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问祖 喜结良缘 寻根问祖,一般是指人们的家族探源。我这里说的是马来西亚金宝培元中学跨洋越海,寻找泉州培元中学渊源的真实故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我曾就读于马来西亚金宝培元中学。我父母亲也曾在那里任教。
今年是母校百年庆典,学校邀请我撰写纪念文章。在网上结识了校庆总编刘道南老师。有一次,他发电邮给我,内容是: 时贤学长: 今有一事请教,敬请协助。 1912年金宝福建先贤创办“福建学堂”,收容闽籍子弟。后在1915年,改名为“培元学校”,兼收其他籍贯的孩子就读。 为什么改为“培元”? 马来西亚福建先贤在这块热带土地上兴办了很多学校,普遍上都用“培”字作为校名。如马六甲培风,怡保培南、安顺培养……在我所获得培元史料中,没有记录关于改名的事。是谁提出?根据什么改此名? 这个问题,我注意很久了,可是就是还找不到答案。 前一个时候,我在一本书《国父孙中山先生纪念集》(孙中山孙女孙穗芳主编)里,看到一张照片,那是一个牌匾,写着“培元学校 共进大同 孙文题”。图片说明:“1920年孙中山给培元学校的题词”(英文说明:Peiyuan School) 我看了,喜出望外,高兴异常。好呀,孙中山给我们培元题词,此照片价值连城呀!英文拼写也相同:Pei Yuan School。 为了考究这个牌匾,我上网找寻“培元”。结果我却失望了。原来这是孙中山在1920年给福建泉州培元学校的题词。 可是我不死心,还要追查“培元”的来源。 我再上网查“培元学校”,知道泉州的培元学校创办于1904年。孙中山在1920年还捐过款给该校。而在1920年11月,也给该校题词“共进大同”。 可是泉州的培元学校,跟我们金宝培元学校,又有什么关系呢? 前几天我拜访了70多岁的老校友曾伯根女士。她是1950年初中第2届毕业生。她保存了一些旧照,很有价值。这包括早年的校帽照片;1947年庆祝国庆36周年暨校庆的会场旧照。 她在介绍其祖父曾孔隆(福建学堂的创办人之一),她不经意的提到其祖父是福建同安人,好像是属于泉州府。 哎呀!这是一个难得的线索。我回来再上网找“同安”。好呀!网上明明白白的写着“同安区是中国福建省厦门的一个实辖区,原为同安县,别称‘银城’,原属泉州府……” 还有,福建学堂的第一任校长吴锡爵,是晋江人。晋江和泉州关系密切,在历史上,晋江市还曾由泉州管理。吴锡爵也是当年创校董事之一,是有文化学识之士。因此在改名问题上,吴校长必然扮演重要的角色。 哈哈,终于有眉目了。 初步推论:1915年要把“福建学堂”改名时,可能有几个建议的名字。可能是曾孔隆,吴锡爵,也可能还有别的同安人,晋江人或泉州人,表示其家乡所属的泉州,有一所学校叫“培元”。于是就建议用“培元”做校名,以纪念家乡的培元学校,且含有怀念意思。 会不会曾孔隆等人也曾到过泉州的培元学校读过书?又或者吴锡爵南来前到过泉州的培元学校? 我们还要追查,当年的创校元老,哪些还是同安人或晋江人? 这样看来,金宝培元学校之名,是取自泉州的培元学校,几乎是呼之欲出了。 请您也为我们查一查这个历史渊源。我们要追查那一批创校元老,哪些人与同安,晋江有关系,或者与泉州有关系。 您在福州,或许可以方便获取到一些有关的史料,就拜托您了。我这边没有泉州培元学校的历史照片,或者校门(有培元学校几个字)照片,而孙中山的“共进大同”牌匾照片,也是从影印的书中取出的。如果您有办法为母校取得这些史料和照片,则不胜感激。 谨此祝您及家人 安康 学弟 刘道南 敬启 接到这封邮件时,正巧我与从香港来的兄嫂要到泉州探访胞妹张超贤一家。而很凑巧的是我外甥丁建东是泉州培元中学的校友,我、老伴和雪贤兄都是金宝培元中学校友,于是,我们与他就是“国际校友”了。 4月25日,我与兄嫂在胞妹的陪同下,拜访了泉州培元中学校长杨一彪和对外联络办公室主任傅健同志。他们热情地接待我们,我递上刘道南先生的电邮复印件。杨校长看后说:“泉州培元中学的创办人安礼逊(A.Smoore.Anderson)先生在担任第一任校长时就规定:今后培元中学的校长都要由培元中学的校友担任”;“刘先生的分析是很有道理的。台湾培元中学和菲律宾培元中学的创办者都是培元中学校友。我也是培元中学的校友”,“不过,我校已有108年的历史,几经沧桑,很多历史档案都已遗失,要查校友名册非常困难。不过不要紧,保持联系和来往,相互交流,也是很有必要的。”
离别时,杨校长赠送我“百年培元”和有宋庆龄先生提词的“培元中学 为国树人”的建校105周年(1904—2009)特刊。
随后我在新、旧校区和东区拍了一些照片留念。其中有孙中山先生题写的校名、题词和宋庆龄先生为该校的题词。
(15)
回福州后,我把这信息、照片和杨校长、傅主任的邮址、电话号码电邮给刘先生。 他很高兴回邮说:“时贤学兄:真是好消息呀!您带来的喜讯真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真想不到那天我顺便提一提从培元创办人的籍贯来源追溯校名的订立,竟然引出您‘美玉’来。而且是那么快速。明天正好是我们的编委会议,我会把这喜讯向大家汇报。我会在最快的时间里就用电邮联络杨校长和对外联络办公室主任傅先生。既然该校的校长大部分都是校友,那我马上就想到:会不会1915年讨论改名时,那些福建先贤董事里面,有没有就是泉州培元中学的校友。比如当时的创办董事兼第一任校长吴锡爵,说不定就是曾经在泉州培元中学读过书的。那么巧,泉州培元学校的创办人安礼逊,又兼任第一任校长。这不是跟吴锡爵的情况一模一样吗?我会请杨校长为我们查阅,在1904年创办后,有没有一个学生名字就是吴锡爵的?或者另两个创办人胡清吉与曾孔隆(同是同安人),是不是也在泉州培元学校读过书?真的很有意思呀!我还想到:如果我们也可以获得该校100周年特刊及105年特刊,我们会在百年大庆是展览出来。或者,我会跟董事会商量,今年11月3日我们百年校庆时,也敦请杨校长等过来参与其盛。感谢您呀,这么快给我们捎来喜讯。谢谢。 刘道南 敬启” 另一封邮件说:“时贤学长:今天我们编委会召开编委会议,我报告了我们通过您们昆仲特地到泉州会见培元中学杨一彪校长和傅健主任的事。我们的董事长杨汉保先生也列席会议。他特地将他不久前到泉州拍下的培元中学和小学的照片也给了我们。原来杨董事长的工厂(蚊香厂)也在泉州附近。大家听了我报告说联系到泉州培元中学的事,都很高兴。因为终于找到了马来西亚培元学校校名的‘根’(源头),有好像是找到了黄河的源头一般的喜悦之感。我还跟董事长建议:改天邀请泉州培元中学校方出席11月3日的我校百年大庆2千人晚宴。 刘道南敬启” 据我所知,杨校长已寄去两本特刊和题词,我也期待杨校长等能到大马参加金宝培元中学百年庆典! 庆幸金宝培元中学找到了“根”,“ 寻根问祖,喜结良缘”刚刚开始,我希望能早日开花结果! 我撰写此文的目的,在于留下两校结缘的历史见证。我想,如果创办“福建学堂”的先贤,留下改名为金宝培元中学的历史记录,现在就不用为此事而奔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