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07年校友文萃 >

读刘再复与许戈辉的对话----黄种生(福州)高五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07-12-30  【字体:

割不断的“脐带”拔不掉的“根”
──读刘再复与许戈辉的对话
黄种生(福州) 高五组

    近日,浏览《芙蓉网》,读到刘再复兄与香港凤凰卫视主持人许戈辉的一番对话。那是2004年春,再复兄结束在深圳的演讲返回香港时的一次面对面的对话。当时,我就看到那个专题报道。现在这篇“对话”经过稍加整理,选入《思想者十八题》一书,所表达的思想更集中、更准确。《芙蓉网》就是从这部书中选登的。

    再复兄在“对话”中谈到文化革命结束以后他思想发生的巨大变化。他说,不要光谴责时代,不要光审判别人,也要审判自己,所以提出忏悔意识。确认自己也有一份责任,确认在文化革命中共同犯罪。这使我想起他在“文革”后不久出版的一部散文诗集《告别》。这部散文诗集正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背景的深刻反映。责任编辑傅孙久约我写一篇书评,我就写了一篇题为《严肃的告别 执着的追求》的短文,发表在出版社的《书讯》上。

    我对《芙蓉网》总监、南安国光中学小学妹黄敏敏谈起这件事,她希望这篇短文能在《芙蓉网》上刊登,我表示同意。

    为什么呢?因为我从“对话”中感觉到再复兄心灵深处最本质的东西,对“根”的眷恋至今未变。这从“对话”与《告别》之间可以找到彼此紧密联系的坚韧“脐带”。

    “对话”快结束时,许戈辉问再复兄“最终的归宿”,再复兄回答:“我恐怕永远不会找到最后的归宿……我现在心情很好。”这个回答似乎很达观,但我却从中读到伤感,读到沉痛!

    其实,再复兄的“根”在祖国,他心中之“根”深深扎在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他的最广大的读者群也在故国家园。

    因此──

    他在去国之初,曾经大哭了几场。“就像割断母亲的脐带一样,”“就好像连根拔了,好像没有根了,只有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感,还有窒息感”。

    他在漂泊之时,如何来调整不习惯,如何来排遣孤独感?靠的是中国文化的帮忙。慧能讲的自救,林黛玉的“无立足境,是方干净”,以及女媧补天、精卫填海,他们身陷孤独仍然坚持不可为而为之这一中国“最基本的文化精神,最本真、最本然的文化精神”,成了他的精神支柱。

    他不仅以前出国几次“恨不得赶紧回国,很想故园故土。”而且现在仍然认为 “我是共和国培养长大起来的,当然是充满感激之情。”“我虽然在海外漂流,但是心系故国,这种故国情怀是跑不掉的。”“我生於斯,长於斯,当然希望我最后归宿到故国的土地上。”他对15年后第一次应邀参加在故国土地上召开的会议并发表演讲,“感到这是故国的山川对我的一种呼唤,祖国还在爱着我。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谈到我们时代的基调,认为如果确认我们时代的基调,“相信我们二十一世纪会很安详,还会有更大的成就,更大的繁荣”……

    我相信他,相信他的感受,相信他对故国家园怀抱的深情与对祖国美好未来的信心。在我看到的他的一部分著作中,处处流露出这种感情。在他可爱女儿的书中,曾经写到家里发生过的关于是否加入美国籍的一场讨论,他是至今也没有加入美国籍的。

    人,一旦步入怀旧的年龄,就会常常想起往昔的故园、故事和故人。每当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我也会想起再复兄这位老友、老乡、老同学,想起杜甫的诗句:“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人生分野与三项自由----答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主持人许戈辉问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