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 月 悠 悠
李维奎 (南安) 1943年创校之第一组
2003年10月18日是母校国光中学建校六十周年及校主李光前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的纪念日。世界各地的校友们不约而同地汇聚于国光中学,与全校师生一起参加了这一隆重的庆典活动。
10月20日和21日,香港和菲律宾的老校友宴请国内的原初中一组、二组、三组和四班的同学。虽说是四组同学的聚会,然到会的只有十几人,尤其与我同是第一组的同班同学则更少了,只有七、八人,大家都是古稀老人,能有这一天的欢聚真是不容易啊!握手、问好,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回想当时同窗共读,课后嬉戏、三载光阴,几多记忆。此后一别,竟是六十年啊!言语之中,回顾过去,的确是思绪复杂,感慨万千!
1943年,中国正处于抗战最艰难的时期,物资奇缺,百业凋敝,民不聊生。在当时办学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我们初中一组几十人入学了。学堂是设于现在竞丰村池边的简陋教室里,课本需学生自己筹备。有的学生能从别处借到就有课本可用,有的不能借到则只有手抄。练习用的纸张是毛边纸,写字常用毛笔,偶尔用铅笔,能拥有一根钢笔就很了不起了。所以,那时候为了显示派头,照相时就会在胸前别上一根钢笔。我有一张与李漂水兄、李成贤兄的全影就是这时代特征的反映。现在有时翻翻老照片,记忆会把人带回往日的悠悠岁月。
当时,尚没有电可用,晚上照明是用煤油灯看书、写作业只能在昏黄的灯下一字字地辩认。同样,老师要备课、批改作业也是在这种灯光下进行,条件如此简陋,然而教师都很敬业,一丝不苟。有位语文老师是前清的贡生,不懂普通话,但上课却很投入,讲起古文诗词,摇头晃脑、陶然自得,而旁征博引,滔滔不绝。批改作文,更是字字斟酌,有评语有眉批,常是老师的批注语比学生写的还多。数学老师则在黑板上详细讲解,还不时走到学生的座位上手把手的辅导,并且常常告诫我们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老师循循善诱,身教重于言教。学校的管理也井井有序,纪律制度都很严格,升旗、早操、周会,一一到位。因而,在那种生活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撑到毕业的同学只剩下十几个人了,大家都学有所成。
长大成人后,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卓越的贡献,此时已成为离退休的老干部了,如刘英烈、李漂水、李全生、吴景元等,相聚之时,“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今天感慨之至而喜形于色。欢聚的时光是短暂的,别后的回味是长久的。若没有香港及菲律宾这些老校友们的热心联络,那么,此次的聚会也许又是一种遥遥无期的等待啊!欣喜之际,实在是万分感谢他们啊!
六十年过去了,母校经历了艰难的岁月,进入了光辉的历程,我们初中一组的十几位同学就是母校由小到大,由简陋到完善的见证人。
今天的母校是省内数一数二的名校,她的学子遍布四海各地,有的还是侨界知名人士,可谓桃李满神洲,芬芳溢四海。我们相信,母校的明天还会更加辉煌发达。
2004.11.20写于南安洪濑
国光中学建校初期在「犀牛望月」的校舍
图片选自国光中学编印之《尉为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