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再现----------------陈小阔(南安)初中81届【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07-02-13 【字体:
大 中 小】
生 命 的 再 现 ——浅谈竹根雕刻艺术创作 陈小阔 (南安) 初中81届
 |
李成智先生参观展览并与作者陈小阔合影
|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中,人们不断在努力发掘着,延续着许多适合民族风俗习惯与民族精神的艺术,竹根雕就是艺术宝窟中散发着泥土芳香、又具特色的一种。
竹根,它质地坚硬、结构细密,肌理丰富,其形状因不同地域而异,比起树根,其形体变化较为单调,这点显然是竹根雕刻创作的局限,加之目前在这方面尝试者尚少,又没有较完整成套的理论或规律可循。
在竹根雕刻艺术创作中,我企图在与大自然的和谐中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当我不经意地在山间、水旁、林中寻遇时,这些奇异的竹根材料,顿时给我一种强烈的刺激和启迪,使我想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包括感受、理解、评价、愿望)一一显示出来,而竹根雕是实现这些的中介,但要创造出一种具有民族特点的艺术品,必须了解自己祖国的文化,为此,我醉心在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寻觅,从殷墟出土的彩陶,地方脸谱,民间剪纸等艺术中汲取营养,同时也从非洲木雕那敦厚朴实的造型及现代雕刻艺术中借鉴一些新的表现手法,我国传统的根雕表现方法和创作思路也不断给予我启发,并不断积累、丰富竹根雕刻语言,面对这些天然修饰过的自然形状再不断进行构思,反复提炼,因材施艺,哪怕仅仅是某一局部能激发灵感,我都抓住不放,并逐渐发挥,或雕、或漆、或烧、或刻至成形,例如《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起初我的创作思路是想根据拱门形状上面的根部作熊熊燃烧的火焰,中间形状又似屋檐边勾心斗角的动物,制作火烧圆明园的局部场面,可在制作中,我却突然产生另一种新的想法,上面根部若作为火焰,中间两段相偎着的竹根不正是两只在互相争斗的动物吗?后面那只大的动物似张开大嘴,凶狠地对着前面一只小动物背颈咬去,前面的小动物拼命地跑着,吼叫着……三国时曹植有诗云: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弱肉强食的动物界里,生存多么不易啊!按照这个思路我就大胆地取舍,把自己的设想付之创作,使作品能有较高的表现力。
《悄悄话》这幅作品我主要从立意入手,两只象征长久永恒的龟,似在互诉衷情、似邂逅,又似在道别,或信誓旦旦,仿佛有诉不尽的缠绵,说不完的悄悄话。
《有其父必有其子》在选材处理上:我原先单独制作完一只蠕动的大蛇,可有一天我无意中发现在竹根堆里有一块材料的形状,肌理与之酷似,我激动地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意外地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可谓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母与子》则注入我更多的情感,一只活泼的小动物在甘吮了母亲生命的乳汁后活蹦乱跳,像是在对母亲歌唱,母亲却疲惫地伏在地上,怜爱地望着身边这可爱的小生命,暂时忘记了生活的艰辛……
我力图以“情”贯穿于创作过程中,从材料到成形,每一件作品无不寄托着我对生活的爱,对大自然的情,蕴含着对未来的憧憬。在制作中,每当简陋的刻刀无意刺进我的手中;每当我凝视着溢出的鲜血,我始终以为这些竹根雕作品不是侥幸偶得,却是鲜血凝结成的。值此,我想起了家乡闽南的风俗,据说佛像在雕成后,要用鸡血所谓“点眼”才能显灵,我想我用自己的鲜血为这些小生灵“点眼”可否也能赋予它们完美的生命,给观赏者以美的享受,生命的启示。
 |
李成智公众图书馆落成期间,陈小阔在馆内举办“竹根雕、美术作品联展”,李成智先生兴致勃勃参观展览 |
|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