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10年校友文萃 >

亲族情缘,时空难断--------李如龙(厦门)初10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10-12-31  【字体:

亲族情缘,时空难断
——记一次寻根之旅
李如龙 (厦门) 初10组

    家乡的族谱编委会来电话,要我回去见见从新加坡回来寻亲的一个侄儿辈的工程师,顺便也问我,《芙蓉李氏族谱》的序文写的怎样了。我正想着回去看看旧族谱的序文,和编委会的乡亲再次讨论,以便动笔写序,同时也诧异,究竟是谁回来寻亲了?于是就立刻赶了回去。

    我的家乡在南安市梅山镇,几个李姓的村子先前是叫做“芙蓉乡”的。芙蓉李氏在这里定居已经六百多年,从明代中叶到1948年,四百多年间,先后修过八次族谱,两年前又开始了第九次续修。这次修谱是几个村的领导认真讨论确定的,成立了专门机构,筹集了充足经费,有关人员也很努力地工作。为了减少遗漏,还专门派员前往台湾和新加坡访问外迁的族亲,表示欢迎他们提供相关的信息。大家所以如此热心,是因为自己的家族已经有了数百年的信史,流播在本乡和全国各地以及港、台、东南亚的子孙大约已有三万六千多人了,而且至今还保持着往来,可谓树大根深,枝叶繁茂。而且 ,历史上有过不少值得骄傲的光荣记录,出现了李光前这样的东南亚著名侨领和慈善家,六十多年来的发展也颇可自豪:侨乡已经步入小康,许多领导干部、教授和院士在全国各地为人民做贡献,蓉中村的支部书记李振生还被选为十七大的党代表。

    回乡寻祖的工程师叫李斯健,出生于马来西亚,五十岁了,是个化工专家。在一家美国公司任职。到过许多国家,就是没有到过中国。儿女都上了中学,有时就问起,我们家的祖居地在哪里,能不能回去看看。他在为爷爷扫墓时只见过墓碑上写的“南安、芙蓉、厝头”这几个字,别的就一无所知了。孩子们就要放假了,为了带他们回乡寻根探亲,他提前一个月通过网络,给南安市政府打电话查询。除了墓碑上的几个字,他所能提供的信息就是:爷爷李引迁早年在李光前的南益公司任职,从祖父到他儿子,他们四代人都遵照旧制,用既定的“引、成、斯、志”的字辈命名。虽然只有这样简单的线索,有了认真、热心的工作人员的帮助,却也顺利地找到了自家的祖籍和亲属。市政府知道李光前先生创立的李氏基金会在梅山镇设立了“芙蓉基金会”,为建设学校、医院等公益事业投放了大量的资金,“芙蓉’的旧称就跟着“芙蓉资金会”出名了。于是,市府办公室就把电话转到这个基金会。芙蓉基金会是大力支持续修“芙蓉李氏宗谱”的,经过族谱编委会,又有第八次旧谱,加上访问有关的乡亲,很快就找到“厝头”所属的房派,按照字辈,也查清了李引迁的所有的远近的亲疏族人,并给李斯健作了回复。知道了结果之后,这位工程师非常认真地给几位亲房分别打了电话,虽然已经没有直系的亲属,大家都很热情地表示,欢迎他回乡探亲。就这样,李斯健下决心订机票,带着妻儿,一行四人回乡来了。

    祖父离乡下南洋已经近百年了,遥遥千里,烟波浩渺,从未往来,世事杳然,竟能很快实现寻根访亲的愿望,这确实使几位第三、四代华裔十分兴奋。是啊,芙蓉李氏族亲这种“两头热”的情缘,是时空的阻隔难以切断的。这既要海外同宗子孙有寻根的热情,也要有家乡的亲房有帮助和接待的热心。两头的热情都是来自对自己的家族的自豪的感情。

    虽说是和诸多族亲通好了电话,一家四口搭上飞机,心中还是不太踏实。毕竟祖居地已是陌生的异国,乡亲们也素昧平生,家人所熟悉的英语和马来语大概都用不上,“华语”又学的不大好,“福建话”已经说不清楚了,到了家乡能跟陌生的亲族们沟通吗?

    真没想到,从厦门机场转动车到达泉州只用了半小时,一下车就有人在那里恭迎了,专车把他们送到了梅山,立刻入住于乡间的豪华宾馆。确是宾至如归。

    他们通过近亲邀请同房的族人在酒楼聚会,竟然有四五十位老小乡亲都来了。席间欢声笑语,频频举杯,回忆家族的历史,畅谈家乡的变化。见过许多世面的工程师,在致辞时情绪激动,不觉语塞。接着的几天,镇政府的领导带着他们看崭新的街区、校区和重修的祖祠,村干部领着看新村,参观文化馆、了解家乡这个全省出名的文明新村的辉煌成就,也去探看废弃的老屋,体会时代的沧桑。当族亲们提出,打算把破旧的明代老屋翻建一座小祠堂时,他们立刻表示欢迎和支持。村委会特地找了最擅长做本地菜的餐馆宴请大家,让远来的乡亲品尝家乡风味。为了了解祖辈的历史,还特地开专车到山里访问年过九旬的老姑妈。路过厦门乘飞机返回新加坡时,因事未能回乡见面的族人也到酒店相见。

    李斯健一家人,从面相、服饰到举止看,和家乡人都毫无二致,然而刚回乡时,“大厅、天井、神主牌”是什么已经难以知晓,“叔公、侄孙、姑婆”等等称谓也已经难以区别,农村生活的许多习俗也要几经解释才能理解一二。几天的接触和考察让他们看到了,中国的农村一方面在努力推进社会经济文化的现代化,另一方面还相当完整地保存着乡族中的尊老爱幼的传统和友好和谐的固有习俗。临走时他们说,此次家乡之行给他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不但知道了几分神秘的故乡的过去,也看到了健康活跃的现代生活。他们说,往后还会再来,还要鼓动在外的乡亲多回乡来走一走,看一看。

    作为一个陪伴者,我也从中悟到了两个道理:在芙蓉这样的侨乡镇,电视、手机、电脑、私家车已经和城市一样进入千家万户,生产、交通的发展也与城市无异;而乡亲族亲之间的脉脉温情却是城里的高楼、大街之间难以体会到的。大城市的功劳不可抹杀,作为经济文化中心对社会发展有很大的推动力,然而,城市的无限扩容,让农村的精英和劳力都往城里挤,恐怕并非好事;千百万的小城镇若能把乡亲团住,让大家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发挥本地的优势,发展有自己特色的经济和文化,应该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再就续修族谱来说,看来也是值得提倡和鼓励的。任何一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一代人都为家乡的发展做过贡献,各色人等,总有贤者、善者、能者。修续族谱不但可以理清世系,增加宗亲之间的感情,还可以对历史做一番清理,总结成绩和经验,表彰贤能和有功者,使优良传统得到传承,建设新农村的向心力得到加强。社会发展了,人际关系和谐了,子孙后代也必定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