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12年校友文萃 >

和平古镇和故里行----------张时贤(福州)高四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2-08-01  【字体:

和平古镇和故里行
张时贤(福州)高四组2班

    五一节期间,我与老伴和儿子一家人,自驾游到邵武和平古镇参观和下放时的故里访友、游览,其乐无穷。

老友重逢  其乐融融

    此行目的之一是拜访原下放干部,85岁的耄耋老人余心铭同志。我们曾在农村同甘苦、共患难,插秧、割稻、修公路,盖猪栏;我们曾在邵武钢铁厂、磷肥厂战高温、冒着硫酸浓烈刺激味,为县里的“五小工业”作贡献。共同的心愿,深厚的友情,把我们结合为义兄弟!他年迈了,外出不方便,近几年我几乎每年都到邵武探望他。

    经过近六个小时旅途,我们抵达邵武市。在宾馆安排好住宿后,在余兄的儿子、女婿(我的学生)陪伴下,前往他别墅式的住家拜访他一家人。


(1)

    两个“老顽童”在一起,真是无话不谈。多半是回忆往事:什么两个人在供销社赊账,一块饼各分一半,二两地瓜酒一人一两;在修公路时,四人睡一张床;吃双蒸饭骗肚子;遇火灾脱险经历;点松子燃夜火建猪栏等等……

    嫂子是个性格开朗的农村妇女,曾在硫酸厂当过家属工。看到我来了,笑嘻嘻地对我说:“哈哈!今天又下雨了,你真是‘带水来’”。“ 带水来”是嫂子给我取得外号。因为我每次到邵武都带来狂风暴雨和泥石流,并因此而逃难了数次,真是苦不堪言。

    余兄的大儿子余绍荣大学毕业后在上海房地产公司工作,高级工程师;二儿子余绍雄在邵武市地税局邵南片当分局长;女儿余丽翔在医药公司工作;女婿严容榕是南平市新力量医药公司总经理。

    一家人事业有成,是个和谐、幸福的家庭!

    晚上,余兄一家在我们住宿的宾馆设丰盛的晚宴招待我们。余兄还特别交代儿子,带上昂贵的陈年名酒“五粮液”与我分享!谢谢你们,老余一家人。


(2)

和平古镇 秀才之乡

    翌日清晨,乌云密布,又下起了滂沱大雨,我们在老余的儿子余绍雄和女婿严容榕一家人的陪同下,到我向往已久的秀才之乡—和平古镇参观。我们驾车沿着高速公路快速奔驰,不到20分钟就到达和平古镇。

    和平古镇位于邵武南部,是一座有4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也是古代邵武通往江西及泰宁、建宁的咽喉要道,全国罕见的城堡式大村镇。汉代已有村落,鼎盛于唐宋,明清建城堡,现今仍有明清古民居300余幢,均为徽派建筑。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教授曾评价,“全国少有、保留数量最多的古民居群体,堪称古建筑的‘活化石’”。

    2005年,和平古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授予“福建最美的乡村”称号。

    其实,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下放到与她毗邻的肖家坊公社时,就曾到此赶墟,当时旅游业还未开发,她以邵武南部最繁荣的公社而著称。

    我们冒着连绵阴雨,漫步在古镇南北向一条主街长600多米,街道两侧中间铺着青石板,两边铺鹅卵石的小巷里,观赏美轮美奂的明清古民居,听着导游在耳际讲述历史文化的厚重,悠悠古韵扑面而来。


(3)

    和平书院:从开科取士以来,和平镇出了137名进士,有“进士之乡”美誉,这与和平书院密切相关。


(4)

(5)

    和平书院始创于后唐,北向大门的设计非常讲究,顶部形状像顶官帽,反映旧时“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大门上方的木雕月梁为打开书卷的样子,寓意“开卷有益”。“书卷”上原本镶嵌着“天开文运”四字,可惜现已不存。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杨时都曾到书院讲学,据说书院东面门上现存的“和平书院”四字,就是朱熹题写的。和平书院一脉书香,至今仍氤氲在乡民的衣袖间。

    现在我们看到的和平书院,已没有了往日的尊贵和辉煌了,书院空空如也,只有两位老人在此守护着,老人都以80多岁。看着破旧的门槛,不平砖地。我们稍感凄凉,旧时的辉煌已不在,我们却能感受到这里走出人才的脚步声。

    廖氏大夫第:廖氏大夫第,是建在同治年间的大楼,建楼有一些中西合璧的元素。这里的文化氛围浓厚。为朝议大夫、四品衔广东候补通判加三级的廖传珍宅第。


(6)

    此房廖氏晚清时祖孙三代“一门四大夫”亦儒亦官亦商。廖氏大夫第共4座院落,占地2000余平方米。临街两院落三进二厅三天井,前店后宅。位于西门的两座坐东朝西,主院落三进二厅二天井,另一院落为单进厅。西门廖氏大夫第主院落三进二厅,面积500多平方米。大门有些斜,取的是正西方向,是廖氏大夫第的特点之一。主院落的第一进在主门楼外,且仅在两侧建廊楼,楼上为书房,名“课子楼”。门楼仅有少许砖雕花草图案,简朴无华;门额镌刻楷书“大夫第”三个大字,遒劲有力。“课子楼”的雕饰题刻及楹联书画俱精,文化内涵丰富深刻,为上乘的艺术佳作,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其建筑吸收西方建筑文化,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标志和见证。

    谯楼:谯楼是古代城门上建造的用以高望的楼。

    谯楼也是和平古镇的特色之一,和平古镇的出入之处就是从谯楼下的城门通过,共有四个谯楼,每座谯楼都雄伟壮观。


(7)

    在古色古香的街道里,来访者还可以品尝这里用传统方式制作的美食:油浆和油炸豆腐。


(8)


(9)

    和平古镇正在修复中,如果你只是平淡地走一走,并不能评赏出她有多美。当你去细细地品味她的时候,才发现她的美是在文化的韵味上。没有耐心的人,她的美将与你擦肩而过。

重回“故里”,感慨人生

    午餐后,我们驱车来到我下放时的“故里”——肖家坊乡将上村。汽车沿着平直的乡间水泥路面奔驰,代替了以往裸露沙石、凹凸不平的泥巴路面,舒适平稳;周围熟悉的乡村、田野、林木在我眼前掠过,又回“家”了,心情特别激动。

    座车停靠在我下放时房东儿子的家门囗,我下车在门前喊了他的乳名,因事先没打招呼,他出门看到我们一群人,大吃一惊地飞奔过来,抱住我大声叫:“老张,您来了!”泪水直涌而下,他妻子也闻声出来,喊着:“老张!老张”。我拍拍他的肩膀,眼角也湿了,说:“是的,我来了。”我向他们介绍我的家人和老余家人后说:“带我到我住过的房子看一看。”他说:“去年被大洪水淹过了,有的地方也塌了,没法修了!


(10)

    来到旧居屋,看到洪水冲刷过的痕迹,一片狼藉,好心疼啊!

    仔细一看,我眼睛突然一亮,感到这是一幢官宅啊,她与和平古镇的建筑何等相似。看到住宅上头写得“骑尉第”门匾和门前拴马的带孔石碑,我恍然大悟,哦!这里原来是个大官员的住处,我在这里曾住过近一年,竟毫无察觉。今天参观和平古镇给我带来了灵感,我高兴地与他在我住过的房间前拍照留念。


(11)


(12)


(13)

    最近査了“百度”,方知“骑尉第”是皇帝赐与的匾,属武官类。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这古清建筑如果进行修复,还可作为旅游的观光点呢。

    我心知肚明,这是我一生中最后一次来访。我非常感谢他父母对我的关照,往亊历历在目!他父亲已仙逝,母亲在卲武,去年我还拜访了她。

    走到路口,碰到曹米金的妻子,我问她:“曹米金在家吗?”她回答说:“在!”我说:“请他出来,我要见见他。”曹米金见到我,飞快地跑过来,紧紧握住我的手说:“老张,您还这么年轻!”我说:“我回来过三趟,你都到县城去了。”看着这个昔日憨厚、朴实、工作踏实的生产队长,年纪也60多岁了,额头上留下深深的一道道皱纹,深感岁月不饶人啊!想起我们昔日并肩战斗的日子,特别是眼前一片绿油油烟叶,我们曾在此烂泥田深挖排水沟的情景浮现在我眼前,感到无比的兴奋。我的孙女第一次来农村,不知道这是什么植物。当奶奶告诉她这是烟叶时,感到很惊奇,她高兴地用手机拍下来,立即传给她两个哥哥,并爱不释手地摘了一片,洗浄后留作纪念。

    离别的时刻到了,我说欢迎他到福州来玩,并拍照留念。


(14)

    我依依不舍地离开“故里”和乡亲们,心里很难受。再说,这是一次告别之行,因为年迈了,再经不起长途跋涉了,再见了,乡亲们!祝愿您们平安、健康,生话越来越美好!

游锦溪坊景区

    随后,我们来到天成奇峡游览区,住宿在天成山居。

    结拜四弟,原将上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杨林昌已在此恭候多时。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原农村干部,经过几十年的学习和实践,合伙承包树苗基地,考取了高级农艺师资格,创办了公司,已拥有百万以上的资产,我为他的成就感到非常的自豪。想起毛主席的一句话“谁说鸡毛不能飞上天”,事在人为嘛!


(15)


(16)


(17)

    天成奇峡所在地就是我当时下放时,将上大队所管辖的碗厂生产队,它原是专门从事碗具生产的小队。后来开辟为旅游景区,建有宾馆等配套实施。现在已评为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区。


(18)

    它的主要景点有:碗底溪漂流、雌雄一线天、中国兰花第一谷。古龙窑遗址村碗底溪漂游是一个典型的丹霞地貌与绿色植被完美结合的景点,集雄、奇、险、秀、幽于一身,是竹筏漂流的理想之地,共有九个大湾道,整条溪流婉蜒于岩体裂隙之间,畅游其间,犹如身临仙境。


(19)


(20)


(21)

    我们此行目的之一是要乘竹筏漂流,但遇洪水,水流湍急,不宜漂流,我们便在景色秀丽的锦溪坊景区游览。


(22)


(23)


(24)


(25)


(26)


(27)


(28)

    晚上,杨林昌在家里设丰盛的农家宴招待我们。为了接待我们,他把在建阳照顾孙女的老伴和在泰宁做生意的大女婿招回来作准备!饭桌上,农家水酒、鱼、鸭、农家肉和各色农家菜,应有尽有,大家边喝酒,边交谈,非常愉快!

    席间,原大队长杨德明还过来相聚,谈及大队干部到福州得到我热情接待和捐助大队建闭路电视一事,一再表示感谢,我仅是尽绵薄之力而已,是应该做的。但是农民兄弟的情感就是那么纯朴真心,一件小事,却牢记心里,永不忘怀。

    夜深,我们留宿在锦溪坊景区天成山居。


(29)

    杨林昌义弟一家人,我感谢您们的热情接待,兄弟之情将永铭记我心中。


(30)杨林昌所住的澳上村

    再见了,我的好朋友,好兄弟!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