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您的位置:首页 > 聚焦母校 > 校主传略 > 相关文章 >

我受李光前先生之托创办国专学校----陈村牧 原集美学村校董会董事长

上传时间: 2007-01-08  【字体:

我受李光前先生之托创办国专学校
陈村牧 原集美学村校董会董事长

陈村牧先生遗照

    李光前先生是陈嘉庚的公司造就出来的杰出企业家,是继陈嘉庚先生之后又一位以倾资兴学彪炳青史的人物。从李光前先生创业有成,贡献卓著的一生,我们看到陈嘉庚精神的传承。我有幸直接受到陈嘉庚精神的熏陶,又从李光前先生身上受到这种精神的有力感染。

    1937年初,我应马来亚麻坡中华中学之聘而出国。在由厦门开往新加坡的轮船上,我遇上了厦门大学薛永黍教授。他是应新加坡华侨中学之聘前往任校长之职的。陈嘉庚先生于1919年倡办该校,并担任过六届董事长。自1934年起,由李光前先生担任董事长。薛永黍先生认为我是辅佐他主政华中的理想人选,所以向陈嘉庚先生力荐,要陈嘉庚先生答应留我在华中当教务长,否则他不当校长。这样,我受聘于华中,结识了李光前先生――华中董事长,南益有限公司的创办人,新崛起的「橡胶大王」。

    1937年5月,我受命于陈嘉庚先生,回国任集美学校董事长。行前,李光前先生特设家宴饯行,嘱咐我回国之后代为在他的故乡南安县芙蓉乡创办小学。

    我回到集美不久,芦沟桥事变发生。日寇的飞机,军舰不断骚扰,兵荒马乱,风声鹤唳。次年5月,厦门也沦陷了。这期间,我在组织集美各校内迁的同时,对李光前先生的嘱咐并不敢稍忽怠慢。

    1938年4月,我开始筹办国专学校。我找到伍远资先生一起辗转跋涉到芙蓉乡。伍远资先生原是厦门大同学校校长,厦门沦陷前夕回到家乡南安石井。我与伍远资先生是相知多年的朋友,为李光前先生办学都很尽心。

    原来,在我回国后不久,李光前先生已在议论上做了准备。他于1937年6月16日写信给他的家乡的族亲房长李钦生、李成田、李硕果、李铁民等,敦请为我开道。信中写道:「年来乡中所开办之学校,光前屡提议依新式教育法改办,使儿童较有得益,特以此事除备有经费外,必须有熟悉学务之人负责办理。虽蒙诸房长素表同情,肯相赞助,无如人各有事,不能专心,以致迟迟至今未能实现。此诚吾人所共引为憾事者。此间华侨中学陈村牧先生,上月杪回国接任集美学校校董职务,前曾与详谈吾乡教育状况,并托其代筹全乡教育,以便进行开办学校,经蒙允许,并拟待集美诸事稍得安顿后,,即往吾乡视察一切。陈先生原籍金门,毕业厦门大学,担任集美中学校长数年办学既有经验,品性亦甚优良,使其计划得实现,将来吾乡教育能得进步,皆出诸房长玉成之力,感激者不仅光前个人已也。」

    当时的芙蓉乡,按村落设有丰庭、竞敏、蓉溪等五所小学和三所私塾,学生450名,就在各房族宗祠上课,师资多不合格。乡学龄儿童1200名,尚有63%无法入学。

    在李硕果先生等几位李氏房长的帮助下,我顺利地调查了芙蓉乡的教育情况,并召集各房长,地方行政长官和各校校长开会,言明来意,转达李光前先生在家乡创办新式学校的愿望和计划。大多数与会者表示支援。

    在这次会上,经商议决定:一、原有学校和私塾一律停办,新设一所完全小校,定名为「南安县私立芙蓉小学校」。二、为便利儿童就学,依李氏族人聚居地分三片设置校舍;第一校舍设溪中「蔡面后」,第二校舍设溪东「犀牛望月」,第三校舍设溪西梅峰「董湖埔」。三、第一校舍办高初级班,能容学生600名,建有教室12间及礼堂、办公室、图书馆、仪器标本室和运动场等。第二、三校舍专办初级班,各容学生300名。校舍均建平房,以简单坚固为原则。此外,还讨论学校设备,行政组织、延聘师资及经费等问题。会后,将以上会议内容涵请李光前先生审定,并述及芙蓉乡族房之见大深,各房自办学校,只收本房儿童,儿童亦不愿往他房所办学校就读,此种情况,他乡少见。李光前先生复函表示赞同此间决定的意见,唯提出校名定为「国专小学校」以纪念其先父。

    在李硕果先生积极帮助下,我举荐的校长人选伍远资先生,于10月起负责并校,建校工作。

    1939年2月,省教育厅正式批准国专小学校,聘请伍远资为首任校长。同时成立董事会,李光前先生任董事长,我任副董事长,伍远资先生兼任校董会办事处主任。董事13人,他们是:李硕果、李引琛、李玉麟、李玉荣、傅无闷、候西反、陈济民、陈森茂、李天赐、李伍香、李成枫、傅定国、李家驹。

    自此,国专学校的担子便落到主事的伍远资先生的肩上。他毕业于集美师范学校,深受陈嘉庚先生倾资兴学「教育救国」思想影响,奉行陶行知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注重活的教育和联系家长。

    由于他的忘我工作,并有效争取社会的支援,国专学校很快就上了轨道,得到发展。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伍远资先生在国专的工作,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芙蓉乡有些人认为,李光前先生是他们家乡侨商巨富,承办他的事业,一定有利可图,岂可由外人充任。有人寄匿名信给伍远资先生,要他识时务而退,否则将「白刀进,红刀出」:一封恐吓信还附有子弹。有的当面挑战,逼他搬进草棚住。伍远资来函表白心愿,他写道:「平生名利至淡,全无其他欲望,成人之美,贯彻始终,此弟来蓉之志。」这种献身教育的赤诚之心,令人感佩!当然,后来他不只得到李光前先生的支援,而且得到李氏家乡族人的支援。

    1940年春,国专小学全面开学上课。当时共分四校,总校在山尾顶。那时,日寇战火已逼进泉州,南安一带,人心惶惶,有人建议迁校。伍远资先生来函征询我的意见,当时已不可能事事请示李光前先生。我于5月9日函复:「当此时局紧张,教职员请发本学期全薪事,自可照办。唯不必提前发给。盖此时泉海尚平静无事,待泉州不幸沦陷时,马上发放未迟。至于部分教员,拟以有组织之集体行动,永不离校,愿随时随地继续教育者,此种精神堪嘉许,学校应特以补助。假定泉海发生战事后,泉城沦陷证实,可宣告停课。女教员得先离校,男教员应协同学校收拾重要簿籍、文件、学用品及教具,然后离校。课桌椅等笨重物,于停课后集中贮藏于教室内,雇工看守,以防散失,并请乡中素与学校有关人士时为注意巡视。教职员由学校发给身份证,备沿途军警查验之用。」

    国专在伍校长主持下,在战时的困难中发展。1939年设的李光前奖学金,原只惠及李氏本乡学子,自1941年起,全县优秀学生均得享受。1943年学校进行调整,如办国光中学,小学设四校。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0月,李光前先生来电嘱继续兴办家乡教育公益事业。我与伍校长及各董事联函李光前先生报告校中情况,提出继续办学的各项工作及所需经费。1946年5月23日李光前先生给我来函云:「国专学校历年来,深赖先生领导与伍校长并力筹划,维持至今,心力烦劳,感佩至深。窃念国专前途,仍有赖于先生之指导及伍校长之主持,望二位先生尽力襄助,以酬窃兴学报国之夙愿。」

    李光前先生南益公司各厂在新、马沦陷期间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工厂的恢复和发展,需要资金,还支援集美学校,投资集友银行,但他对国专小学,国光中学所需经费,均一一应允。

    1947年,李光前先生将原南洋企业有限公司的股份售出,得三万元港币过交国专。该有限公司是抗战前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张嘉、王育文在上海倡办的,李光前、叶玉堆、陈六使、李俊承,陈延谦等五位先生占股份的半数(共叻币25万元)。战时该公司被官僚所操纵,战后原驻新加坡总领事担任南洋经理,李光前先生等均因不顾与官僚纠缠,全部退股。

    伍远资先生自1946年起专任国专学校董事会办事处主任,负责筹办国光中学。而由吴序樸接任国专小学校长。

    战后的集美学校,疮痍满目,百废待兴,而陈嘉先生在新加坡,马来亚的义成公司九家工厂,有四、五厂机器被拆,货物被毁,损失惨重,经费拮据,殊难维持。但在陈嘉庚先生的函促下,我仍经常前往芙蓉与伍远资校董及硕果先生等商讨办校各事。

    1950年陈嘉庚先生回国定居,李光前先生函嘱的「嗣后,有关学校之一切建筑及设备,家岳父如有指示,尽请遵照执行,无须来函询问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嘉庚先生亲自主持集美,厦大的扩建工程,同时具体关心指导国光、国专的发展。芙蓉乡教育事业,经过数十年的耕耘,如今硕果累累。陈嘉庚先生已作古,但他爱国爱乡,倾毕生精力和心血用于办教育的精神,永放光芒。

    陈嘉庚先生对李光前先生曾表示不满意。1948年2月2日在给我的一封信中说:「李光前虽富,慷慨牺牲甚有限度,否则现其乡校正好大事发展。」但后来,李光前先生除了办好芙蓉乡各校,还全力支援陈嘉庚先生扩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陈嘉庚先生为表彰李光前这种为教育事业而慷慨解囊的精神,在厦门大学以与李有关的地名、人名作为楼名 ,如芙蓉、丰庭、国光、成义、成伟、成智。

    陈嘉庚先生与李光前先生在事业上的默契配合,在精神上的师承关系,都是空前未有的。他们为故乡,为侨居地所做的贡献,影响整个世纪,并将永远激励后人。

    我为国光学校的成长,为国光中学的诞生,曾略尽绵力,也曾受陈嘉庚先生的肯定。他曾说:「光前若非付托先生,决无现下之成绩。」(1948年2月2日函)但这仅仅是在陈嘉庚先生和李光前的精神感召下,尽了一位教育工作者之职责而已。

选自2002年国光中学香港校友会编辑出版的【 涌泉】一书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