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12年校友文萃 >

扎根农村 无怨无悔---------张时贤(福州)高四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2-06-09  【字体:

扎根农村 无怨无悔
张时贤 (福州) 高四组2班

    从国光中学母校出来,我们在梅山镇繁华的市场上购买了一些礼品,便驱车前往探望昔日同窗好友袁本希兄。

    途经我们熟悉的国专小学、国专医院和芙蓉桥。

    芙蓉桥虽然已旧貌换新颜,但留在我脑海里的生活片断却是终生难忘的。

    望着芙蓉桥下缓缓流动的清澈溪水,耳边轻轻地响起《国光校友之歌》:“梅山葱葱依旧,芙蓉溪水长流。昔日新华楼前的幼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想您啊!思您 国光母校!想您啊!念您 我们的师长!”

    是啊!五十多年前,来自东南亚100多个归国侨生,在国光中学这个特殊的大家庭,沐浴阳春,过着金光灿烂的校园生活。

    每逢周日,不论春夏秋冬,大家成群结队地来到芙蓉溪旁洗衣服。夏天,大家在溪里游泳、戏水,好不热闹。这个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这里还有一个侨生救老师的真实故事。现年101岁的方胜辉医生在她撰写的《医者父母心》一文写道:“还有一件事我也难忘。我55岁那年,为响应毛主席锻炼身体的号召,我报名学习游泳。有一次是跟盛美文老师一起下水。我正专心地两手划着水,突然听到一位侨生大喊,说他踩到一个人的肚子,有人沉在水底快救人。这时,立即有三个侨生游过去,潜到水底把人救起来,送往国专医院抢救,终于活过来了。她就是盛美文老师!”据我所知,救人的侨生,其中一人就是现在在香港定居的洪聚丰同学。这感人的一幕,一时传为佳话。


(1)方胜辉医生

    我们这群人中的大多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就陆续离开国光中学,有的升学,有的就业;到了六、七十年代,相当部分人先后回到侨居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日本和香港、澳门地区定居。一小部分留在国内从事各项工作,唯独袁本希同学一个人,留校工作,扎根农村,娶妻生子,是侨生中的“永久牌”和“种子”。凡是回母校参加校庆的侨生,都会去探望他。

    浮想联翩……当我定神过来,车已到新蓝乡。本希嫂亲自在路口迎接我们。小车缓缓地停靠在本希兄的“别墅”门口。


(2)

    83岁的耄耋老人本希兄热情地迎接我们,握手、拥抱,亲如一家人。

    当本希兄看到我们从香港、福州和梅山带来的小礼品说:“你们又违规了。我都与你们说好了,只要人来就好,什么东西都不要带。”我回答说:“小小礼品,不成敬意。”哈哈,文绉绉的,真不好意思!其实兄弟之间的情谊,是不会被这小小礼品所取代的!

    本希兄家人忙了一个上午,宰鸡杀鸭,购农家猪肉,釆摘新鲜蔬菜等,忙得不亦乐乎。媳妇李紫红请假在家当主厨。闽南人热情、好客和朴实的品德令人感动。中午,兄嫂设丰盛的农家宴为我们接风,大家边吃边谈,其乐融融。

    中午小憇后,我、雪兄、本希兄在大厅泡茶聊天。


(3)左起:张雪贤、袁本希、张时贤


(4)

    本希兄拿出五本影集给我们看。他一边翻页,一边解释。这些照片汇集了他人生的苦辣酸甜。


(5)左:张时贤     右:袁本希

    本希兄出生在越南西贡市(现改名为胡志明市),1955年离开异国他乡,离开养育自己的父母,只身回到祖国的怀抱,就读于南安国光中学,溶入我们归国侨生这个特殊的大家庭里。他勤奋好学,为人诚恳、朴实谦和;关心、团结同学,年纪较大,被同学尊称为“老大哥”。

    他有一颗赤诚的爱国心。他常对亲朋好友说:“祖国就是我的生命。”每当祖国取得一个伟大成就,他就会兴奋不已,奔走相告;或通过电话和书信进行交流,谈自己的感受。

    1959年夏天,他高中毕业,因得肺结核病,没能参加高考。1960年在母校养病一年。1961年留校在图书馆当管理员,198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兢兢业业,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到退休。

    1966年和1975年他在越南的母亲和父亲先后病逝。谁知1955年分别竟是诀别。他说他一生最遗憾的是没有能够孝敬父母,也不能在父母墓前烧一柱香。

    1967年在同事们的关心下,他与农村姑娘陈雪玉喜结良缘。陈雪玉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她们当时的居屋是一间房的简陋农舍,以种田为生。他独身一人,靠微薄的工资收入,与她们同甘苦,共患难。他体贴、关心岳母,夫妻相亲相爱,育有一男一女。几十年过去了,儿女都已成家立业,现有两个孙子,一个外孙女。大孙子去年考入泉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另一亇孙子和外孙女今年读高二。他一家人和谐相处,过着“桃花源式”的田园生活,其乐融融。

    经过二、三十年的艰苦创业,靠他夫妻俩过简朴生活克勤克俭,有了一些积蓄,在子女的努力和向亲朋好友借了一些钱,在原宅基地,于2010年建成这三层楼房,面积有200多平方米。现已全部装修完毕,设施齐全,堪比城市居屋。


(6)

    当他讲到这段经历时,我开玩笑地说:“本希兄,您这幢房在香港可值1亿元,在福州也值得一千万元以上。您是我们中最富裕的人。”他笑着说:“怎么能这样比呢?!在农村盖房子是头等大事,这是我的责任。现在这件事办完,我就安心了。”

    “这是我的责任”,多么朴实的语言啊!我深知他绝不会把这居屋视为商品,因为它凝结着一个耄耋老人的一生心血和强烈的家庭责任感。

    本希兄性格倔强,很有骨气和志气。他人生中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他都自己扛着,从不叫穷,从不伸出向亲朋好友求助。这是他很受人尊重的原因之一。

    本希兄还是个乐观向上、意志坚强的老人。两年多前,他不慎跌倒,左脚股骨破裂,家人请医生在家里牵引治疗,他忍着剧痛,与病魔作斗争。一个月就坐起来了,40天就可下床拄着拐杖慢步,3个月恢复行走,这对一个耄耋老人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没有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是办不到的。

    丰盛的晚宴,从傍晚六点一直持续到晚间十一点半。本希兄的儿子、在外资企业当管理员的袁建东加班到晚上8点,赶回来陪我们喝酒助兴,把晚宴推向高潮。晚上10点,他女婿和女儿也闻讯赶来,真是热闹非凡,实在难得啊!

    席间,我们回忆起在校时,周六晚上手拿手电筒、举起气枪,通宵达旦捕杀麻雀(当时四害之一)丰收而归的快乐情景;回忆起脚踩水车、手拿脸盆抗旱的艰辛日子;回忆起参加化装比赛的欢乐场面;回忆起在八都山上艰难的岁月;我感谢他对我两个女儿在国光中学念书时的关照……

    夜深了,我拖着疲惫的身体还有几分醉意,大自然的氧吧,美好的夜晚,清风吹拂,我很快就进入梦乡。

    第二天清晨,迎着朝霞,我在本希兄屋前的水井旁,拿起吊桶,提起井水,擦擦脸,好清凉啊!看着刻在井边的“饮水思源”四字,我理解本希兄的良苦用心。他要后代永不忘本,要感恩社会,感恩党!


(7)

    随后,我到他家周边走走,把美丽的田园风光,一一定格。 


(8)


(9)

    早餐后,我们与本希兄家人合照后,便依依惜别!


(10)左起:本希的媳妇李紫红、作者张时贤、张雪贤、袁本希、本希儿子袁建东
徐美珍、尹金喜、本希夫人陈
雪玉


(11)左起:张雪贤、袁本希、张时贤


(12)左起:尹金喜、陈雪玉、徐美珍


(13)左起:张时贤、张雪贤、袁建东


(14)左:本希的小孙子袁俊鑫    右:张时贤

    本希兄,感谢您及一家人的热情接待!

    写到这里,我崇敬的心情,不禁油然而生。

    一个归国侨生,怀着爱国之情,远离异国他乡和养育自己的父母,投身到祖国的怀抱,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勤恳工作,不图名,不图利,艰苦朴素。他夫妻恩爱,同舟共济,呵护子女,家庭和睦。他扎根农村,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本希兄是个极其平凡的人,但是他的赤子情怀和高尚情操,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