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年文章推荐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文章推荐 > 2005-08年文章推荐 >

一位老知青的传奇故事------廖金璋 [文章推荐]

上传时间: 2008-10-25  【字体:

一位老知青的传奇故事
廖金璋

    在当年上山下乡到长汀农村的知青中,林智育是充满着传奇色彩的人物。

    本来,上个世纪60年代末第一批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指的是1966年—1968年三届高、初中毕业生。而林智育早在文革前就已经是俄文大专的学生了,上山下乡知青无论如何与他沾不上边。可是生活跟他开了个很大的玩笑,他竟然成了上山下乡的对象,被赶出了南安洪濑镇,来到闽西山区长汀古城公社杨梅排村,插队落户。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正当林智育对人生充满美丽幻想的时侯,中苏关系紧张,林智育就读的俄文专业“下马”,他失学回乡,成了待业青年,不得不到一个水库工地做临时工。想不到的是,一场灾难性的文化大革命暴发了,别有用心的人抓住他家庭出身不好,闯进他家“造反”,搜走了他的日记,又抓住他日记中的只言片语,肆意歪曲原意,无限上纲上线,进行大批判,于是,攻击他的大字报挂满了十字街口,一个没正式工作的待业青年转眼变成了“资产阶级代表人物”。

    突如其来的运动使林智育懵了,但他不服,力图抗争。当看到别人成立各种战斗队,又排挤他参加的时侯,他就和自己的妹妹两个人成立了“鲁迅性格独立战斗团”,谁知,其他组织的人要取缔它,于是围绕着他的战斗团“合法与否”开展了一场大辩论,引来上千人的观众。有趣的是,双方在引经据典的时侯,常常上一回刚用毛语录的“石”砸《十六条》的脚,下一回又以《宪法》的“矛”去戳最高指示的“盾”,一切各取所需,为我所用。而从小就得过演讲比赛第一名的林智育唇枪舌剑,驳得对方体无完肤,个个败阵。于是,大街小巷有了“林智育舌战群儒”的特大新闻。

    然而,尽管林智育不服,抗争过,毕竟他“家庭出身不好”,父亲又有“历史问题”,在那个时代背景里,他的一家怎么逃得出那场浩劫呢?1969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中,自然是被赶对象了。林智育是和父母一起下放到长汀古城公社的,在那里,他和当地农民一起下地干活,上山砍柴,砍毛竹,烧炭,常常弄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臏苍苍十指黑”,然后又挑着柴或炭,到墟场去卖;有时还翻山越岭,走上几十里路,到江西瑞金城里去卖。而生产队分配的口粮严重不足,青黄不接时经常吃不饱。不过,更大的痛苦还是精神上的,看不到出路,觉得前程茫茫……

    有些知识青年开始招工走了,林智育的心里也浮起一线希望,他想,什么时侯自己也能由国家安排上调,找到一份正式的普通工呢?为了寻找答案,他选了一个农闲的日子,特地步行几十里,到县城分管知青的四个面向办公室寻问,得到的结果是:“像你这类人不可能上调,在农村安心干活吧!”他像被泼了一瓢凉水,从头冷到脚,这一天,他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跌跌蹱蹱回到村里的。他在心里喊道:“天啊,你为什么对我如此不公平,上山下乡就有我的份,而上调却没有我的份呢?”

    林智育更加迷茫了,不过从小爱好文艺的他外表依然说话幽默,还常常唱着歌,拉二胡,只有细心的人才听得出来,那是黄莲树下弹琵琶啊!

    有一回农忙,全队劳力齐下田,各家各户都有几岁的幼儿无人照看,生产队会计提议,把大家的孩子集中在一起,由林智育负责关照,并教唱歌识字吧,队里给予计工分报酬。大家都认为好,于是林智育便成了生产队“幼稚园的阿姨”,因为有“政绩”,后来又被大队小学请去当民办教师了,每月有16元的微薄收入。但是,课余他还得去砍柴,烧炭,以弥补家用。

    1971年的一天,林智育又汗流浃背地挑着一担柴到墟场上出卖,被一个斯斯文文的买主相中了,此人正是古城中学的校长,为人健谈,他领着林智育回校,一路问这问那,林智育也乐意回答。当了解林智育的情况后,校长想,这是一个人才,学校正缺一名教师,何不聘他任教?校长就把自己的想法说了。林智育自然高兴,心里想,莫非今天遇到伯乐了?

    真是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林智育当起了中学民办教师,担任语文、音乐两门学科的教学。工资虽低,才20多元,但比在生产队出工好多了。更令他高兴的是,学生纯朴可爱。因此他教学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在教育方法上,他以情动人,多辅导,少责罚,亲切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因此学生都很喜欢他。然而民办教师毕竟不是国家正式职工,微薄的工资难以维持生活,更谈不上娶媳妇了。眼看着他年纪越来越大,父母亲都为他焦虑。

    肆意横行的“四人帮”终于倒了,文革结束了,祖国迎来了美好的春天。

    1979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二年,对林智育来说,是他人生转折的一年。

    这一年,他喜事多多,首先是教育部门有了民师转正的指标,经过考核,他转成了国家正式职工,一个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转正不久,过去曾申请的旅港定居也获批准了;也是这一年,他结了婚,娶了个贤惠的妻子。被那个时代打入另册的林智育终于熬出了头,扬眉吐气了。不过他明白,要不是粉粹了“四人帮”,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他是永远没有出头之日的。

    1980年3月,林智育跨过了罗湖桥,来到了香港,经过一番拼搏,先后创办了森森企业公司、盈捷国际家俬有限公司、亮伟鞋业有限公司等,成为赫赫有名的董事长,大企业家。但他却常常想念生他养他的洪濑镇,想念长汀古城的父老乡亲,想念古城中学的校长、老师和学生。当事业有了发展,林智育想到的是如何回报,他寻找当年资助过他的朋友,又频频捐资曾经走过的地方,诸如,给古城乡捐资修乡村公路,给古城中学捐资购买图书……
 
    作者:廖金璋 福建长汀一中高级教师,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在诸多杂志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著有文集《润物细无声》(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通信地址:福建长汀西门罗汉新村2-22号。邮编366300电话13959042846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