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载着情谊从家乡归来 ――清明节回乡杂感 黄敏敏 (香港) 高中77届
出门遇贵人
今年清明节,两位弟弟因公务在身,无暇返乡扫墓,我约好先期回家的妈妈和在外地工作的亲人们回家拜祭祖先。
4月2日(星期五)下午二点多,我起程前往香港机场,搭乘5:30的飞机去厦门。
上机前半小时,我坐在候机厅的椅子上,轻松地听着手机里的歌曲。这时,莉菁学妹从厦门打电话来说:清明期间,乘公共汽车如果没事先买票,肯定上不了车,晚上 “打的”很不安全,建议我在她家住宿一晚。但我此刻人在香港,心却早已飞到故乡了,尽管十分感激她的关心,仍然婉言谢绝她的好意。接着,香港的志庆同学也打电话来,说他晚上十点多抵达厦门,明早与几位老乡校友一起回村,邀我同行。
话音刚落,从椅背后座位传来一位女士的声音:“小姐,我也是罗东人,如果最后你决定今晚回乡,可以搭我的顺风车。”这声音听来是那么真诚亲切,我转过头去,仔细端详这位陌生的女士。她年约五十多岁,身材略胖,那张带着福气的笑脸,露着善意的眼神,显得格外慈祥。
“你也是罗东人?”我惊喜地问。 “是的,小罗溪……”她微笑地说,“我刚才听到你说……”她接着说。 …… 对话中,知道她叫阿花,弟弟包车从小罗溪来厦接她。闲聊中,感觉到她是一位很踏实可信的人,加上自己思乡情切,于是,便决定乘一次陌生人的顺风车。我便致电莉菁和志庆,告诉他们我作的决定。
抵厦后,阿花的弟弟热情地迎接我们,一番寒喧之后,我们乘车直奔罗东。一路走一路聊, 一路惊喜一路欢笑。原来,十几年前我们曾住在香港西环的同一幢大厦,我家在楼上,她家在楼下,而且一些邻居竟然都是我们共同认识的朋友。
阿花有一副热心肠,性格开朗,热情健谈。她说家在东莞开拉链厂,这次同村开手袋厂的黄清江先生也回乡扫墓。我好奇地问她,是否认识清江的妻舅刘志庆,她说很熟,今年初还一起拜年呢。这么巧,简直有点不可思议!我随即接通志庆的电话,阿花迫不及待地接过手机说:“阿刘,我是阿花,现在和你的同学敏敏一起在车上,……”志庆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哪位阿花?我不认识你呀!”我们大笑起来。我接过电话,把这次奇遇详细地告诉他,他才回过神来说:“啊!早说是乘这位阿花的顺风车,我会告诉你,保证你一路平安!”
“香港六百多万人,我怎么会想到在这种情况下,会遇到一位同乡,又是曾经住在同一幢楼的邻居,而且还是你的好朋友呢,我真是遇上贵人啦!” 我兴奋地说。
快乐的时光特别容易过,不知不觉地来到了罗东“新雨亭”的三叉路口,一条往她的家小罗溪,另一条往我的娘家崇福街。此时,刚从三明回来却尚未进家门的堂侄儿已在那里等候。我与阿花分手道别,但我们深信还有更多的惊喜在等待着我们。
4月17日, 为了表达我的谢意和再续我们的友情,我特地从沙田乘一小时的车来到上环宝瑚酒楼,还请她邀约了旧邻居,同是我们的好朋友黄太太见面,当然还有刘志庆。可惜的是大家太高兴了,忘记拍下那欢乐的情景。
没想到此次回乡,会有这样的奇遇,带来这么多的喜悦。花姐,我诚心地祝福您及家人:好人一生平安!永远幸福!
扫墓显亲情
今年清明节是4月4日(星期六), 这一天阳光普照,将多日来的阴霾一扫而空。在家附近的“上坡柯”山,种满了可用来造纸的树(人们称:快速林),郁郁葱葱,风景秀丽。
早晨,我和妈妈随三叔、三婶及十多位亲人乘车来到“上坡柯”山脚下,与仍住在祖屋,今年九十岁的比叔会合,一同沿着崎岖的小路上山,拜祭埋葬在不同位置的六位祖先。每次在扫墓的路途中,长辈们都会一边行走一边缅怀祖先的事迹,每位先人的点点滴滴就这样代代相传。
来到爸爸的墓前,大家都沉默了,个个静静地分头做事:除草,打扫,用红漆重新描摹墓碑上的字,在墓上洒上最流行的彩色碎纸,摆上各种祭品,然后点香、鞠躬、烧“金”。我知道大家心里都在痛惜爸爸五十多岁就因病而离开了我们。他对家乡、故土的眷恋,对亲人、朋友的关爱,他的忠厚为人,他的医德和医术都让人无法忘怀。作为一名医生,他抢救过无数生命,却不能自医,每每提起他那种痛苦和无助,总让人泪流不止,无法言语。
比叔虽是长辈,但对爸爸特别尊敬,每年清明都执意要亲自为爸爸的墓地除草,让我感动不已。当看见九十岁的比叔拿着镰刀,挥洒自如地割草,而我们这些年青人,竟然没有一個人能比得上,心里更是感慨万千。
回程时,我们来到祖屋探望八十七岁的比婶,还在屋前的古井打水洗手,我禁不住喝上几口清甜甘润的泉水,对我来说,它比香港那熬上几个小时的浓汤还要来得珍贵,它象征着家乡的情,亲人的爱,点点滴滴在心头。
下午,扫墓回来,接着与妈妈、堂弟媳和乡俚老大,去老人院看望十多位“五保”老人。
难忘的相聚
来不来是态度的问题
傍晚五点多,接到志庆的电话,说刘从愿晚上邀请几位老同学在芙蓉宾馆见面。由于天气特别热,跑了几个地方后非常疲劳,靠在沙发上真不想动,加上明天一早要回香港,于是便告诉志庆,等下次再与老同学们相会。接着打电话给从愿,向他说声对不起,不能前往聚会。“……今天天气这么热,上山扫墓,谁不累呀?来不来不是问题,重要的是你对老同学的态度……”让他这么一说,我顿时哑口无言,深感愧疚,立即起程前往芙蓉宾馆。
见到老同学疲累尽消
老同学李木荣一手创办的芙蓉宾馆装修后,焕然一新。宽敞的房间里,沙发、餐桌、电视、卡啦OK样样俱全。同学们陆续到来:刘从愿、刘好源、刘幼进、刘志庆、刘细玉、刘佳治、刘发宁,李辉煌、李木荣、李清珠、李进兴、陈育华及其小女、黄晓东、李成彬、苏怀阳夫妇,还有我,十几位校友欢聚一堂,其中有几位还身兼多种身份,七位是从各地回演园大队扫墓的,六位是从香港回乡的,七位是我们77届的,……。诚如陈波学妹所说的,老同学不见面没什么,一见面那种喜悦之情就会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
席间,刘从愿冲着我,故意大声地问道:“见到老同学还累吗?”我也高声地回应:“不累!见到老同学疲累尽消!”
引以为荣的校友
校友中有一位叫刘好源的学弟,穿着一身军装,精神抖擞,格外引人注目。他是演园大队家喻户晓的青年才俊、厦门一七四医院优秀的骨科主任。他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他那些救死扶伤的事迹是乡亲们所津津乐道的。他不仅是家乡人的骄傲,也是我们国光校友的光荣。
刘好源的祖父刘完卷先生是一位马来西亚华侨,于三十年代末回家乡创办演园小学。刘好源为了弘扬祖父捐资助学、造福桑梓的精神,于2006年创办了“演园教育基金”,成立了基金管理委员会,与海内外乡亲们一道(包括今晚在座的几位刘姓校友),为演园村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学校近年屡创佳绩,赢来社会各界人士的口碑,学校前途一片光明。
席间,罗东土地所所长刘幼进学弟,刚坐下不到三分钟,就接到扑灭山火的紧急电话,我们故意挽留,他不加思索地拒绝,匆匆赶回去执行任务,我们为有这样一位尽责的校友而喝采。
4月5日中午,港龙KA603飞机载满旅客从厦门飞往香港,我同样也满载着亲朋好友的情谊从家乡归来。
2009年4月23日 写于香港
 “上坡柯”山脚下,祖屋旁边的池塘。
 即将登此风景秀丽的“上坡柯”山, 拜祭祖先。
 我们在山上的草芒中行走
 山上种满了可造纸的树(快速林),葱葱郁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