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光情怀 天久地长
2006年7月14日,热带风暴「碧利斯」在福建霞浦登陆后的两个小时,我和女儿张学军、女婿李民辉及他们的好友姚雄、蔡华芳夫妇,冒着狂风暴雨,由女儿、女婿轮流驾驶小车,沿着福厦高速公路经仙游县前往德化县办事。两天后,在返回福州的行程上,我们不走德化一一永泰一一福州的近道,而是走德化一一永春一一南安梅山一一泉州一一福州的远道,目的是要探望五十年代国光中学的归侨校友廖玉润、袁本希两同学和重返母校一一南安国光中学,与女儿一起寻找昔日美好的回忆。 探望廖玉润同学
出发时,德化县城上空乌云密布,下着小雨,从德化到永春的途中,下了几阵暴雨,但当小车越过永春县城关时,天公作美,雨停了,云层露出了「笑脸」,我嘱咐驾车的女婿,把车速放慢些,在前方的「木材检查站」右侧寻找一间有「汤鸭店」招牌的四层楼房停下来。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我走下车来,问坐在轮胎上的一个年轻人:「同志,廖玉润同志的家在这里吗?」他回答说:「是啊!我是他的儿子。」我高兴地说:「我是他五十年代在国光中学的校友,今天顺道来探望他。」于是,他立即上楼去叫他爹。 廖玉润同学是1954年由新加坡回国的,同年由集美中学分配到国光中学,四年前的那次相会,我了解到他在国光中学毕业后,没再升读高中,回家务农,娶妻生子,过着艰苦的农村生活。90年代中期,他返回新加坡探亲,接受了部分遗产,回来后,在此购地、建房,办起了「汤鸭店」,一家人也从农村迁此定居。生活条件有了根本的好转。 我和廖玉润同学拍照留念后,他把我们迎进大厅,泡茶聊天。四年过去了,因省里新建泉州到三明的「泉三」高速公路从永春经过,他服从大局,把店面和两层住房,租给建路指挥部,年收入三万元左右。他笑着说:「2008年高速公路建成后,我将重开汤鸭店,到时候欢迎你来作客。」 在聊天中,他说:「20分钟前,我刚骑摩托车购物回来。」我惊呆了,他比我大五岁,我连自行车都不敢骑了,他却还能骑摩托车,真令人羡慕啊!他回忆说:「在国光中学我很爱体育,特别是长跑,虽然没取得过名次,但对我身体健康有很大好处。我现在还坚持天天跑步。」他还说:「国光中学培养我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勤劳朴素的作风,是我扎根农村的精神支柱。」我们还相互介绍了各自家庭的情况。半个小时过去了,我们急于赶到梅山镇新蓝乡袁本希同学的家,便与廖玉润同学一家人依依惜别,我们互相勉励:要好好保重身体,争取做到健康长寿。 路途中的感受 离开廖玉润同学的家,小车便往泉州方向急驰,天气时而阴天,时而滂沱大雨;因对路途不熟悉,我们不时地停下车来问路,不论问的是老者或是年轻人,男的还是女的,他们都很有礼貌,热情地为我们指路,闽南人的热情好客,礼貌待人的豪爽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汽车进入诗山镇,我女儿学军高兴地喊道:「诗山到了!诗山到了!」,因为1984年到1988年,她曾在国光中学念初三和高中三年的全部课程,每逢周末她就到诗山镇、码头镇一带同学家作客,她反复给我说过,闽南农村同学的俭朴、诚实、热情,她们家长的厚道、正直、豪爽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也有同感。五十年代在国光中学念书时,我也曾与洪聚丰等归侨,步行到码头镇柯正直同学家作客,我们最爱吃地瓜和在溪里捕的小鱼。每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都令我激动不已。因为农民的忠厚、诚实、俭朴的高尚品质,对我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小车行驶至「云美」大桥时,我感概万分,五十年代它只是一座木质结构的小桥,是连接新蓝乡和云美乡的唯一通道,我曾多次走过这座桥到云美乡参加篮球比赛和到同学家作客,现在它已是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现代化大桥了,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桥也旧貌变新颜了,这是祖国飞跃发展的缩影。 小车越过「云美」桥时,我给袁本希同学挂了电话,叫他在家的道口等我们,并告诉了我们的车号。他说:「我马上出来,车号我眼睛看不清了。」小车在道路上缓缓行驶,我与女儿学军盯着路边,在寻找我的同学和她的老师——袁本希校友。还是我的远视眼睛利索,远远就看到了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撑着伞,在路旁等候,我对女婿李民辉说:「他就是我的老同学袁本希,车在他身边停下。」我走下车来,紧握他的手说:「我们又相会了。」在袁本希同学的引导下,小车沿着乡村小道行驶,直达他的家门口。 与袁本希同学相会的时刻里
左起:袁本希夫人、袁本希、张时贤 随后,我们相继登上本希同学家的四层屋顶,新蓝乡全景。瞧!眼前草木苍翠山清水秀,阡陌纵横,多姿多态的具有闽南特色的农舍,点缀于田野之间;遥望风光翠绿的「梅山」,我们心旷神怡,不停地在拍照留念。忽然,天空乌云密布,「梅山」出现了像瀑布般的雨带,从远而近,向我们的方向飘来。接着是电闪雷鸣,暴风雨来了,我们急忙下楼,参加丰盛的午宴,真是「下雨天,留客天」啊! 为了今天的午宴,本希同学一家人作了精心的安排。有自家饲养的番鸭,还有新鲜的河鱼,外加自种的各种菜、瓜,满满一桌。本希同学还召回在链条厂当副厂长的儿子和开商店的女婿与我们共进午餐,我们饱尝了原汁原味的农村佳肴,真有「口福」哦! 我与袁本希同学边吃边谈,我们回忆了在国光中学学习时的情景,交流了退休后的生活安排和各自家庭的情况,我们之间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尽的情。人的一生中能遇着一个可以无话不谈的朋友,是幸福的。我再次邀请他夫妇到福州游览,他说:「人老了,走不动了,不想外出了。」我深表遗憾!
本希同学是归侨学生中留下来的唯一的「种子」,他是一九五三年由南越回国就到了梅山,至今已过半个世纪,且已成了地道的「梅山人」。他于国光中学高中毕业后,就留在母校图书馆工作,扎根新蓝乡,成家建业。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育有一男一女,现有两个孙子、一个外孙女,孙辈都已上小学了。 本希同学现年已76岁了,他为人忠厚真诚,作风俭朴,待人热情,乐于助人。每逢归侨校友回校参加校庆活动,他都是以主人的身份,热情接待大家彷佛又回到了「家」。他与我兄、弟、妹情同手足,好像就是一家人,我的两个女儿在国光中学就读期间,就是托付给他照顾的。 中学母校 下午二时许,我们告别了袁本希同学的家人,在他的引导下,驱车前往母校——国光中学。途经「芙蓉桥」时,我们父女俩又激动起来了。因为在不同年代,我们都曾在「芙蓉桥」下度过美好的时光。在这里,男女归侨同学边洗衣服边谈天,并不时地传出「咯、咯、咯」的笑声;有的同学挥臂地在溪流里劈「波」逐「浪」;有的同学站在石头上,像「海豚」一样,高高跃起,腾空而下,激起一层层的「浪花」;年纪小的同学,互相追逐,嘻嘻哈哈、无忧无虑地在打「水仗」。这一幕幕情景和归国侨生和谐、欢乐的「大家庭」生活,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可惜,原来绿波盈盈的芙蓉溪水,因山洪爆发,已变成了滚滚黄泥水了。
袁本希、张时贤留影于国光母校光前楼前 我女儿张学军来到「新华楼」时,显得特别兴奋,她在「新华楼」和曾经寄宿过的宿舍前,不停地拍照留念。我站在「新华楼」前,疑视着「延平楼」、「延安楼」、「遵义楼」、「公毅楼」等新的建筑群,思想浮想联翩:这里,曾经是我们五十年代来自东南亚的二百多个海外赤子温暖的「家」;这里,是我兄弟姐妹六人重获新生的地方;这里,是我获得了政治生命的起点一一1954年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这里,是我学知识、夯实基础和学做人、陶冶情操的地方;这里,培养了我艰苦奋斗、勤俭朴素、自强不息的优良作风等,是使我终身受益的难忘地方。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忆往日峥嵘岁月稠。我离开国光中学的校园生活已近半个世纪了,我青春的脚印曾留在校园的小路上,笑语欢歌曾留在花坛的馨香中,母校的每一个角落,都珍藏着我的友情,弥漫着我的幻想。现在我已由一个朝气蓬勃、有远大抱负的青年人变成了一个老人了。然而国光中学的四年生活,我仍然记忆犹新,至今不忘。校主的恩情、恩师的教诲、同学的情谊铭记终生。 下午三时许,当小车迎着暴风雨徐徐地离开国光中学时,我眼里噙着泪花,心里默默地念着:愿母校越办越好,越来越兴旺发达;愿本希同学健康长寿,合家幸福;愿国光情怀,天久地长,永远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里……。
【作者简介】张时贤 马来西亚归国侨生,现年69岁。1954年至1958年在国光中学初19组和高4组就读初、高中课程。就读期间曾任高4组2班团支部书记,校学生会宣传部长。1955年出席南安县团代会,1956年出席晋江地区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57年曾被评为校贯彻校风积极分子。1958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哈尔滨电工学院。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近四十年。现是福建工程学院退休教师。其女张卫红是国光中学高86届毕业生:小女张学军是国光中学高88届三班毕业生,曾参加南安县女子足球队。 |