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九”浓情 孝道暖心-----张时贤(福州)高四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09-03-07 【字体:
大 中 小】
“拗九”浓情 孝道暖心 张时贤(福州)高四组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九,春意渐浓的榕城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感恩之情。这一天是福州特有的“拗九节”,也是福州人的孝顺节。孩子们给爸妈送上一碗香甜的“拗九粥”、给孤寡老人送去一份便利、对身边的老人说一句温磬的祝福……
“拗九节” 又称 “后九节” 、“孝九节”和 “送穷节”。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 ,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
拗九粥的来源,民间传说不一:一说来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据传,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生前憎恶,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小鬼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 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 这是什么? 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 “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 。以后又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 。 不管是正月二十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年月,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 是危难的岁月。所以,凡是人的岁数逢九,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 (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 (称“暗九”),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 ,以求平安、健康。
另一说源出“送穷”。明代学者谢肇制说:“高阳氏子,衣敝食糜,正月晦日死,世作糜,弃破及街巷口,除贫鬼。”清代学者多赞成此说。如林祖焘《闽中岁时杂咏》诗曰:“相传拗九届芳辰,各煮饴糜杂枣榛。扫尽尘封投尽秽,送他穷鬼迓钱神。”
我有幸在“双福”之城(福建省福州市)生活和工作近半个世纪,孩子们成家立业后,也照此传统习俗,逢此节送来“拗九粥”,以表孝心。作为长辈,我们感到温磬和幸福。
近几年,由于有政府的倡导和一些机关团体的介入,拗九节越办越热闹,范围在扩大,参加的人数増多。据报导,今年有福州警备区干休所、城区各社区、延安中学、8路公共汽车队等单位煮了香喷喷的“拗九粥”送给戎马半生的老革命、乘客和路过的老者。更有甚者,福州远郊的胪雷村今年一下办了227桌,有2400多位老人参加的“拗九千叟宴”,而这传统在该村已经是延续了20个年头了。
不管送什么,孝道最重要!“拗九”浓情给人们的启迪是: 孝道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一,要发扬光大,除輿论宣传、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外,很重要的是通过类似举办拗九节这种实践活动,才能广泛发动群众,让孝道深入人心,取得良好的效果。
通过民间传统节日的形式进行潜移默化的孝道教育是如此的具体和生动,其它的道德教育,是否也能采取群众喜闻乐见而又切实可行的形式,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呢?!我们期待着。
2009年2月27日于福州
|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