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07年校友文萃 >

《国光周报》摇篮里的娇儿--林智育(香港)初21组【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07-05-28  【字体:

《国光周报》摇篮里的娇儿
――兼献给母校当年的文学少年们

林智育(香港)初21组 
 

    通常看起来,一个人在成长后如果显得比较健壮、聪慧,进而对社会有所贡献,总是和幼稚摇篮期所受的精心哺育分不开的。我要说的是李远荣有今日的文学成就,正是和他中学时代整整六个学年所接受的教育和锻炼有密切关系哩。

1958年印发的《国光周报》“通讯员证”

1956年印发的《国光周报》记者证

    我和李君早在中学时代就有同窗之谊。我们的母校——福建省南安国光中学,校主就是数十年后由李远荣同学亲自执笔讴歌的力作《李光前传》一书的主人公。无可置疑,母校在五十年代中期已是南中国一所教学设备和师资都较为完善和突出的重点侨校。单就课余活动而言,便十分丰富而充实。不仅有一般的唱歌、舞蹈、话剧等兴趣小组,甚至有阵容鼎盛的学生铜乐队、少年足球队等等。至于对学校的文学少年来说,最大的热忱就莫过于是每星期向学校语文教研组主编的《国光周报》投稿,积极争取那撼人心弦的发表率了。我和李远荣同学,可说都是当年这块小园地颇为勤奋的耕耘者。我们一起出动去做采访,甚至经常有联笔的合作,因而也有机会较多的相处和了解。所谓《国光周报》,实际上只是竖立在学校运动场周围一孤角的九块大黑板,用水粉笔缮写的,每周出版一次,其中有七版是文稿,两版为绘画。但小小的《周报》组织却是颇为严密的:由编辑组、记者组 (班一级又枝分为通讯组)、绘画组、缮写组、出版组组成。现在回想起来,的确不可低估当年这块小园地的培植力和影响力。《周报》不仅有一般作为学校师生表彰好人好事和善意讽刺批评的通讯报道,而且有大量富文学色彩的小习作,诸如诗歌、抒情散文、幽默小品、漫画,甚至有剧作。记得每当举行校运会的时候,我和李远荣同学总是最活跃、最认真奔忙于在运动场内外的采访者,一会儿报道“女大力士陈爱珠同学”掷标枪创造中学生省纪录的消息,一会儿又为年近半百的“老师跑百米,成绩不算差”而雀跃欢歌。写到这里,当年那运动会会刊的油墨清香和运动员们使用松节油的气味又仿佛萦绕在我的周围。由于李远荣同学和我的文稿写得特别多,刊登率又特别高,几乎是周周见报,因而被大家誉为“快手小记者”,在学年年终时双双被推举为“周报人员代表”,参加学校优秀学生代表大会。此事距今已逾四十载,我仍珍藏着一帧历史性的留影;优秀学生代表大会的大合照中,我和李远荣同学就站在同一排的上、下位。历史已说明《周报》这块小园地既锻炼了人,也培养了人。如现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客座教授、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刘再复、现任《福建日报》总编辑黄种生、现任北京《光明日报》文艺部负责人戴慧文、现任泉州黎明大学巴金研究所所长方航仙诸君,都是我们同时代的同学,也是当年《国光周报》的积极撰稿人或绘画者。至今,我们大家仍非常感谢和怀念当年《周报》的重要倡导者朱先兴、周祖禁、陈汉忠等好几位老师。

1959年度《国光周报》先进工作者留影

    回忆作为莘莘学子时的勤勉,是美好而耐人寻味的。当年风华正茂的少年同学,数十载来各奔前程,学习、工作;岁月悠悠,天各一方,却一直没有改变校友的情谊。“莫愁前路无知已”,机缘际会,我和李远荣同学八十年代起居然又“相约在香江”了!我们有个旅港暨旅外国光校友会组织,李远荣同学和我都是该会的常务理事。他负责宣传,我则担任康乐事务。为了校友会一张不定期的小报,我们又经常在一起磋商,甚至版面设计呀,主题标语构思呀,俨然有点儿专业精神的味道。其实,李远荣同学对学习的刻苦和对写作的认真是一贯的。他自小既活泼好动 (曾获公开组撑竿跳高第一名,两度打破南安县撑竿跳最高纪录;又是少年足球队主力队员),又勤奋好学,是学校图书馆、阅读室的常客,经常见他在那里认真思索、写读书笔记。他有较好的文学基础,上大学后又深得名师指点,写作水平迅速“更上一层楼”。步出校门踏入社会以来,在国内时就已教学写作兼之,不断积累经验;旅居香港后,则亦儒亦商,仍然笔耕不辍。特别是近年来,如同酝酿久积的火山大量喷射出灿烂的火花和炽热的岩浆,年年有专著问世,已出版了《名人往事漫忆》、《文海过帆》、《博采珍闻》、《翰墨情怀》、《李光前传》等书,其中《李光前传》更获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一九九八年十大畅销书的美誉,的确是可喜可贺。我们在一起时常常会感慨:中学时代最令人难忘的是校主李光前先生辛苦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学习环境,是母校老师用智慧的乳汁哺育我们健康成长,从而激发了我们的自觉和勤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年的《国光周报》,正是抚育象李远荣同学这样的文学少年予以文学热身的一个文化摇篮啊!

    李远荣同学要出版这本评论集,我虽因疏于写作,水准早已远远落后于上述当年诸位同好,但他仍盛意拳拳指名要我写点同学少年的趣事,藉此对母校辛勤培育的追忆和缅怀。因此,我拮取了脑海中当年印象的一鳞半爪平铺直叙之,见笑了。


创办于五十年代的《国光周报》,十多年长盛不衰,为学生喜闻乐见,
培养了学生的文学兴趣,锻炼了一大批学生小记者,小编辑。


当年《国光周报》的中坚分子联合签名
向《国光周报》指导老师朱先兴问好


《国光周报》的指导老师朱先兴


《国光周报》的指导老师周祖禁(前排左四)
来港参加香港校友会十周年庆典时与校友们合影留念


《国光周报》的指导老师陈汉忠(左一)返校参加校友活动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