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11年校友文萃 >

珍贵老照片——忆起恰同学少年--洪高松 高中76届/国光中学教师【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1-03-28  【字体:

珍贵老照片——忆起恰同学少年
洪高松 高中76届/国光中学教师

    前几天,敏敏学姐在QQ里,给我传来网址,询问我这张老相片中左2那位是不是我?因为余淘一眼就认出是我并写上我的姓名。她看了却认为不是,又问丁红,答复:“是”,于是她俩打赌,敏敏就来问答案。呵呵,挺有趣的一件事,我怀着悬念打开了“芙蓉网”该页,观赏着刚刊载的李萍萍学姐提供的珍贵的老照片(http://www.fu-rong.cn/shtml/214/201103188725.shtml),端详着一张张曾经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容,有些同学的相貌还依稀认得,但大多我已印象模糊了。突然惊喜地发现——里头也有我的合影!自己居然忘却了曾经一起拍照留念!

    但这些剧照,又立刻帮我忆起当年读高中时,曾担任过学校文宣队队长,曾给丁慧、陈玲玲、周伊娜、黄宝贝等女同学排演过歌舞,和她们男女声二重唱、三重唱或自己领唱、独唱过;与男同学排演过“三句半”、小品等。

    尤其那张和贾峰、杨晓勤的留影,是一同饰演《半蓝花生》的歌剧照。当时黄国生老师是音乐老师和宣传队总编导,好像是李嘉友老师负责领队。现在才忆起来了,在大家临近毕业和宣传队因此自然解散的情况下,把这些精彩的节目剧照拍摄下来,留作学校和同学们的资料与纪念的。

    而《半蓝花生》这出戏,我倒是印象较深刻的。因为它是宣传队的主要节目和重头戏。(在网上现在还可以搜到相关的戏曲和电影)

    剧情大概是:某部队解放军战士,在农忙季节到附近农村支援生产建设,得到全体村民的拥戴和称颂。村里两位小姑娘(杨晓勤饰演生产队长女儿和丁慧饰演同学),利用农忙假到田里捡拾了半蓝花生,偷偷送给了战士们。班长(贾峰饰演)为了送还半蓝花生,只好找生产队长(洪高松饰演)帮助调查半蓝花生的主人,从而演绎了一段生动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歌颂了人民子弟兵按照毛主席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指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优良作风和“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鱼水深情。

    因文革期间,很少很难看到电影、戏曲,后来才有样板戏。群众文娱生活很枯燥。我九岁时就作为知青上山下乡了。曾在家乡老区华美文宣队里四五年,华美又成为“农业学大寨”的典型山村,全省、乃至全国各地都组织前来参观学习。文宣队特地雇请几位省市文工团专业演员来辅导培训,我年纪虽小,但练过扎实的表演基本功,常参加南安县和泉州市节日汇报演出。代表南安县在“八.一”建军节,到梅山炮三师三个驻地和南安县其他驻军部队慰问演出。甚至应邀到永春、安溪、晋江等县演出,还跨地区到永安县、三明市等演出,所以具备一定舞台经验。(后来知青落实政策回城,我才又回梅山就读国光母校。)

    但贾峰学长一开始没有表演基础,可人长得挺帅气,本来就是部队子女,有军人气质,让他扮演解放军班长。歌剧不同于简单的歌舞,歌词唱腔呀、独白对白呀,语气神情,形体动作,要样样到位,常顾了这,忘了那,注意手势,忘了脚步。只好一句一句学,一个一个动作比划,大家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配合陪练,不知花了多少个课余、周末和星期天。贾峰为了演好主角色,也很刻苦好学,功夫不负有心人,节目终于排练过关。

    当时还有擅长打快板书和单口相声的部队子女张伟钢,他性格开朗乐观,整天笑眯眯的,一双小眼睛眯成一条线,一张滑稽的脸令人忍俊不禁。当时他个子小,又和另一位也是部队子女,叫蒋伟的同学,我们仨很要好,有事没事凑一块,我偶或也上他们家去串门。他们俩更是形影不离。蒋伟是特高个,说话风趣幽默,两人常合说相声,一高一矮真叫绝配。

    节目丰富多样,排练成熟后,在李嘉友老师和黄国生老师的带领下,到梅山各个村庄宣传演出,乡里乡亲奔走相告“看大戏”了,比佛生日还热闹。节目贴近现实生活,群众喜闻见,博得阵阵喝彩和掌声,曾轰动一时。有些队员的家长听说或看到自己孩子登台演出,更是兴奋激动不已,队员们也感到自豪荣幸,备受鼓舞。

    后来在“八一”建军节,代表母校和梅山镇政府到炮三师慰问演出,大获成功,尤其这一节目得到部队官兵热烈欢迎称赞。有些战士直接用角色名昵称饰演的部队子女,成了外号。

    杨晓勤学妹,天生一副天真清秀可人的容貌,亭亭玉立,具有江南女子的独特气质,是校花之一。又拉得一手优美动听的小提琴,很有音乐天分,当时我们两家曾一段时间同住母校延安楼,我家住楼下,经常在夜晚听到她的提琴小夜曲,隐隐约约,让我时常领略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名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ē)铃(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而我正是从小提琴的夜曲中,真切感受到了“荷塘夜色”的美妙意境的。

    她哥哥杨晓南和我是同班要好的同学。她妈妈是学校图书馆管理员,很慈祥和善,可亲可敬,我喜欢看书,图书馆当时就在楼上她家隔壁,向她借书总是热情帮忙办理,一家人给我留下很好印象。后来他们家调回老家福州,杨晓勤学妹据说后来参加省市音乐比赛获什么奖,想报考音乐学院,后来就渐渐不知消息了。

    当时参加宣传队的同学,都是些具有文娱细胞的积极分子。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大家在读书学习的同时,又拥有了发展和展示才艺的舞台,生活也因此显得丰富多彩;经济虽不富裕,但充满快乐和对未来的憧憬。

    记得毕业离别的时刻,大家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我还招呼梅山的几个队员,相互拜访彼此的家,希望知道住处,今后还可经常来往。李惠兰的家就是那时去过一回的。自家盖得红砖绿瓦的大厝,让我着实羡慕。她当时曾告诉说,已经考取南安县木偶剧团,即日将去报到了。在当时,能找到一份工作,是挺不容易的,大家都替她高兴祝福……

    往事悠悠,暮然回首,恍如昨日;而时光和记忆的飞逝,又让你觉得人生如梦如幻;那美妙的青春岁月,又如飘零远逝的芳菲,给你留下些许淡淡的温馨。敏敏学姐让我为老照片写段简短的回忆,但愿急就章能给同学们带来更多的美好回忆,也希望同学们能把你们的美好回忆和大家分享,天涯海角永相联。

写于国光中学  
2011年3月20日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