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08年校友文萃 >

在磨炼中镌琢人生----------张高贤(香港)初22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08-11-26  【字体:

题记

    我怀着激情,拜读了与我延续了半个世纪跨国情谊的挚友巫庭光先生的自传体新作《磨炼》的初稿后,深受感动和教育。

    掩卷遐思,激情尤在,久久不能自已!当即挥笔写下《在磨炼中镌琢人生——读巫庭光先生〈磨炼〉之感悟》一文,冀望能藉此抒怀自己的感激、感悟、感慨之一二,并与庭光先生的朋友以及海内外福建南安国光中学之校友共享庭光校友业经千锤百炼磨砺而成的璀璨人生。

在磨炼中镌琢人生
——读巫庭光先生《磨炼》之感悟
张高贤 (香港) 初22组5班 



08年11月16日,作者与老同学巫庭光攝于菲律滨国父黎刹纪念公园

    磨练中的每一步都是艰难的,沉重的,都会深深地烙下不均匀的脚印。时至今日,回眸看看哪一个个印迹着血泪和辛酸的脚印,看着哪长长的,一串串记载着历史,沉淀着悲喜的脚印,不禁会发出千丝万缕的叹息……


    华人(古代称唐人)移民海外成为华侨的记载始于商朝。之后,各朝各代因国政无能,国力弱势、百姓穷困、民不聊生而逃难异国、居留海外渐成风潮。明代永乐年间,三宝太监回民郑和下西洋后,华人移居南海各国从事经商和宗教活动,开始形成规模。

    十九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则又有大量华工,因欧洲工业革命的需求而移居到美洲、欧洲、东南亚及世界各国。有人断言:地球上只要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会有华侨,此言非谬矣!
近两百年来,华侨在各侨居地用他们的泪水和血汗,镌琢出一个个闪烁着光辉的业绩和人生。遗憾的是,至今我们国家却还没有一部可读之华侨史,甚至对「华侨」这两个字,仍未有一个法定的定义。

    巫庭光先生的自传体新作《磨炼》,写的是一位近代华侨前半生的真实故事。这故事又折射了一批五十年代回国升学,由开始「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而最终却将「入党申请书 」改为「出国申请书 」的曲折历程。

    故事的主人翁巫庭光乃泰国声誉卓著的建筑商,是泰国新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创办人、董事长。他性格刚强,脾性温和,包容大度,不忘报恩,助人为乐。读罢《磨炼》一文,当可深悟:其一生之为人处事,验证了古人的断言:「三岁定八十」。

    质言之,任何人,不管是好还是坏,年轻时受到的影响很难消除,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将成为他(她)们性格的一部分。在年轻时的阅历中,和他(她)们的天性和处境契合的人和事,如同少男少女豆芽梦中的恋情。尽管也许只是出自幻想,却仍然会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在未来的许多年,他(她)的成长和成熟,其实就是转化和摆脱那些影响,形成自己风格的心历路程。

    庭光兄年轻时的艰辛磨炼,成就了他与成功的默契。他的心历,定格了他的性格,奠定了他今日的成功之路。

(二)

    刚毅的意志是事业成功的保证。战胜困难的勇气是在人生的一次次磨炼中铸冶而成的。

    正如蝴蝶扑翅而飞,是经受过破茧之苦;人类感受生命,要经受扑火之痛;人生光华在璀灿四射前,定然要有冲出黑暗的磨炼!走在荆棘的路上,你就拥有了披荆斩棘,开拓前路的勇气。

    庭光兄认定:「我知道所有的同情、安慰、可怜,都是麻醉剂和止痛片,于事无补。只有一条路:在事业上干出一番成就来。」读毕《磨炼》便可感知:迷茫中的清醒,失落中的奋斗,愤慨中的理智,正凸显他天生的傲骨和气概。也许他曾一次次一无所有,也许他曾一次次大难不死,但却炼就了他永不服输的勇气。

    回到泰国,他创办了企业,创业之路异常艰难和辛苦。他曾在工地上被电动葫芦打正头部,死里逃生。时至今日,你还能看到他头盖骨破碎之处,只留下一块软软的,不停地跳动的皮层。他不懂英语,竟敢去投标国际工程,在伊拉克承建飞机库,由于在伊拉克的一次交通意外,才逼使他放弃余下的工程。他运用智慧,承受艰辛,甚至险些赔上了性命,然而他成功了。

   值得一提的是,事业蒸蒸日上的庭光在一九九七年的全球金融风暴中受到了极大的挫折,陷入了困境,眼看几十年的努力将有可能化为乌有。面对这泰山压顶般的困难,他没有丝毫的犹豫和退却,而是以坚毅不屈的精神面对现实,带领他的家族开始新的冲刺。在短短的十年中,他不屈不挠,不停地拼搏,终于在黑暗中映像出绚丽的朝霞。

    这十年来,他又不停地承建几十层高、工程费达几亿、几十亿的商厦、大型工厂和货仓。这些建筑,点缀了曼谷都市的繁华,美化了曼谷的市容,也为他带来了财富、荣誉、社会地位而屹立在泰国的建筑界。

    庭光,这位年近七十的商人,曾向我说:「事实证明我还行,证明我们曾接受中国教育的这一代老人,不比接受西方教育的这一代年轻人差」。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却令我感同身受。因为他说出了我们这一代为父母者,对子女的一些遗憾和无奈;也说出了我们对下一代的殷切寄望。他还和我相约,他要把一生在商途实践中所积聚的,有关领导方法和企业管理的经验写成文本,传授给下一代,让他们在精神及物质上都生活的更富裕,更精彩。

    庭光的经历告诫我们:人生需要不断地挑战困境和挑战失败。我们要学会在挑战中砺练,在砺练中成长,在成长中前进,在前进中成功。

(三)

    劫难和不幸是人生的财富!

    庭光兄儿时的不幸经历,使他从小就养育了独立思考的个性。而庭光自信和独立的人格却在他迷失的亲情氛围中得以升华。

    在世俗眼光里,庭光的家庭是那么特殊,那么不幸。他有国无家,有家无爱,甚至于一度沦为弃儿。他因父母离异,母亲改嫁、父亲另娶,而衍生出同父异母、同母异父之弟妹。也因此,发生了许许多多的猜疑,许许多多的家庭纠纷。

    幼小的庭光随母行乞了六个多月的时间,历尽千辛万苦来到泰国,寻找到素未谋面的父亲。接受的虽是改变不了的DNA父子血缘,却完全得不到他梦寐以求的父爱和亲子情。到了泰国后,他和母亲一样,受到亲人精神上的虐待和肉体的摧残。

    为了生命的延续,他们母子俩人只好离开这个不属于他们的家,远迁泰南。他母亲为生活被逼与人同居。这件事在庭光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不灭的伤痕:「母亲让我改了名,换了姓,我感到一种说不出的耻辱,……我知道母亲是为了我这根幼芽不会夭折,而忍辱偷生。」为此,他经常躲在房中,母子抱头痛哭。

    一九六四年,他受尽周折才从大陆回到泰国,回到了有了同父异母弟妹的「家」,却再次受到父亲的虐待,不准他姓巫,甚至逼他脱离父子关系。他到了母亲的家,见到了同母异父的弟妹,见到了妈妈,却百感交集,「我本想见到母亲时,要跪在她面前,喊一声妈妈!……但当母亲就站在我的面前时,我却怎么也跪不下去…或者是因为母亲现已改嫁。我内心深处与母亲的距离已经远了……」

    虽此,在亲情中,庭光一生最疼爱、最同情、最了解、最崇敬的仍然是他的母亲──甜桃妈妈。

    庭光于2005年分别以中文和泰文在曼谷出版《母亲》一书。在书的扉页他写道:「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母亲一生辛苦,但对子女的关爱始终没有停止。特以本书奉献给敬爱的母亲……!

    《母亲》沉重地记载了巫庭光与母亲所共同经历的一些苦难的真实故事。在书中,庭光饱含深情,用浓墨重彩的笔触写下了一位文盲的乡下少妇,靠自学,靠记忆,用民歌、用诗篇唱出了自己忧郁的心声,喷洒出自己的血和泪的奋斗史;记载了一位情深似海的少妇,带着年幼的儿子穿州过省,跨国行乞,徙步到南洋寻夫的传奇经历。看了《母亲》一书,谁不潸然泪下?谁不寄望拥抱天下最宝贵的亲情,寻梦于家庭的温馨?

    此书正是庭光献给他九十一岁的甜桃妈妈的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庭光的母亲于2006年2月去世,终年92岁。庭光心灵深处悲不可抑,更为斩戳他内心的悲情的是,他作为母亲的长子,不但不能亲自为母办理丧事,还曾被同母异父的弟弟喊出灵堂。我和清泉兄从香港到曼谷陪同庭光送别甜挑妈妈,庭光只能和我们一样坐在来宾席上与和尚一齐颂经,为甜挑妈妈送行。

    下葬当天,庭光驾车,我们三人早早到了曼谷郊区的「广东墓园」,进了灵堂,我们为甜桃妈妈送行之举,就只能遗憾的于此止步。作为长子的庭光,不能在自已出资买的墓地亲送妈妈落土为安;原来预先做好的墓碑,也被同母异父的张姓弟弟换弃。在妈妈的墓碑上,永远没有镌刻下长子庭光和长女红光的名字。我想,在天国之甜桃妈妈得知,亦也会悲心无言!

    庭光曾向我表示,此事是他有生之年的最大遣憾,也是他永远无法解开的心结。我理解他的心痛,我欣赏他的坦白和真情。

   其实,劫难和不幸是人生的财富,“不幸育人”这一点早有古训。翻开历史这份卷轴,徜徉于字里行间,我们可看到无数的伟人是在劫难和不幸中创出奇迹并名垂千史。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注一】

    由此可见,不幸,正是庭光兄今日成功的根系。因为有了不幸的劫难,他变得自信;因为有了不幸的劫难,他变得独立;因为有了不幸的劫难,他就有了人生的拐杖。不幸的劫难是激发他潜能的“催化剂”, 不幸的劫难是让他成长的营养品。不幸的劫难丰富了他的阅历,不幸的劫难镌琢着他灿烂的人生。

(四)

    睿智是事业成功的关键。而聪明才智只能在一次次的磨炼中绽放!

    五十年代初,老一辈华侨,怀着对故土的一往情深和对新中国的憧憬,纷纷送他们的子女回国深造。一九五三年底,十五虚岁的庭光做出了他人生的首次重大抉择:他争取到了父亲的同意,和姐姐一起回到了祖国。以后的事实证明,这一抉择是聪慧而正确的。

    他在 《磨炼》中写道:「回想在中国生活的十一年里,使我从一个无比自卑、心理逆反的孩子,成为有文化知识、有思想,而且充满自信的男子汉。我感谢祖国、感谢学校和老师对我的教育,是祖国造就了我。我对那些曾经在一起生活过、学习过的朋友们感到无限的怀念。」

    是的,这群无知的少年抱着梦想和希望,以一片单纯的童心,一股爱国的激情回到了祖国。从此结成互信无猜的校友,相知相惜,尤其是福建南安国光中学的校友,五十多年来至今的不离不弃,写下了一篇篇感人的故事。

    然而,同样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归国侨生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的国家天天在搞阶级斗争、搞政治运动,现在已到了山穷水尽民不聊生的地步……所有高级知识分子均是臭老九。所有与海外有关系的华侨、侨属均是可疑分子……好端端的劳动模范,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知识分子的一个建议,一个疑问都可能会被打成『反革命分子』……」

    庭光对阶级斗争的极左思潮极为不满,他对国家很失望,他看不到自己的前途,寻觅不到家在何方。他不愿作奴隶式的「驯服工具」。为了争这一口气,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作个有志气有骨气的中国人,他终于下定决心,做出人生中另一个重大的正确抉择:申请出国,到另一个地方去奋斗,去营造自己的家!时在农学院就读的他,为了出国,甚至故意不升级。

    一九六四年他回到了泰国,对于自己的奋斗目标,庭光兄再次做出聪明和智能的抉择。他认为:「在中国我念的是理工科,学习了数、理、化、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等学科,在两年多的实践工作中,我举一反三,灵活运用了所学知识,不断总结工作经验,使我在技术上有充分的把握。而中国共产党最擅长的发动群众,组织人海战术,管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指挥工人,所有的这些我都自认学到不少,并活学活用到实际工作中。所以承包工程是我最好的选择,于是我注册成立了新华工业社两合公司。」

    随着岁月的磨砺“标新立异、追求完美” ,成为他做人做事的特点。他不随波逐流,对问题总有自己独到见解;做任何事情都很勤奋、很投入,不做则已,做就把它做好。务实让他不浮躁,坦诚使他率直,聪明与自信里蕴含着幽默。从此,他由承接建筑工程为起步,开始了他迈向事业顶峰的征途,铸冶了今日的成功。

    正如一切成功者所证明的,成功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心智开发。如果我们相信人的聪明并不完全属于天生,也可以通过后天来造就。那么,有了这样一些需要独自去承接的,而又决定自己命运的磨炼,聪明也会由此而激发、沉积和绽放。

(五)

    古今成大事业者,必然会在长期实践中磨炼出一种大度容人的高贵品格。

    查字典,「大度」,指气量宽宏能容人,豁达大度,大度包容。由此可见,要大度,就得心特宽,心特大,能容人,能容事。该字典之解释还说明,大度是人的一种品格,品行。品格、品行这东西属于道德范畴,不是天生从娘肚子里带来的,而是经过后天的磨炼逐渐形成的。

    贫寒的家境和艰辛的岁月,使庭光兄学会体谅、理解和报答;使他磨炼出吃苦耐劳的个性、顽强拼搏的精神和豁达大度的品格。这一切都是他从贫困,从一无所有走向成功的基石。

    当今的庭光兄,事业有成,被人瞄到的是他的光环。有多少人真的知道他八岁时随母亲从广东丰顺出发,沿途行乞六个多月,经广西、湖南、越南、老挝,用草鞋和绑着布的一双幼脚,颠扑不磨地到泰国寻找父亲。对于他和母亲行乞的感受,在《磨炼》中有这样的陈述:「在这艰苦流浪的日子里,受到太多的轻视的眼光、厌恶的脸色和凶暴的态度。由于见得太多太多,都已淡忘了。而那些真心同情、并给我们以帮助的好人。却永远记在我心中…。」「这六个多月的乞丐生涯,奠定了我做人的基础,造就了我一颗善良的心。」

    这样一颗善良的心,一直燃亮着他坎坷的人生旅途。

    回到泰国,他创办了企业,事业有成。为了帮助和扶持先后从国内回到泰国的同学,只要校友们有要求的,他都会一一安排于公司工作,成为他公司的员工,有的成为股东,有的成为他建筑公司的承包商,有位还成为庭光董事长的秘书。

    庭光不仅仅关心回到泰国的同学。我到了香港后不久,他来看我,还邀请我一家到泰国一游,在曼谷我高兴地见到了阔别多年的三十多位国光校友。一九八○年,庭光又支持我弃工从商。

    是他第一个于八十年代初给母校捐赠了汽车,他捐资母校「爱心助学工程」,捐资出版《涌泉》文集。是他每次在泰国当东道主,热情地接待来自母校的老师和同学。又是他,主动和我一齐去寻找那些失去联系几十年的海内外校友。时至今日,他还在关心和资助有困难的他们。

    在曼谷这个佛都,在庭光身上,发生了许许多多令他心痛的故事。在他帮助过的同学、朋友中,有釜底抽薪的,有勾结外商抢夺他建筑工程的,有挑弄是非,诬谤谩骂的……。尤其是,庭光为帮助一位向他求助的同学而创办了第一间公司「泰国新华工程建筑有限公司」。没想到,他的这位同学心怀叵测,恩将仇报,最后竟然串同其它董事将时任董事长兼总裁一职的他架空,直至逼他除去总裁一职,只留任连账本都看不到的董事长  (不懂事的「长」)。经此事后,他奋发图强,几经周折,卧薪尝胆近四年才将「泰国新华工程建筑有限公司」收购发展成为家族企业,发展经营至今。

    还有一位曾是他的秘书又多次抢夺他建筑工程的同学病逝了,他不但出席了该同学的追思会,还作了正面的发言。

    庭光遇到诸如以上所述的种种忘恩负义之举时,他不愿多说,也不愿在《磨炼》中落笔,也不将恩怨情仇放于心中。

    六十年代初,他从大陆回到泰国,再次受到父亲和叔姆 ( 庭光对后母之惯称 ) 的虐待,不准他姓巫,当父亲逼他脱离父子关系时,他既激愤又情深似海地说:「爸爸,你有权利不认我这个儿子。但我必须明确告诉你,你永远是我在这世界上唯一的父亲!」

    对于他那个有DNA之亲,无父爱的爸爸,庭光是这样表述的:「我对父亲绝对没有怨恨,1978年我还带他到伊拉克全国各地游玩,当他看到我的工地时,他是很欣慰的。」经过十多年的镌琢,庭光的宽容在磨练中发酵,庭光的大度在磨练中升华。

    庭光的父亲和叔姆先后于1987年年及1999年逝世。为悼念父亲、叔姆,为纪念父亲开创的「华光公司」,庭光在泰国巫氏宗亲会的三搂拆资建造了「华光堂」。大堂正中高悬着「华光堂」三个套金雕刻的大字横扁,右边及左边的大柱上分别刻着「华采弘祖德心萦桑梓抒乡绪」「光晖沐宗亲情系故国睦友邦」的套金柱联。在庄严肃穆的「华光堂」大厅,挂着其父亲、及叔姆的大幅遗照及家族成员的照片。

    庭光与其父亲和叔姆的关系从陌生、猜疑、对立走向理解、信任、关心到拥抱亲情。庭光用亲子的苦心,完成了一项重建巫氏和谐家庭的心灵工程,其难度、历程远非笔墨所能描绘。

    为教育子女及宗亲后人不忘烈烈宗,使巫氏宗亲之香火能承前启后,代代相传,庭光在泰国巫氏宗亲会的祠堂最显眼的位置为他父亲安下了「神主牌」以供后人拜祭。此外,为了追回他曾失去的父子情,他刻意在家父的「神主牌」之旁,预先选下了自己的「牌位」。他希望在百年之后,在佛国的天庭和父亲再续前缘。庭光用心良苦,孝心一片,实令人感慨万端。【注二】

    他还向我透露,在他有生之年,一定要帮助同父异母之弟妹,使他 ( 她 ) 们的生活过得更好,化解上一代人留下了的恩恩怨怨,重振巫氏家族的兴旺和团结。现在他是金光、署光等弟妹全资拥有的「华光公司」的义务顾问。即使他工作再繁忙,他每星期都要拨出几个小时和弟妹一起研究商情或参加他们的董事会议。因其父创立的「华光公司」也位列建筑行业,因此,当其弟妹需要时,庭光还会义无反顾地在经济及业务上给「华光公司」以支持。

    庭光曾多次对我说:「我做我该做的事,别人怎么对我,我们管不了。」话说出来容易,然而要有这种心态和功力,非经长时间的生活的磨炼和人性的镌琢不可。没有经历过痛楚和苦难的人,喊说凡事「看透」、「看穿」、「看开」,此类劝世之言,犹如坐在厅堂里看悲情电视,伤心伤情落在别人身上,闪电雷鸣遥在天际,身不临其境,说一句「看透了」,不过戏言耳!

    与庭光兄一样,我们都同样被曾帮助过的人背弃……那些认钱不认亲的亲人、朋友、同学,竟将我们的爱心、苦心、宽容、谅解、忍耐和期望,当作无知、软弱、无能和昏庸。我们之心痛,我们的感受,实难言、难书矣!

    经历了漫长的生活磨炼和人生镌琢的庭光很感怀地向我进言:「过去的那些伤痛之事,忘不了的,那就留下故事的情节,忘记故事的主人,忘记所有的恩怨和不快!」我接受他的说词,我从内心崇敬他的大度。

    庭光,亦是巫氏宗亲的忠孝族子,虽然他的婚姻曾受巫氏宗亲族群的干预、排斥、杯葛,并威逼要把他逐出巫氏宗亲会。但他秉承认祖归宗之传统思想,经十几年的努力,他以奋斗的成果,以对宗亲会悉心戮力的支持、诚挚无私的奉献,使他荣膺了「泰国巫氏宗亲总会理事长」、「海内外巫氏宗亲联谊总会名誉会长」等职。此外,他不忘祖国,不忘烈祖烈宗,多次组团带领众宗亲回国观光,回国祭祖。

    庭光对父母、弟妹、亲友、校友、宗亲、母校和祖国,一往情深,继承和发杨了儒家的忠孝传统,他用真诚、宽容、大度和坚韧去磨炼和镌琢自己的人生,他用忠孝之浩荡情怀,用坦荡之心路彩笔,绘画出一道绚丽多姿的华侨彩虹。

(六)

     接受磨炼,你便选择了成功;逃避它,背弃它,你便必然走向失败。

    《磨炼》的故事只写到庭光从祖国回到泰国,从学徒、杂工、电焊工、小工头到他离开父亲的家,签订脱离父子关系合同,再也没有下文,为何到此就休笔呢?他在 《磨炼》的「后记」中留下了这样的感言:「本来想用回忆录的形式写『我的一生』,但越写下去越困难。其原因有三:一、因为里面涉及不少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如果全部用真名实姓会使一些人很难堪。若用假姓名又会被误有虚构之嫌。二、写自已奋斗而取得成就,会使人有「自我吹嘘」之感。三、我现在还活着,要写我的一生,就必须写到最后──我的死!这点我是办不到的,而且对一个人的评价应该是盖棺才可定论吧!对我一生性命的价值这就必须由后人来评论了。」

    这一段感言是由衷的,也是难言之痛。《磨炼》仅仅是他人生的一小部份,他更精彩的人生是《磨炼》文本之外的故事:是他离家创业后的故事;是他历经苦难,创造企业,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的故事;是他承受了朋友、校友之不义,一刀一剑镌琢他的人生碑林的故事。作为他少年至花甲的朋友,这一切唤起我移步到他的心扉的冲动,激发我为《磨炼》添字,补页的心动。

    精彩的人生必然动荡,勇敢者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态度。庭光和我一样,仅仅是个普通商人,不是「商神」。人在商场不论成功或失败,总会受到一些正面和反面的评价和误传。尤其当一本自传或文本问世后,又会有各种声音。对于那些动听的音符和嘈嚷的杂音,我们这代人,从国内到国外都听了近半个世纪。正是这些激荡人生的交响乐曲,奏响着我们的无悔无怨,深情厚义,唤醒我们心正年轻的一生!

    我和巫庭光、周清泉、大森隆幸、大森健次等校友相识于福建南安国光中学。五十多年来我们不离不弃。我们虽姓氏不同,侨居地不同,却有着类同的背景:我们的童年至少年都没有一个完整、温馨、幸福的家。我们在不幸和艰辛中,用赤着的双脚,踩着利刃般的沙石,沿着泥泞的曲径,或孤立无援或携手幷肩,却又都同样幸运地走过来了。所以我对庭光的许多「事」和「情」有着共同的感受、理解、感概和共呜。

    我绝不是因为庭光曾帮过我,又同是在商界打滚「臭气相投」而去偏爱他,謳歌他。我赞许他,是在鞭策自己,认同自己,因为每当我移步到他心扉时,我的心灵就会拨响起共呜的韵律。

    我们坚定地认知,成功需要磨炼,贫穷能磨练人的骨气,饥饿和寒冷能磨练人的意志,病痛能磨练人的坚强,惊险能磨练人的胆略,残暴能磨练人的韧性,重担能磨练出铁肩膀,行万里路能磨练出铁脚板,艰难困苦能磨练出能人。
我们经验着我们的选择,我们经验着自己的心灵。每一个困境都是人间赐予我们的祝福,每一个恶人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天使。

    我们都渴望磨炼,因为磨炼将炼出与成功的默契!鹰狠心地拔掉自己的羽毛,它渴望磨炼,为的是一飞冲天的骄傲;小草深埋于土壤之下,它渴望磨炼,为的是来年的茁壮成长。假如你选择了天空,就不要渴望风和日丽;假如你选择了大海,就不要渴望一帆风顺;假如你选择了道路,就不要渴望一路平坦。

    如果把人生比作是一条长河,那么岸边的岩石就是磨炼,岩石只有承受着被撞击的疼痛,才会释放出奔放彩丽的浪花;如果把人生比作是大海,那么狂风巨浪就是磨练,只有经大海的熏陶和洗礼,才可情怀于望海听涛的诗韵;没有寒冬的磨炼,就没有梅花的扑鼻香!


    当然,磨练中的每一步都是艰难的,沉重的,都会深深地烙下不均匀的脚印。时至今日,回眸看看哪一个个印迹着血泪和辛酸的脚印,看着哪长长的,一串串记载着历史,沉淀着悲喜的脚印,不禁会发出千丝万缕的叹息!深感此生走来不易!非常的不易矣!

    庭光的故事,也是一代华侨悲欢离合,步履维艰,辛勤创业,艰苦备尝的心酸故事。我从内心祝福我少年的同学,我的挚友庭光,事业更上一层楼,在那蕉风椰雨的异国他乡再创辉煌!

    【注一】司马迁《报任安书》原文中的有关典故:①相传《周易》是周文王被拘羡里时所作;②孔子遭受磨难,退而作《春秋》;③左丘失明,相传是《国语》的作者;④吕不韦,曾为秦相,后获罪迁蜀,忧惧自杀,《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合门客编成的;⑤韩非受秦王嬴政之邀入秦,后遭李斯陷害被囚,在狱中自杀,《说难》、《孤愤》是韩非著作篇名。⑥《诗》是《诗经》

    【注二】:神位,又称神主、神主牌、牌位及祖宗牌位等,是将神明、祖先名号书写或雕刻在木板、金属板、纸板、绢帛、墙壁等物体上,象征神明或祖先,并加以祭祀。

                         初稿于香港「扬波轩」9月27日「神舟七号」航天员傲游太空之日
                                 定稿于香港「飘逸轩」10 月01日  59周年国庆节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