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马李光前之研究与活动
您的位置:首页 > 聚焦母校 > 校主传略 > 新、马李光前之研究与活动 >

李光前与厦门大学----------作者:曾国斌 / 石慧霞【校主传略】

上传时间: 2014-04-10  【字体:

李光前与厦门大学
作者:
曾国斌 / 石慧霞
(刊载于《厦大校友通讯》2013年第三期 总第45期)
http://alumni.xmu.edu.cn/xiaoy/xiaoyoutongxun/20140220/3423.html

被国内外公认为“最美大学之一”的厦门大学,座落在层林叠翠的五老峰下,西边毗邻千年古刹南普陀寺;东边连着远近驰名的胡里山古炮台;前面不远为鹭江出海处,海面上白帆点点,鸥鸟自由盘旋飞翔,碧蓝的海水,洁白如练的海滩环绕着演武场周围,衬托着厦门大学校园如同出水芙蓉,妩媚动人。厦门大学“风景佳绝”的校址是其创办人,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亲自选定的。客轮驶进风光旖旎的厦门港,首先印入眼帘的一组琼楼玉宇般建筑——建南楼群,就是李光前先生捐建、同时也是厦门大学的标志性建筑群。李光前先生与厦门大学的深厚渊缘,源于他与陈嘉庚的特殊关系。

李光前与陈嘉庚

1916-1927年,李光前受聘于陈嘉庚的谦益公司,任橡胶贸易部经理,是陈嘉庚最得力的事业助手。同时,由于李光前的卓越才能和品德,深得陈嘉庚赏识,1920年,李光前与陈嘉庚大女儿陈爱礼结婚,成为陈嘉庚的女婿。李光前在谦益公司工作10年,在陈嘉庚的指导下,不仅习得并精通了经营橡胶的所有业务,积累了在工商业贸易、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为其后来独资经营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使他在思想言行上也深受陈嘉庚的影响和熏陶。

李光前自创公司以后,对陈嘉庚的公司及私人业务,始终如一地进行协助,这一方面是源于他自责于在陈嘉庚公司陷入困境之时离开(实际上李光前是二十年代陈嘉庚公司旧职员中离职创业最迟的一个,如不是由于碰到一个很好的创业机会,他可能还会坚持下去),另一方面,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他对于这位岳父兼长者的由衷敬重。李光前目睹了陈嘉庚企业1925年以后受到重创直至收盘,但陈嘉庚对兴学兴教的热情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为了办好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陈嘉庚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陈嘉庚的言行对李光前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他一生常以陈嘉庚为榜样,并继承和发扬陈嘉庚热爱祖国、热爱桑梓、热心文化教育事业及慈善福利事业的优良传统。陈嘉庚的金钱观是:金钱如肥料,宜施不宜积。积则愈积而愈流毒,施则无施而不繁荣。李光前的金钱观是: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他们的态度都是对金钱不要积下,要散出去,不做守财奴。李光前贯彻岳父“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方针,建医院、办学校、帮助贫苦学生等。在陈嘉庚将主要精力用于办学的过程中,李光前始终如一地积极给予援助。而对于李光前的每一次捐助,陈嘉庚备加重视、严格使用,决不浪费一分。50年代李光前捐巨资扩建厦大时,陈嘉庚亲自负责,专门成立了厦门大学建筑部。李光前是继陈嘉庚之后,在东南亚,特别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地区卓有成就的华人企业家、教育家和慈善家,也是深受当地人民,特别是华侨与华人所崇敬和敬仰的华人领袖之一。许多家庭祖孙三代受到陈、李的恩泽,分别就读于李光前独资创办的国光中学和陈嘉庚创办、李光前巨资赞助的厦门大学或集美学村,在南洋一带,这种情况不胜枚举,陈嘉庚和李光前造福桑梓的事迹,代代相传。

李光前不仅继承和发扬了陈嘉庚爱国重教的精神,和陈嘉庚一样,他生活严肃而简朴,不喜欢无谓的应酬,更厌恶无度的挥霍浪费。甚至在饮食上,他们也惊人的相似:平时爱吃地瓜稀饭,配一点花生米、豆腐、盐菜就可以。李光前是要把钱用到最有用的地方去。在这方面,他与陈嘉庚是一脉相承,十分相似的。正如陈嘉庚所说的:“无为之费,一文宜惜;正当之用,千金慷慨”。

反过来,陈嘉庚也特别倚重和敬重李光前。陈嘉庚看人重视德才兼备,尤其看重人的品质和气节。李光前从小不仅有骨气、有志气,而且很仁义,有义气。以至于陈嘉庚“慧眼识快婿”,愿意把自己的长女托付给李光前。此外,由于李光前的超凡经营能力,陈嘉庚很快把公司的所有橡胶业务交于李光前管理。1 9 5 0年李光前委托陈嘉庚筹建国光中学,陈嘉庚当时已76岁高龄,他不仅亲自到南安梅山镇实地考察,还结合自己建设集美学村的经验,对国光中学的新校舍,从选址到建筑造型、建材选用以及其他有关事项,于考察后一并致函李光前,提出自己的构想和意见。他在信中说:“中学如果要扩大到千人以上,则寄宿生多,应建在大山宇地方。不但前后左右地土广大,建筑无阻,而且高处可纵览全乡及邻社,环境美丽宏伟。校舍大半可座山向空、座北向南,适合温带气候。在山中央建一大礼堂,左右两边由上而下可建许多课室,及科学馆、图书馆等等。左右为斜坡及低地,可建教师住屋、学生宿舍、膳厅、运动场;下面低地可作校园,栽种花草并植物,容生数千名绰有余裕,为闽南有名学府!”李光前接到函件后,曾函嘱国专学校董事会负责人之一陈村牧:“嗣后,有关学校之一切建筑及设备,家岳父如有指示,尽请遵照执行,无须来函询问也。”

陈嘉庚与李光前不仅有知遇之情,翁婿之情,朋友之情,更重要的是同有爱国爱民热心教育的报国报民之情。李光前准备将国光办成规模较大的完全中学时,特致函陈嘉庚,请他“对厦大、集美和国专三校作一种计划,以便量力而行,不分彼此,视其对乡国本土重轻需要,设备建筑逐渐应付。”李光前是继陈嘉庚之后又一位以倾资兴学彪炳青史的人物。陈嘉庚与李光前在事业上的默契配合,在精神上的师承关系,都是空前未有的。

厦门大学初创时期

1919年,提倡民主与科学的“五四”爱国运动使陈嘉庚看到了新的希望,这时,他在新加坡经营的实业正蒸蒸日上,在集美创办的各类学校也初具规模。为实现救国宏愿,他决心在此基础上倾资创办大学。陈嘉庚认为这是回乡尽义务,就是:“捐巨金以补助国家社会之发达是也。而补助之最当、最有益者,又莫逾于设学校兴教育之一举”。1921年,陈嘉庚倾资兴建了福建有史以来由华人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高等学府,这也是陈嘉庚先生兴学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时李光前才26岁,刚刚进入陈嘉庚谦益公司3年,李光前以他的才华与学识,对公司的业务发展有极大的贡献。因为他能够跟欧美商家直接洽商与联系,外商认同他,也乐意跟他来往,使谦益的业务突飞猛进。工作两年,李光前就被提升为橡胶部总经理。据陈嘉庚在他日后出版的回忆录中称:在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二O年期间,谦益每年的盈利皆在八十万至一百万元之间。在当时来说,这已是天文数字了。

正是由于陈嘉庚在新加坡的企业经营顺利(李光前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厦门大学在最初创办的几年里,经费充裕,教学、科研、基建、设备等方面都获得巨大的进展。学校采取重金礼聘名教授的方略,当时厦大规定:教授月薪最高可达400大洋,讲师200大洋,助教150大洋,而当时的私立复旦大学校长及专任教授的月薪最高仅200大洋。受优厚的待遇和先进办学理念影响,上世纪20年代,厦门大学名流荟萃,仁人志士云集,组成了一支全国一流的师资和学术队伍,出现了一批国内外瞩目的科研成果:美国籍教授莱德的文昌鱼研究,引起了国际学术办的反响,厦大生物科学研究也由此闻名海内外;伴随着植物学家钟心煊、动物学家秉志对厦门海洋动物、福建林业及昆虫和白蚂蚁的研究,生物学科的影响更是越来越大,成为全国生物标本供应的主要基地之一;社会科学的研究以教育学最有特点,师生联合组成考察团,到全国各大城市实地考察,采用参观与教学法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改进中国教育工作及教学方法的途径,直接为教育服务。在十周年校庆前后,院系设置从最初的师范、商学两部扩展为文、理、法、商、教育五个学院和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教育、银行、会计、工商管理、数学、物理、化学、动物、植物等十七个系。新建校舍四十多座,三千余间,面积五、六万平方米。增购图书十四万七千余册,生物和人类学标本一万八千余件,还附设有动物博物院、植物院、气象台、物理机器厂、煤气厂、制革厂等机构,备有充裕的机器、仪器和药品以供教学实验之用。形成“面向华侨、面向南洋、注重实用、注重研究”的办学特色,成为全国著名的大学之一。

但好景不长,从一九二六年开始,由于日货削价倾销和同行业的剧烈竞争,陈嘉庚所经营的各项企业,连年亏损,入不敷出。规模最大的橡胶品制厂,又因为陈嘉庚带头抵制日货而被放火焚烧。据他自己估计,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二八年三年间,资产损失二百六十余万元,其中厦大集美两校经费即占一半左右。一九二九年至一九三一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货价暴跌,陈嘉庚的企业更如江河日下,一蹶不振,但他对两校的经费却仍旧竭力负担。

1928年,李光前开始独立创业,虽经历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企业举步维艰,但在李光前的谨慎经营和科学管理下,南益公司慢慢挺过难关,开始发展起来,并渐有起色。他先后租下被汇丰银行接管的陈嘉庚有限公司在新加坡、槟城、巴生的胶厂。接着,陈嘉庚有限公司在印尼巨港的福东树胶公司,由接管银行转售给南益。同时,南益也在一九三四年将业务扩展至泰国。这一年,南益获得四百万的利润,这使得南益称霸胶坛,李光前成为新的橡胶大王。在陈嘉庚“企业可以收盘,学校不能停办!”的爱国兴学精神感染下,李光前与许多爱国华侨如:黄奕住、曾江水、叶玉堆、黄迁元、林文庆、殷碧霞及新加坡群进公司,纷纷捐款相助,使得厦门大学得以支撑下去。

据厦门大学校史及有关资料记载,这一时期,李光前对厦大的捐助主要有:1932年,李光前在自身企业发展仍旧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捐助厦门大学经费计叻银一千八百三十三元七角六分,合国币三千五百元;一九三六年出版的《厦门大学一览》有关校史部分记载:至民国十六年始,承黄奕住、曾江水、叶玉堆、李光前、黄迁元、林文庆、殷碧霞诸先生及新加坡群进公司,陆续捐助各项经费,合计国币二十余万元。据陈嘉庚《南侨回忆录》记述:民国二十五年卖树胶园四百英亩,成本十六万元,拟作厦大基金,每月入息约二千元。该款系李光前、陈六使各捐五万元,陈延谦一万元,李俊承五千元,不敷由余凑足之。在这笔基金中,李光前捐款部分占37.5%。以上历史资料表明,在厦门大学初创时期,李光前就曾给予重要的办学经费资助,这对于巩固厦门大学在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地位,帮助陈嘉庚在经济不济的情况下渡过难关,维持厦大的生存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李光前对初创期厦门大学的接触和了解,除了通过陈嘉庚,另一方面通过与厦门大学校友的接触。1934年,李光前担任新加坡华侨中学的董事长,当时他所聘的校长薛永黍曾任厦门大学教授,所聘的教务长陈村牧是1931年厦门大学历史系毕业生。李光前对薛永黍和陈村牧的工作非常满意,1937年,当陈村牧受命于陈嘉庚回国任集美学校董事长时,行前,李光前特设家宴饯行,并嘱咐陈村牧回国之后代为在他的故乡南安县芙蓉乡创办小学。以后的事实证明,厦大校友陈村牧为国专学校的成长和国光中学的诞生,都曾做出重要贡献,得到李光前的肯定。厦门大学的毕业生中有一批曾经在中学时就读于国光中学,既是国光校友,又是厦门大学校友。

建国后厦门大学扩建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厦门大学的经费由国家负担,但陈嘉庚自认创办厦门大学“为善不终、贻累政府,抱歉无似”,因此他婉拒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挽留他定居北京的盛情,决定回到家乡福建,贡献余热,完成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的扩建和重建,实现他长久以来未竟的夙愿。

1950年11月5日,李光前致函陈嘉庚,表示他愿意继续资助修复被国民党飞机炸毁的厦门大学校舍,同时加以扩建。他欣然捐献600万元港币,交由陈嘉庚统一筹划。为了合理使用李光前所捐助的这笔巨款,把厦门大学建设好,陈嘉庚特地成立了厦门大学建筑部,委任专人负责,招收闽南各地石匠、木匠、泥水匠一千余人,设立510个基建工场进行工作。同时,在龙海县石码镇设立砖瓦厂自己烧制砖瓦;石料多就地开凿石山取用,以节省运费;木材则向山区采购。对于当时需要从香港进口一部分钢筋、水泥和小五金等,陈嘉庚非常精打细算,非到万分必要,实在无物可代时,才同意进口一些。陈嘉庚再三告诫干部、职工:华侨无偿捐赠之钱来之不易,要节约使用他们的捐款,处处为多盖房子,盖好房子着想,发挥投资的最大效益。要用本省木材、本地石头、砖瓦盖房子比较便宜。反对盲目或多进口钢筋、水泥,避免国家很需要的外汇又给外国人多赚去。管理与设计人员对工程造价要反复思考,要像从自己口袋掏钱出来一样去着想。在使用李光前这笔巨款增建厦门大学校舍时,陈嘉庚从设计、绘图、备料至施工,事必躬亲,一丝不苟。他每星期都要来厦门大学的工地两次,即使风雨交加,也准时来到。

从1950年起至1955年,由李光前捐款、陈嘉庚主持扩建的厦门大学新校舍,共计25幢,建筑面积59057平方米,使用面积38365平方米,建筑造价272万余元。总建筑面积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前全校建筑面积的一倍。

建南楼群:位于厦门大学海滨,一排五座,坐北朝南;雄伟堂皇、拥有五千个座位的建南大会堂居中,两边分别为南安楼、成智楼和南光楼、成义楼。整个楼群东西相距三百余米,呈半月形俯瞰着上弘体育场,气势非凡。上弘体育场面积19400平方米、看台总长9170米,可容二万观众观看比赛,与建南楼群相依相偎,浑然一体,蔚为壮观。建南楼群成为厦门大学独具风格的标志性建筑群。

成伟楼群:共两幢,均呈曲尺形二层楼,一幢靠环岛公路,一幢临近海滩。该楼群立面造型潇洒自然,活泼多姿:橙色庚瓦人字形大屋面,入门厅的主要部位以釉标红砖的清水墙与所有红砖砌筑的外窗楣的彩帘图案构成,白、红、绿色彩多样,互相衬托,砌筑精巧,玲珑秀气。

芙蓉楼群:共四幢,建筑面积15387平方米,普遍为三层楼,局部四至五层,造型美观、结构稳定合理,西式屋体通风采光好,中式屋面稳重美观、隔热、保温性能好。正立面外装饰的基本格调寓意深刻,一至三的红砖绿瓦示意春天红日,吉利永恒。四以白为主红白结合,示意粗中带雅,别具一格,有所作为。

还有丰庭楼群、国光楼群等,都体现了古今合壁、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简朴大方。

有教工宿舍楼国光一至三,男生宿舍楼芙蓉一至芙蓉四,女生宿舍楼丰庭一至三,厦大医院门诊部与住院部大楼成伟一、二两座。此外,还新开辟一个面积为19400平方米,看台(石阶坐位)总长917米可容纳20000观众的体育场“上弘场”和紧连胡里山海滨的系列海水游泳池(包括比赛池、练习池、水球池和儿童池四个),面积6000平方米。总计由李光前捐资、陈嘉庚主持的厦门大学扩建工程,耗资为293万余元。建国后这一时期的厦大建筑风格有新的突破,更加新颖别致,有的是骑楼配以绿栏杆,有的突出我国绿色琉璃瓦传统的民族风格,刚步入五十年代的厦门大学,宽阔的校园里,一座座白石朱顶、红砖绿瓦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巍峨黌宫屹立于秀丽的鹭江之滨,构成宏伟的气势和壮观的景色,成为新厦大的独特标志!陈嘉庚、李光前热心教育、报效祖国的精神和“乡情国恩跃然于建筑物之上”,“使得每一个人见了油然产生出敬仰和自豪的情绪。”

现将1950年至1955年李光前捐建厦门大学校舍的项目具体列表如下:

为了永久纪念李光前捐资扩建厦大校舍的功绩,陈嘉庚同意李光前不用他自己的名字命名校舍的意见,而用李氏祖籍福建省南安县芙蓉乡的县、乡、村名、校名和他儿子的名字,来给新建的楼房命名,以示捐资建校永志不忘,爱国爱乡、热心公益、为国储才的崇高精神。

建南大会堂:取福建省和南安县各一字组合为建南,全称为建南大会堂。

南安楼:按照陈嘉庚初创厦大时以地名命楼名旧例,以李光前原籍南安县来命楼名。

南光楼:寓意有二,一是颂扬南安县华侨捐资办学之光;二是从南安、李光前两词各取一字组成,间接地纪念李光前捐资厦大的功绩。

芙蓉楼:以南安县梅山镇旧称芙蓉乡而得名。

丰庭楼:丰庭是李光前宗族祖居地。

国光楼:李光前1942年独资创办的一所中学,当时取李光前父亲李国专和李光前本人名字的第一个字,组合成国光,以命校名为国光中学。厦大扩建的教工宿舍也采用此校名命楼名。

竞丰楼:以李光前家乡,南安梅山镇(又名芙蓉镇)李氏祖居的竞敏村、丰庭村各取一字而成。

成义楼、成智楼、成伟楼:此三座楼名系用陈嘉庚外孙、李光前三个儿子的名字命名。其含义一方面纪念李光前先生捐助建校所做出的贡献,另方面也期望李光前的后代能继承父志,继续捐资办教育,为社会做贡献。让李光前未尽的功业,代代相传。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解放前被日军轰炸的满目苍荑的厦门大学正是因为有了李光前先生的倾力支持,才获得了新生,办学条件有了重要的保障和改善。

1965年春,李光前回祖国观光和治病期间,曾由国专学校董事会办事处主任伍远资陪同专程到厦门大学参观,受到王亚南校长热情接待并陪同参观游览了校园。过后,李光前回到梅山,嘱托伍远资写了一封信给王亚南校长,了解厦大解放后的发展情况。随后,王亚南即给伍远资复了信,信中赞扬李光前热爱祖国、关心文教事业的崇高精神,详细地介绍了50年代厦大扩建校舍的过程和成绩,感谢李光前对厦大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光前精神永耀厦门大学

李光前的道德风范,深深影响着下一代。1952年,李光前用他的大半财产设立了“李氏基金”,积极资助包括厦门大学在内的文教及慈善事业。1967年李光前逝世之后,李光前的子女即公开宣布:李氏基金,决不因李光前先生的去世而有任何影响。李光前哲嗣李成义昆仲秉承先辈遗志,遵照李光前“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意愿,继续支持科技文教活动,支持厦门大学的建设发展不遗余力。1994年,李氏基金累计捐赠1630万元人民币,对厦门大学建南大会堂予以全面翻修。厦门大学80周年校庆期间,举行了建南楼群翻修竣工典礼。翻修后的建南楼群焕然一新,更加恢宏壮丽。进入21世纪,新加坡李氏基金大力加强了对厦大医学教育的资助,捐巨资建设厦大医学院与护理学院。为此,厦门大学将医学院和护理学院分别命名为“光前医学院”、“陈爱礼护理学院”。

为了深切缅怀李光前、陈爱礼伉俪,铭记他们的恩德,厦门大学在翔安校区医学院与护理学院楼前建造了李光前、陈爱礼伉俪塑像,成为厦门大学这个崭新校区的一抹文化亮色,恒久散发出崇高的精神之光。

(作者曾国斌为我校校友总会秘书处秘书长、石慧霞为副秘书长)

附:厦门大学校友总会秘书处报道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