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陈嘉庚
陈嘉庚先生在福建集美村的祖屋 兴学纾难 永垂青史 陈嘉庚先生倾资兴学,千古一人。他“以办教育为职志”,以“发展教育,提高民智,改造社会”为目标。他兴学的历史长达六、七十年。在国内,他创办了综合性的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资助了20个县市73所学校。在国外,他创办、合办了5所华文中、小学,资助了1所中学、1所大学。他“因感于中等教育不足培植专门人才,乃又办了厦门大学。”办了厦门大学后,他又设想要把集美学校发展为大学。这就是把集美学村五所高校合并组建成集美大学的历史原因。有人统计过,陈嘉庚先生一生献给文化教育公益事业的钱,按照黄金价格计算,相当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人民币1亿5千万元。他没有给子孙留下一分钱,临终时还把仅有的一些钱全部捐给集美学校。此外,为了集美学校能继续办下去,他还事先募资在香港创办了集友银行,以期从中获得股息与红利,使集美学校多一个长期、稳定的经费来源。截止2006年,香港集友银行付给集美学校的红利与股息已达13亿元。
陈嘉庚先生1956年摄于北京 陈嘉庚先生一生爱国爱民,历经曲折艰辛,遭遇挫折和失意,无怨无悔,矢志不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组织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支援祖国抗日战争。他是第一个把南洋华侨组织起来的华侨领袖。 陈嘉庚先生领导南侨总会,发动广大华侨义捐,多汇家费回国。1939年,南洋华侨汇回国币8亿元(其中义捐占10%,私人汇款占90%)。这8亿元是外汇“硬通货”,按当时世界各国公例,1元基金可发行4元纸币。国民政府用这8亿元的外汇,可以发行国币32亿元。扣除解付给侨眷的7亿2千万元,政府实得24亿8千万元,这不仅可以支付当年全部战费18亿元,而且还有6亿多元的剩余。由此可见,当时华侨对国内战时经济的巨大贡献。此外,陈嘉庚先生还发动组织了3200多名富有爱国热情的华侨司机、机工回国服务,为祖国抗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题案 1940年他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团回国慰劳抗战将士。他看到国民党统治区政治腐败,统治集团穷奢极欲,置人民死活于不顾。这使他对蒋介石非常失望。随后的延安之行使他把救国救民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身上。 倾资兴学,为国纾难,这是陈嘉庚先生作出的无以伦比的历史性贡献,这些贡献和陈嘉庚先生的伟大名字一起永垂青史。 旗帜飘扬 光辉永照 抗战胜利后,毛泽东主席给陈嘉庚先生一个历史性的评价:“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毛泽东的评价是对陈嘉庚先生爱国兴学和为国纾难的肯定。在那战云密布内战一触即发之时,反内战,反独裁的民主浪潮风起云涌。毛泽东的题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题词反映全国人民的心声,诚如周恩来、王若飞题词所言“希望陈先生再为民请命”;如郭沫若所言:“希望陈先生能为老百姓多说几句诚实公正的话。” 蒋介石集团发动内战以后,陈嘉庚义愤填膺发表文章、谈话,以多种形式支持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1949年5月他接受毛泽东的邀请,欣然回国参加筹备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商讨建立中央人民政府大计。1950年5月他回国定居,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中国共产党的诤友。 陈嘉庚用自己的言论、行动续写了他光辉的历史,延续了他伟大的人生历程,证明了自己不失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1961年陈嘉庚先生逝世。他身后的哀荣之隆重在共和国历史上,除毛泽东以外,无人可比 陈嘉庚先生逝世后,中国国内天灾人祸接踵而至。陈嘉庚先生以及他的事业不断受到非议和诋毁,连他寝陵之地也不得安宁。 改革开放后,云开雾散见青天。陈嘉庚这面华侨旗帜更显鲜艳,高高飘扬;民族光辉更加耀眼,光照人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在重要场合,高度评价、肯定陈嘉庚。
陈嘉庚先生与孙中山先生画照 三十年后的今天,厦门特区发展,中华民族崛起腾飞,海内外炎黄子孙凝聚力增强,为祖国统一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人们不难从中感受到陈嘉庚和陈嘉庚精神所起的巨大作用;这作用没有几个历史人物可比。 陈嘉庚是一面仍然高高飘扬着的华侨旗帜,他的精神始终闪射着民族的光辉。 嘉庚精神 永驻人心 陈嘉庚是一个普通人的名字,由于他事业的成功,由于他为国为民所作的贡献,由于他崇高的人格风范,人们怀念他,崇敬他,追随他,“陈嘉庚”也由一个名字变成一种事业,一种精神,在他生前就有“嘉庚风”之说。在他身后,特别是近三十年来,围绕陈嘉庚这个伟大名字出现了一种全方位的社会现象。它既不同于信仰,也不同于宗教,也不是一种习俗,更像是一种文化现象。对这种文化现象,如何科学定名、定义,留待专家去研究。 这种文化现象是民间的、自发的,或者基本是民间的、自发的,其表现形式主要有: 在公共场所敬立陈嘉庚雕像。 把建筑、机构等以嘉庚命名:如在厦门有嘉庚路,嘉庚学院,嘉庚医院,嘉庚体育馆,嘉庚图书馆,嘉庚楼群,嘉庚湖;在泉州有嘉庚纪念堂;在广州有嘉庚纪念中学;在美国加州有陈嘉庚化学楼。 以嘉庚命名组织、基金会、奖项:如陈嘉庚国际学会,集美陈嘉庚研究会,集友陈嘉庚教育基金会,陈嘉庚(科学)奖,嘉庚杯国际龙舟赛。 集美大学等学校开设《陈嘉庚》课,集美大学诚毅学院还开始尝试把陈嘉庚请进英语课堂;各校的学生义务导游团组织、嘉庚学习小组非常活跃。这一切直接向下一代传输嘉庚精神,让下一代直接感受、实践嘉庚精神。 以陈嘉庚为题材的小说、电影、电视、研究文章、专著及其他宣传陈嘉庚的出版物大量问世。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推出《我心目中的陈嘉庚》,在全国更广泛地引起对陈嘉庚的关注,引起巨大的反响。 社会上,人们习惯地把为社会做出大贡献的人与陈嘉庚联系在一起,如把黄仲咸称作“南安的陈嘉庚”,把施金城称作“安溪的陈嘉庚”,把刘玉水称为“惠安的陈嘉庚”,又如,把“尚大情怀”看成“嘉庚精神”的体现。 在陈嘉庚的故里集美大社的祠堂里,陈嘉庚被作为尊神供奉在神龛里。每逢农历九月十二日陈嘉庚生日,人们燃香点烛,放鞭炮,唱大戏,尽情地欢乐庆祝。 由陈嘉庚的寝陵之地鳌园等组成的陈嘉庚纪念胜地每天都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人们前来欣赏嘉庚式建筑,更是来近距离地接触、感受这位伟人。 更重要的是,不少校友、乡亲感念陈嘉庚,学习陈嘉庚,为母校、为祖籍地捐款兴学,或投资为中国的复兴贡献力量。 凡此种种,都自发地出自民间,出自人们心中;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参加的人无年龄、男女之分,无地位、职业之别;就地域而论,从陈嘉庚的故乡集美推而至厦门、闽南,至港、澳、台、东南亚,至全世界。 凡此种种昭示着一个事实,陈嘉庚已跨越时空,跨越信仰,为人们所接受;陈嘉庚和嘉庚精神已根植于人们心中。人民万岁,嘉庚不死。陈嘉庚是永远的陈嘉庚。 (文、图由集美校委会、集美校友总会提供)
图片及稿件来源:《集美校友会首届全球联谊大会暨香港集美校友会成立25周年特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