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追怀之二:蒙古包------杨煌达(厦门)高中83届【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2-01-22 【字体:
大 中 小】
草原追怀之二:蒙古包 杨煌达 (厦门) 高中83届
说到草原,离不开蒙古包。如果说哈达是蒙古族的礼节,那蒙古包就是草原文化的象征。既然能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象征,一定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因此,我不敢妄下雌黄。但我读过一篇关于蒙古包的文章,非常详尽,作些剪辑,与大家分享吧。
|
蒙古包建筑是北方游牧民族处理人、畜、自然关系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对当地的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适应自然环境的知识和技术。其结构是有门、哈纳(墙)、奥尼(椽子)、圆形天窗四部分组成。材料:门是木门,哈纳是由细木杆编制成菱形网片,外围是由毡子作的圆形围壁,柳木椽子,还有皮绳和鬃绳。
蒙古包的架设一般是先选好地形,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圆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预先编制的木条方格(哈纳)架好,包顶顶部再架上固定的天窗(奥尼)支架,一般顶高约4m,周边高约2m,门大多向东或东南开,全包的外部和顶部均由轻质沙柳做成骨架,屋顶以奥尼为中心,绑扎细椽子(乌乃),呈活动伞盖式,用驼绳绑扎固定,成为一固定的圆形墙壁。圆顶陶敖直径为1.5m,上饰美丽的花纹。包顶外形均是圆锥体,通常用一层或二层乃至多层毛毡或帆布覆盖,最后用一块矩形毛毡把陶敖覆盖以过夜或防雨雪。将哈那和乌乃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两三个人可以在一两个小时内就搭建或拆除一个蒙古包。
内部摆设,将蒙古包内部平面化分为九个方位。正对顶圈的中位为火位,置有供煮食﹑取暖的火炉;火位前面的正前方为包门,包门左侧,是置放马鞍﹑奶桶的地方,右侧则放置案桌﹑橱柜等。火位周围的五五方位,沿着木栅整齐地摆放着绘有民族特色的花纹安析木柜木箱。箱柜前面,铺著厚厚的毛毯,其优点蒙古包看起来外形很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除天窗外,编壁墙底部还有一层围毡,夏天可掀开通风,冬天放下保暖),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半圆形包顶,风雪来临时,包顶不积雪,大雨冲刷包顶不存水,圆形的结构还可以抵御风暴袭击。
蒙古包各部分之间连接精巧,方便、易建造和拆卸,运输很容易,不易损坏。
蒙古包是展现宗教观念和信仰的空间。蒙古包从其产生就与游牧民族的信仰,与她们心中的神是分不开的,如果起初是信仰建构了她的门的开向、形状、颜色、装饰和内部的格局分布。那么,在这些都形成后,信仰赋予毡帐的神圣品质和力量,以一种宗教文化的力量对生活在其中的人产生着作用,使历史上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关于宇宙的知识、对生命的态度以实物的形式,时代相传。同时,通过一样的房屋居住状况和围绕其行开的宗教活动,在一个社会内部的不同人之间形成共同的一致的精神崇拜,这也是一个社会凝聚力、社会秩序形成的基础要素。
蒙古包内最为重要的神圣场所之一就是灶火。由于他们崇拜火神,把火作为一个家庭存在和延续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家庭兴旺繁荣的象征。于是,产生了对于燃烧着的火有种种的禁忌。如:不准往火里扔不干净的东西,甚至烟头。这些禁忌,都出自于蒙古族崇拜火的特殊心理,认为激怒了火神会给自己和家族带来恶运。
蒙古包建筑发展中建构起来的技术和文化的一些具体内容和观念,可能已随着游牧经济的衰退,随着蒙古包建筑作为民居已经退出历史的舞台的发生,已经不再对人们发生作用。但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她所突显出的审美观念、礼仪原则、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开拓精神等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她作为一个民族的族徽仍然印在现代化的各类建筑物上。
|
|
 (1)夏天,草原的天气是多变了。中午晴空万里,忽然间乌云密布。
 (2)现在的蒙古包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蒙古包了
 (3)草原的夕阳最美了!大家都在吃喝,我独享此景。
 (4)一包一卫二床,条件简陋。没有热水没有空调,夜里还需盖被子。蚊子可比蜘蛛大!
 (5)
 (6)
摄影:杨煌达
|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