不容易腐烂的蓑草,编制成厚厚的像衣服一样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后来,人们又发现用棕榈制作的蓑衣,更加耐用,美观,实惠。因此,用棕制作的蓑衣就逐渐代替了用蓑草制作的蓑衣。


(2) 用棕榈编制的蓑衣

    蓑衣,一般分为上衣和下裙,用时把上,二部分绑缚在一起。穿在身上,与头上的斗笠配合使用,在雨天下地干活,不但可以遮挡风雨,又不影响双手劳动。它是农村中农家家家户户必备的防雨劳作工具,是一种最原始的雨具。


(3) 铁爪拉下棕絲搓棕绳


(4) 棕繇绳


(5) 用蓑衣针缝制过程(1-5图片取自互联网)
 

    以前的缝制蓑衣的工匠们,成群结队挑起行囊,走乡串户给农家缝制蓑衣,东家包吃管住,似座上宾。每件蓑衣,编制时分为上衣和下裙两部分,有十几道工序,皆为手工制作,制作完成一件蓑衣,一般需要四至六天的时间,应用一百多张棕榈片。制作的过程是,先要抽棕絲,用钉杷梳理成片的棕絲,又用抽絲搓捻成细细的棕绳约二百米备用。编制时,先做领子,这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这件蓑衣能否成型,结实,美观,全在这个工序上。衣领制成后,再一片片拓展开来,用一根比筷子略短点特制蓑衣针,一针一针把处理好的棕榈片缝结实。这样编制出肩部,背部,然后制作下裙,最后拼接成—件蓑衣。

    笔者小时候是在农村中长大的,而且老岳父又是编制蓑衣的老工匠,亲眼看过蓑衣的编制过程,因而印象十分深刻。现在回想起来,一一历历在目……

    初解放,我们能经常看到,农民们穿着蓑衣,斗地主,分田地,带领解放军围剿土匪。合作社,你能看到,农民们赶着牲口,穿着蓑衣,在田间犁田,插秧,互助生产劳动热情高。五八年,人民公社时,在我们的面前,仿佛还可以看到,千军万马大跃进,农民们又穿着蓑衣,奋战在建设水库的工地上,工地上到处都响起,“公社是棵长青藤,社员都是向阳花”歌曲,农民们忘我地日夜奋战在工地上。六四年,四清运动,我们又随处可见,农民们穿着蓑衣,在田间,以阶段斗争为纲,备战备荒为人民,掀起革命生产新高潮。文化大革命开始,我们又能满眼看到,农民们穿上蓑衣,抓革命,促生产,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搞得热火朝天……。文化大革命中,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风里来,雨里去,那贴身的蓑衣,可就是他们的亲密伙伴……。想当年,蓑衣真的是农民们居家必备的雨具,一个家庭,有的二三件,有的四,五件。这种雨具既能遮风挡雨,又不影响劳作,十分方便。在寒冷的冬天,披在身上的蓑衣,不怕风吹雨打,又可以御寒挡风,是件很不错的“皮外衣”。在夏热酷暑,还可以拿到屋外,放在砖埕,石板上,就是—件很好的“凉席”,躺在上面,乘凉聊天,十分恰意,真是个纳凉歇息的好地方。


(6) 长八米,宽七米,特大的蓑衣

    顺便值得一提是,在德化县国宝乡云龙谷旅游点,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特地按原来比例放大制作一件长8米,宽7米,十几个人才扛得动的大蓑衣,共化了二个多月时间,缝用30多万针棕绳才缝制而成,真的够吸引观众的兴趣……。

    普通而不平凡的蓑衣,历史悠久,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塑料,化纤雨衣及各种新型防雨工具的出现,加上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农民已经不用再风雨无阻在田间劳作,蓑衣也逐步淡出历史舞台。现在,农村中已经很少见到它的身影,很多年轻人,有的已经不知道它的存在,只能到历史博物馆才能见到它的身影了。

    蓑衣,在我们这代人心中,永远抹不掉的记忆……。

责任编辑:余淘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