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校友文萃
您的位置:首页 > 芙蓉文苑 > 校友文萃 > 2007年校友文萃 >

岁月悠悠情未了------------张时贤(福州)高四组2班【校友文萃】

上传时间: 2007-01-26  【字体:

岁月悠悠情未了
——记在国光中学难忘的岁月
张时贤 (福州)   高四组2班

    离开母校—南安国光中学己有四十多年了,但回想往事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今秋十月,“怀旧之旅”到榕城参加“国光中学海内外校友联谊”活动,师生怀旧情意浓,我很高兴,将拙作《岁月悠悠情未了》进行了增删,以表达我对国光中学母校感激和怀念之情。

    1954年,我们来自东南亚各国的归国侨生,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离开父母来到校主李光前先生出资创办的南安国光中学学习。那时,大家都很年幼,学校领导和老师把我们当成他们亲生子女来看待—政治上循循诱导,学习上耐心帮助,生活上关心照顾,使我们在未来的人生征途上,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刚到校不到一个月,因得了虐疾,高烧不止。学校领导把我送到梅山国专医院住院治疗。领导和老师,像父母一样轮流照顾我。我年幼丧父,母亲在广东农村,在校学习享受助学金,无力支付医疗费,昂贵的医疗费全由学校支付。出院后,我身体很虚弱,学校就买了进口的肝针给我注射。这一切使我深深地感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病愈后,我满怀激情地写了一篇《病中杂记》的作文,语文老师陈汉忠先生看后很高兴,鼓励我将稿投至<<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这篇文章在印尼、缅甸等国的华文报刊登载。<<分社>>还给我寄来稿费,并鼓励我要好好学习。这对当时的我的确有莫大的鼓舞和激励!

    集体主义观念的教育是当时母校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它又是寓於具体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那时,我们男女侨生经常一边唱“找啊找啊找啊找,找到一个朋友”,一边拉手翩翩起舞,真是好不快活啊!当时,我们一百多个侨生生活在一起,到了星期六下午、星期日和寒署假,便形成一个大家庭。侨生特别喜欢体育运动,成立了篮球队、足球队、田径队、拳击队等,而以篮球队为最活跃。篮球队的队名为“流星队”,并且按照水平分甲、乙队。我虽个子略矮‚但因具有快、灵、准的特点,始终是甲队的主力。我们“好战”得很,每周六下午、星期日和“炮师”(解放军)及周围乡的球队进行友谊赛。暑假还远征至石狮。寒假期间,更是热闹非凡,尘战于各乡,常常夺冠而归,为母校争光。

    更令我们难忘的是在周末的晚上,我们男生归侨,分成许多小组,有的人扛着汽枪,有的拿着手电,彻夜在甘蔗田里除“四害”之首—麻雀。天亮后,我们把胜利品交给女侨生烧烤,中午大家饱餐一顿。这一系列活动,使我们心连在一起,亲如同胞,情同手足。我们年轻时代的真挚友谊,几十年之后更是历久常新,难於忘怀。

    1956年,全国吹响了“向科学进军”的号角,我们每一个人都被这一股东风激奋起来,大家刻苦学习,都想争当“青年博士”。但是,好景不长,1957年的反右斗争,1958年的“拔白旗、插红旗”,给我们这批侨生带来了困惑、灾难,而随后劳燕纷飞,各自走上了深造、工作或回到侨居国等不同的方向。

    三十多年过去了,昔日同住“新华楼”、“延平楼”的兄弟姐妹,各自经过坎坷人生历程。他们中有不少人回到侨居国或到香港进行艰苦创业,取得良好的业绩。1984年,在国光中学45周年的校庆时,我们与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香港的校友相聚时,大家拥抱、握手,兴奋不己。特别是与南安女子足球队的一场球赛,大家虽已失去当年的丰彩,跑起步来,摇摇晃晃,但仍然奋勇作战,观望者禁不住捧腹大笑,彷佛又回到求学年代。随后的几次校庆中,我们都相会在母校,每次聚会都进一步增进我们的感情。

    1996年应胞弟张高贤先生的邀请,我夫妇俩到香港会见亲友和校友。在胞弟张高贤先生、校友杨健次、蔡月明先生赞助的国光中学侨生校友春节聚会上,我有幸地重见了几十位在香港的校友。大家见面,高兴地蹦跳起来,有的激动地流下了泪水。我为校友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和事业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

    在港期间,胞兄张雪贤先生陪我们夫妇到海洋公园和太平山游览;校友蔡月明先生专程陪我夫妇到大屿山参观;校友许善继先生还亲自驾车陪我夫妇游元朗、落马洲等地;校友李世恭先生专程到我住处探望和畅谈。戴水来先生请我夫妇喝早茶。洪本南先生设午宴款待我夫妇。

    1997年我夫妇到马来西亚探亲,校友叶明才先生还专车送我们到波德申港口参观游览。在风光明媚的海边,我们边谈边品尝当地的美食。在这以后,他偕夫人多次来福州与我们相聚。这次他又以“怀旧之旅”副团长的身份来访。他虽话不多,但却有一颗火热的心。

    每当胞弟张高贤夫妇、巫庭光夫妇、潘松培夫妇、叶明才夫妇、林玉英及夫婿到福州时,均会约请在福州的归侨校友张时贤、梁熊枢、黄瑞香、郭兰卿、张瑞生、林华菊、蓝坤山、廖淦芳、黄种枫、张春贤、杨松生等欢聚一堂,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而这深情厚谊,正是根植在国光中学的求学年代。

    我在国光中学还有生活的另一角,那就是与老师和广大国内同学真挚的师生情和同学情。

    在教师中,给我印象较深刻的有陈汉忠、陈文芬、黄惟良、盛美文、程本清、柯敬恩、郑守畋、黄信源、李晋江、叶仁志、黄双喜、叶重青等,还有方胜辉护士等。在校期间,他们不仅教学水平高、业务精湛,而且对归侨学生循循善诱,耐心辅导,生活关心。特别是他们刚大学毕业不久,就告别了城市,亲自到侨乡任教,有的举家搬到这里,长期扎根农村,实属可敬。更令人难忘的是:1957年的反右斗争和1958年的“拔白旗、插红旗”的运动,他们中的许多人由于家庭出身与历史原因,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打击,但仍然坚守在教学岗位上,这种敬业精神实在可嘉。
郑守畋老师是福州人,在我们分别20多年后,总算在福州重逢了。他是我高中时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他知识渊博,关心同学。在暑假期间,我还多次到他家拜访;他很热心校友会工作,不顾年迈,曾随福州校友团返母校参加校庆。这次“怀旧之旅”委托我邀请他参加晚宴,他很感动地说:“谢谢!谢谢!我己八十五岁,走不动了。代我向各位老师和同学问好。”

    柯敬恩老师业务精湛,他随手在黑板画地图,准确无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黄信源老师与我们侨生关系密切。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调回福州后,除教学外,还担任羽毛球比赛的裁判员工作。我与他见面的机会较多。他现在虽然已八十多岁了,但是身体很健康。他全程参加了“怀旧之旅”在福州的活动,他对我说:“这种机会实在难得啊!”

    在同学中印象较深的是高四组二班的同班同学。有的三年同窗,有的四年同窗(含初三)。我与他们参加抗旱,学会踏水车和收刈等农活。有时我们还在收割完的稻田里捡稻穗,并上缴给学校。这些活动对培养我们的劳动观点和节约粮食的观点有很大的帮助。在与我四年同窗的同学中,友谊最深的要算李秀记和方航仙两位同学。

    李秀记同学在校期间,给我的印象是朴实、淳厚、勤奋、踏实。他出身贫寒,学习成绩始终是名列前茅。他是我班上的团支部书记,后来当选为校团委委员。我卸下了学生会宣传部长的职务,回到班级接任团支部书记职务。1958年他考上了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我从哈尔滨电工学院到北京参观全国高校勤工俭学展览会,曾到清华大学与他见面交谈。这次一别就是20多年。1984年,我在<<福建日报>>上看到厦门市新领导班子的名单中有李秀记的名字,因为有20多年没有联系,不敢冒昧认定。在1984参加母校校庆45周年时,从老校长郑明端处才证实就是他。他当时正率领厦门市代表团访问日本。1984年8月,我到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资本论>>研究班进修,在厦门他的寓所畅谈了别后各自的情况,他还关心地询问我兄弟姐妹的境况。以后,我们在厦门多次见面。记得有一次我出差到厦门,我的一个学生“厦门汇成房地产发展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蔡和清先生宴请我及他在厦门的同班同学。因正值星期天,我想与李秀记学友一叙,便打电话邀请他同往,他虽是厦门市人大主任却欣然答应。席间,彼此间融洽交谈。有个学生很高兴地说:“李主任,过去我们只能在电视屏幕上看到您,现在却能面对面地交谈,实在太好了。”他说:“我也是人民的一员嘛!”他给我的印象是:廉洁、正直、关心群众生活、敬业和平易近人的人民勤务员,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领导。他概括了自已的人生哲学是:“为学要认真求是,做事要扎实求效,为官要廉洁勤政,做人要厚德诚信。”(摘自<<思源>>p、111)。

    方航仙同学为人热情,关心同学。在校期间,就表现出他的文采,他毕业后的业绩是与他中学的基础是分不开的。他在长乐一中学任教时,曾到我寒舍畅谈别后各自家庭生活、工作状况。他在泉州黎明大学任教期间,我曾多次拜访。他还送了我他撰写的多本专著和文章。他热心於泉州国光中学校友会的工作,在沟通国内外校友的联系中作出了贡献。他病重在福州肿瘤医院治疗期间,我曾受胞弟张高贤、香港国光中学校友李远荣、陈鼎追、林智育等委托多次到医院去探望他,鼓励他与病魔作斗争。他英年早逝,使我为失去了一个好友,我深感悲痛。

    郭绍琪同学是我班的班长‚他出身贫寒,生活朴素‚在班级工作中,踏踏实实‚热心为同学服务。高中毕业后,他考上福建师大‚因家庭经济困难,曾休学一年。毕业后成绩优秀‚留校任教。我曾多次到他家拜访,并与他一齐探望郑守畋师。

    柯正直同学与我是班级球友‚他家在诗山,我曾与洪聚丰等侨生在一个星期六下午步行到他家。他家里人热情地接待我们‚使我们深感到农民的朴实,淳厚和生活的艰苦。毕业后‚我先后到漳平电厂、漳州供电局、石狮供电局拜访他。他还是那么正直、乐观、诙谐,而且每次都很热情地接待我。

    其他的还有苏美治、戴幼霞、黄钟祥、黄建业、刘木忠、郑金星、黄国肴、李火生、黄卿镇等同学。他们勤奋学习、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热情待人的品质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并对我后来的学习、工作和待人接物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此‚我向循循善诱教导我的老师,关心帮助我的同学表示深深的谢意!

    几十年过去了,我们昔日的校友,已各有归宿,我作为这个集体的成员,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虽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我依然无怨无悔。大学毕业后,我从事教学工作,下放过农村劳动,到工厂当过技术人员,但以教学为主。在教学中,我努力探索教育规律,为人师表,进行学术研究。主编、主审十多部教材,特别是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期间,围绕着改革问题,撰写了一系列有独立见解的论文,获专家好评,被破格晋升为高级讲师。我先后被推选担任全国、全省中专政治理论课研究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在学校担任过政教室主任、学生工作党支部书记,多次评为校先进工作者,先后被授予福建省归侨、侨眷优秀知识分子、沈阳工业大学优秀函授教师、福建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先进工作者、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学校优秀班主任等光荣称号,荣获福建省侨联“为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做贡献”活动个人先进奖。经过专家推荐入选《中国专家人才》、《中国人才库》综合分卷《中国高级专家与学者》等珍藏本。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个人的一点成绩是微不足道的,可以欣慰地告诉母校和同窗校友的是,现在我退休了,但仍在坚持体育锻炼。愿我们的校友有更多的机会再次相见,遥望海天,不胜依依,我衷心地祈愿我们海内外的校友生命之树常青!同窗情谊永驻!

2006年12月14日重改于福州

相关作品
留言本 | 关于芙蓉网 | 栏目介绍 | 联系我们(国光校友工作坊) | 联系邮箱 | 闽ICP备11028451号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