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07年校友文萃 >

饱经风霜 生命如歌---------张时贤(福州)高四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07-08-24  【字体:

饱经风霜  生命如歌
——悼念堂嫂胡新娣 
张时贤 (福州) 高四组

作者堂嫂胡新娣

 

    她安祥地走了,永远离开了她深深挚爱和时时牵挂的亲人。噩耗传来,我万分震惊和悲痛。我永远失去了一个像大山一样坚强的老人—我敬佩的堂嫂,烈士的遗孀。

    在旁人眼中,她只不过是一个平平常常的老人,如果要给她填写简历,那是再简单不过的了:胡新娣,女,1917年出生,福建永定县下洋人,贫农,文盲,务农。

    但是,简历之外的人生,既有风霜雪雨,又有阳光普照。

    在近一个世纪漫长的人世沧桑中,特别是处于风华正茂的人生早期阶段,她,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经历了那么多那么重的磨难……

    她从小被张家抱养,以童养媳的身份,许配给我的堂兄—张球贤。在那血雨腥风的大革命年代里,她亲眼目睹自已的丈夫—年仅十七岁的张球贤(烈士)倒在国民党刽子手血腥的屠刀之下;她强忍悲痛亲手掩埋了因悲愤而撒手人寰的公公;她挥泪送别因参加革命被国民党反动派通缉而离乡背井的叔叔,竟成永别;她经历了祖屋被国民党反动派污蔑为“土匪窝”而被纵火焚烧的三次过程;她清楚地记得被国民党反动派污辱为“土匪婆”而被捕的婆婆—罗随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与反动派作斗争的情景……。她与这个家庭同生死、共患难,无怨无悔地走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解放后,阳光普照。她苦尽甘来,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人生新的征途。在平凡的农村生活中,继续谱写生命之歌。

    解放初,人民政府出资修建了破旧不堪的祖屋;土地改革分得了田地;她也享受了照顾烈士家属的抚恤金。

    因张家男人大都外出工作,婆婆又年老体弱多病,她与堂姐张添娣承担了全部家务与农活。虽然十四岁时就失去尚未完婚的丈夫,却从不言再嫁。为了不断张家“香火”,便抱养了一个男孩,在繁重的劳作之外,含辛茹苦,精心抚育。

    1954年1月,我们一家人从马来亚回到祖屋,这时她才三十七岁,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从农活到家务,无论犁田、耙田、插秧、收割、砍柴、挑水、煮饭,还是照顾老人和小孩,样样都做。她手脚勤快,从早到晚,少言寡语,埋头苦干,不知劳累,毫无怨言。

    堂姐张添娣不幸去世后,她独撑家门,把养子、堂姐女儿抚养长大成人。养子结婚和堂姐女儿招婿入赘后,所生育的子女都由她抚养成人。孙辈们长大后,到深圳、广州等地打工,曾孙一辈也由她帮助抚养。她用炽热和慈祥的爱心,整整地抚养了张家三代人啊!

    她长期总管全家,却一生节俭。逢年过节,我们兄妹都会寄上一些过节费,她舍不得花一分钱在自己身上。胞弟高贤曾一次性给她六千元治白内障,也整笔积存起来。将这些一分一厘积攒下来的钱全部投入修缮祖屋之用。把改善祖屋的居住条件作为自己毕生的大事,孜孜以求,永不放弃。她终其一生不改纯朴善良的品性,一心为家,克己复礼,令人击节赞叹!

    1995年春节,我第一次带老伴回祖屋探亲,当时回来探亲的还有雪贤兄、传贤妹及妹夫翁添泉。她高兴极了,宰鸡杀鸭,把埋藏在地下七年之久的陈年老酒,拿出来给大家品尝。这时虽然己七十七岁高龄,但身体很好,手脚很灵活,仍然操持一些家务。早上五点多起床,烧水煮饭,清扫庭院,还穿梭于楼上楼下,来回点香拜佛。晚上,我们围坐在大厅里,谈今说古,她显得格外开心。

    2002年1月,以高贤弟为主席的“张高友(公达)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在深圳成立,随后即组团返乡祭祖。来自香港、深圳、福建、湖北等地的二十多位亲人聚集祖屋。看到张氏家族的后辈,事业有成,人丁兴旺,她笑逐颜开。


祭祖活动时四代人在祖屋大厅留影

    在祭祖活动期间,“基金会”决定:在侄孙们出资扩建祖屋的基础上,以“基金会”为主集资拨款修建“北成楼”,祖屋旧貌变新颜,成为村里最豪华的大院之一。随后“基金会”又出资兴建从“北成楼”到国道的“达明路”,方便村民出入,进一步密切了乡情关系。她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北成楼”建成后,她一再嘱咐我们:今后不要寄钱回来了,回家探亲也不要再包红包了,因为修建祖屋的愿望实现了。


作者伉俪在「北成楼」前留影

 

    2004年6月,我与老伴带领儿孙共十一人参加“达明路”和“张高贤体育场”竣工剪彩仪式。这时她己经八十八岁了,视力模糊,耳朵有点背,也需要借助拐杖走路了。尽管如此,当看到张家子孙几代人聚居祖屋,孝敬老人,她感到非常欣慰。但同时又感叹地说:“张家人丁兴旺,却都在外发展,祖屋房多人少,要常回家来啊!”

    2006年7月,我与老伴再次回家探亲。这时她已九十岁的高龄了,此前,曾重病一场,眼睛已几乎失明。她用微弱的视力看着我与老伴,耳朵也几乎全聋了。当我们递上一些医疗费时,她紧握着我的手,连声说:“谢谢!谢谢!”我难过地流下了泪水。   

    谁知这次见面竟成永别!我近来因身体欠佳,不能亲自前往为她送行,至为遗憾。但令我宽慰的是,她身后要将骨灰与丈夫合葬在一起的遗愿,已经实现了。

    她坚毅、勤劳、纯朴的高贵品质,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

    以此短文,悼念我敬佩的堂嫂!堂嫂,您安息吧!

2007年8月8日于福州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