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游记 在哈尔滨理工大学同窗好友叶章建的盛情邀请下,我携老伴和赞舜学友一同到他的家乡——建瓯市游览。 建瓯市,古名建州,雅称芝城,地处福建省北部,是武夷山下、建溪河畔的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全市总面积4233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居闽北各县之冠。为闽国古都,八闽首府。享有“绿海金瓯”之美誉。 我曾三次游览建瓯市。不过仅局限于市内一些景点。这次重游,得到84届校友、原深圳市一眼镜公司民营企业家王少剑的全力支持。他正好歇业在家,从一亲戚处借用一辆小型面包车,自已当驾驶员,带我们游览了建瓯市许多新景点。 9月26日13时12分,我们乘坐的“武夷快”抵达建瓯站。王少剑校友迎接我们,直接驱车到叶章建大弟的家,品赏建瓯小食和特色佳肴。 游览水南塔(亦称善见塔) 水南塔位于水南铁狮山文笔峰,面对建溪东西两溪合流处,与县城隔水相望,距城关约3公里。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2~1368),清顺治五年(1648)毁于战乱,康熙十二年(1673)重建。 相传在当时建瓯社会混乱,窃贼横行,州府至光孝寺见高僧,问起建瓯之乱,高僧曰:铁狮山山峦蜿蜒,宛若九条蛇,建瓯之乱乃蛇精作乱,应在峰腰建一高塔,当夕阳西照,则如一七节鞭打在蛇身上,以镇蛇妖,州府听其所言,而建见善塔。 铁狮山峦曲蜿蜒, 下午,我们乘车抵达文笔峰山麓,然后徒步一段黄土路,便拾阶而上。一路林木郁郁葱葱,翠竹亭亭玉立,生命的绿色,带来勃勃生机。山门的门匾苍劲有力。
登上山顶,我们仰望水南塔,它总高40米,七层;塔基深3米,条石、巨砖砌筑;地面二级台阶,砖砌塔体,八角形,底墙厚2米,直径内空8米,往上渐次缩小塔身;塔体外墙层层墙帽翘角,层次分明,每层四面对衬佛龛,有佛像雕塑其内,另四面对衬为方形通风口;塔内层层楼板,设木楼梯可供上下;铸铁板压顶,铸铜塔尖。塔体浑厚坚实,造型挺拔雄伟。
登高站在山顶上,远眺双溪合抱,宛延曲折,奔流不息。俯瞰城关,楼宇叠起,气势轩昂,顿觉心胸开阔。
重游光孝寺 返程途中,我们游览了光孝寺。这是我二度重游此地。 光孝寺位于建瓯城南二里许,铁狮山麓,建溪之滨,是福建省一座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环境清幽,景致雅奇,名闻中外的十方大丛林的古刹大寺。既是香客顶礼膜拜的圣地,也是游人了解佛教文化的景点。
光孝寺始建于六朝陈武帝永定二年(公元五五八年),元末毁于兵变,明洪武重建,迄今己有一千四百三十年历史。在闽无与伦比,较之泉州开元寺早百余年,有言道:北有光孝寺,南有开元寺;比鼓山涌泉寺早二百余年。 光孝寺方圆占地九十一亩。全寺总长二百四十二米又三十公分,横宽一百六十一米二十公分,分三组建筑群:分别由围墙、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及连接东西两侧的回廊,组成封闭式主体建筑群落;伽篮殿、祖师殿、法堂、禅堂、藏经楼、方丈室、斋堂、疗室、客堂等建筑群落和两厢隔墙相缀,而各分别筑墙,又成东西两厢建筑群落。 大雄宝殿,万重檐歇山式屋顶,架梁式屋架,天花为明袱砌露明造顶,高十五米,宽五间深六间,约一千平方米,内檐柱罔布局采用元式减柱造法,柱直径六十五公分,柱基为清古镜式石奠。
观音殿约六百六十平方米,门前石碑高丈余,殿宇楠木质结构,佛像硕大高十米,在闽省丛中,首屈一指,尤其似此规模宏伟用楠木建造的佛殿,不但福建罕见,在全国而言亦属稀少。 参观建瓯一中 游览光孝寺后,我们一行来到建瓯一中。校友、建瓯一中安保处的陈小平老师前来迎接。 建瓯一中的前身是“建溪书院”,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是闽北最高学府。解放后,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迅速。1952年合并私立培汉中学为“福建省立建瓯中学”,1956年校名始称“福建省建瓯第一中学”。1962年学校被列省56所重点中学之一。文革前十七年中,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成果显着,共为大专院校输送757名合格新生,并为各条战线培养了大批人才。到1966年夏,学校已具有30个教学班,拥有学生1328名,教职工104人,成为闽北山区最大的完全中学之一。1993年学校被确认为省二级达标校。2004年学校完全转制为独立高级中学。2011年夏,建瓯一中被确认为省一级达标校,至此建瓯一中在福建境内更享盛誉。
我们在陈小平带领下参观建瓯一中的教学楼、科枝楼、地理园和运动场;观看了建瓯一中新校区效果图。陈小平介绍说,新校区正在建设中,搬迁后,此地将办初中部。陈小平、叶章建和王少剑等都是该校校友。校园美丽,设备齐全,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在“公、勇、严、勤”校训的训示下,形成了“勤奋、守纪、求实、上进”的校风,“团结、奉献、严谨、创新”的教风,“尊师、勤学、博采、善思”的学风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参观根雕艺术 第二天上午,我们到离城20公里的建瓯市根雕基地徐墩镇参观。 各种根雕艺术品,琳琅满目,目不暇接,让我们接受了一次根雕艺术的熏陶。艺术家以其娴熟的木雕技艺使其作品生动传神,与天然形态融合,自然和谐。尤其刀功精细简练、巧夺天工,令人赏心悦目。
游建瓯小武夷——归宗岩 归宗岩,距徐墩集镇6公里,景区方圆四平方公里。峰峦叠嶂,山明水秀,古树参天,老藤盘错,岩洞峭奇,一壑万状,亭轩典雅,寺院别致。归宗岩是建瓯一大名胜,素有“小武夷”之称。
古人喻之宛若一盆“玉树琪花”,拱揖于碧水丹山之中。北宋诗人游酢称赞“奇冠南闽此最奇。”明代陈珪诗云:“归宗未遇朱夫子,廖落人间若不闻,假使当年聊一憩,风流何羡武夷君”。 因连日来马不停蹄地游览,我们几个古稀老人有些疲惫,我虽欲登顶,但却得不到响应,感叹不已:美景在眼前,真想登高山,无人来支持,只好就近游!
参观孔庙 下午,我们参观了孔庙。 位于建瓯市城区东北隅的孔庙,始建于宋神宗年间(1068-1078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这个拥地10亩有余的庙宇有棂星门、步云桥、伴池、前殿、大成殿、明伦堂、藏经阁、崇圣祠等建筑10余处。这些建筑与我游览山东曲阜孔庙相似,分三进庭院贯穿在一条南北长达800米的中轴线上。
庙宇周围筑有高墙,配以门坊,黄瓦红垣,金碧辉煌。虽说比不上山东曲阜孔庙,但也确实是八闽府级孔庙之冠。明太师杨荣曾誉此为“东南伟观”。 现存大成殿重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落成于光绪五年(1879年),两庑及戟门为民国年间修建。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庙由照壁、棂星门、墨池、戟门、两庑、 拜台、 大成殿组成封闭式古建筑群落,占地4688平方米。大成殿由34根大楠木组成柱群,按宋代营造法式,利用“歪材正用”的原理,构成独特和高超的建筑工艺,气势轩昂,十分壮观。 庙内正中祀孔子塑像,两旁为四配(颜回、曾参、孔及、孟轲)。“万世师表”和“斯文在兹”两块匾额悬于大成殿明间正中,分别为清圣祖康熙和德宗光绪御书。
游览黄华山公园 参观孔庙后,我们又游览了黄华山公园。 黄华山——位于建瓯城北,古城墙之内侧,海拨202米,为城中之山。山上林木葱郁、曲径通幽,亭台楼阁点缀其间,秀丽为一城之最。 民国末,山顶奎星楼、半山挹爽亭、雨亭已废。“大跃进”期间(1958年)办食堂,黄华山松林砍烧殆尽。“文革”中(1968年)观音阁毁为废墟。 1994年,开始重建黄华山公园。目前在山上已重建和修建黄华阁、挹爽亭、六角亭、咸宜亭、待月亭、二华叠翠亭、夕照亭及福建公学纪念亭、四省百县绿化纪念亭等多处。还建有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烈士陵园,满山又现一片葱绿。改建了请肖劲光将军题字“黄华山公园”,铺建全山通道。已建设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场所。
叶章建学友的大弟、二弟每天都到此健身。见两个老人正在练武,我说:“您们真健壮”!其中一老者说:“现在70岁不算老,100岁才是老大哥!”我伸出大姆指,连声说:“好!好!好!祝您们健康长寿。” 建瓯标志性的建筑——鼓楼 鼓楼,是建瓯的标志性建筑,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景观。我们每天驱车都经过此地。 建瓯鼓楼,原为“五凤楼”。五代十国时,闽国王延政于天德元年(公元943年)据建州称帝,将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设置的建安县的南城门城楼改建为“五凤楼”,以显示“凤集瑞”的帝王气象。 楼下的拱洞基础故址保存至今达一千八百多年。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鼓楼几历毁圮,也几经修建。南宋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在“五凤楼”遗址上新建“谯楼”,即鼓楼,并由南宋文学家刘克庄撰写《新建谯楼记》。明清两朝共修建五次,在清朝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重建后,命名为“镇安楼”。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再次重修,复称鼓楼,延用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重建在1980年,1983年完工。今次重建是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形势下,顺民意、集民力兴办的历史性盛事,工程于2004年2月开始,2005年初完成。 新建的鼓楼,坐南朝北,采用明清重檐歇山式建筑风格,宽26.5米,纵向长17米,高28米,雄伟壮观,巍峨耸立。主楼有双层飞檐、四围红柱和雕梁画栋,极富古城风韵,又具时代新姿。楼的南北两面悬挂牌匾,上书:“雄镇南天”、“恩迎北极”。
鼓楼不仅是建瓯标志性的建筑,也是建瓯历史文化名城的见证。 建瓯历史上人才辈出,曾出过1675名进士、5名状元、1名宰相。史称“三杨辅政”的政治家杨荣、历史学家袁枢、文学家吴激、外交家徐兢等都是名垂青史的建瓯杰出人物。朱熹、李钢、陆游、蔡襄、辛弃疾以及世界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等都曾驻足建瓯。 鼓楼,它目睹了千年变迁的沧海桑田,也将见证建瓯奋起腾飞的灿烂明天! 热情的接待,丰盛的佳肴,衷心的感谢 在建瓯游览的日子里,我们得到叶章建学友的大弟、校友王少剑、陈小平、练戈、余鼎强等的热情接待。他们分别在城内酒家、夏韵山庄和绿硒生态园宴请我们。优美的环境,丰盛的佳肴,让我们终生难忘,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因受时间限制,建瓯古城尚有许多名胜古迹未及游览。如国家级原始林园万木林,坑里根艺佛殿,辰山,北苑贡茶园遗址等,实为憾事。 附叶章建、陈小平诗各一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